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厚葬之风长期处于主流地位(陈华文:《丧葬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两汉时期,厚葬之风更是盛行。在探讨汉代厚葬的各种具体原因时,一般都会把汉代的厚葬之风与当时的孝观念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汉代重视孝道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说汉代"孝道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表现在丧葬上就是  相似文献   

2.
李祥宇 《文史月刊》2012,(Z3):58-59
接要孔子的丧葬主张是"葬之以礼"即依照与死者社会地位相当的丧葬规格之礼葬之;并且认为对死者的追思与哀悼比丧葬的奢华更加重要.而且,"死,事之以礼"是"孝"的延续,生前更应当"生,事之以礼"。在父母长辈活着的时候"敬而不违,劳而不怨"比死后"破家厚葬"更能体现"孝",所以孔子认为家贫难以成礼的话可以权宜。而由于孔子后学关于丧葬的学说、汉儒之学主张"厚葬"的孝道观等种种原因,后世对孔子的丧葬观认识产生了偏差,才有了"孔子主张厚葬"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思想虽不以孝道而著名,但其从"性恶"的人性基础出发,把孝道思想纳入"礼"的道德范畴和"法"的制度范畴,形成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孝道思想体系,这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博》2014,(5)
近年来关于秦始皇陵出土铜车马的属性问题有多文予以讨论。本文从葬字的本义、丧葬中的祭祀行为、祭器与明器的区别、秦陵丧葬的礼仪等方面入手,认为有学者将陪葬品与祭祀品的区别定位为"是否出现在祭祀仪程"是不正确的。秦二世时期形成的铜车马载体——竖穴椁匣式遗迹的存在,不过是一种孝道的礼仪体现,本意仍是遵循春秋以来从"生死有别"转变为"事死如生"的丧葬活动原则。  相似文献   

5.
正在古老的海陆丰,举行丧葬仪式隆重而神秘。丧葬文化不仅关系"祖先崇拜"、"事死如生"等孝道观念,而且"风水"事关后代子孙繁衍、家族兴旺。对于一个家族,为先人建墓竖碑,就相当于有一部清晰的血脉传承谱系。因而在墓碑上刻录祖先名讳、年谱、业绩,以保留清晰的传承,那是本地最基本的建墓习俗。但是在2007-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在汕尾城区、海丰、陆丰一带发现了若干座无  相似文献   

6.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生者出于义务或者孝道安置死者的一种仪式,还是表征人类文化生态信息的重要载体。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等诸多因素变化的影响,民间丧葬文化发生了很多变迁。文章就豫南皖西地区龙口镇1990年前后丧葬民俗事象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藉此探讨豫南皖西地区文化生态嬗变之因。  相似文献   

7.
浅论乾隆“孝亲”思想在避暑山庄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丽华 《沧桑》2014,(3):32-3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孝道几乎是历朝历代的国策之一。乾隆非常注重孝道,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孝亲,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避暑山庄内的众多景观中这种"孝亲"思想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8.
唐朝西州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都非常注重孝道,百姓孝养观念浓厚。此外,在佛教的影响下,西州地区的孝养观念中又出现了报恩及善报思想、父母转世升天的祈愿等思想,而在丧葬习俗中亦出现了佛教元素。唐朝西州地区孝养行为及观念在与中原文化保持大体一致的基础上呈现出儒释相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六朝时期,儒佛道三教求同于孝道,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生死观和丧葬习俗,并产生了大批颇具三教色彩及孝悌内涵的随葬器物。  相似文献   

10.
闫振强 《世界遗产》2014,(11):98-103
古老的彩扎艺术 彩扎,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只见金丝银线在指尖缠绕,在一刀一剪、一针一线之中,一个个色彩缤纷、惟妙惟肖的工艺品就诞生了. 彩扎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它与丧葬民俗相关,最初以木偶的形式殉葬,随着丧葬制度的改革,逐步发展到纸人、纸马,用以引导灵魂归天.对父母生前的孝道以厚葬的形式体现,表达活着的人对死者悼念之情,也是遵循孔夫子以孝为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花卉、侍者、四神、墓主人像、神禽瑞兽等四川宋代画像石室墓装饰主流图像题材,在墓葬中的配置存在规律性,形成较为稳定的图像配置模式。在丧葬的世俗化转向下,为了贯彻孝道使祖先永为供养,同时也为了规避厚葬所带来的盗墓风险,宋人选用具有"永固"象征意义的材质为载体表现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组合,以象征的手法为先人营造延续各种现世享受的死后世界,但这种贯彻孝道的行为也具有"互利"的考量,希望以此获得先人的保佑延福子孙。  相似文献   

12.
两晋时期标榜以孝治天下,大力提倡孝道,因此,在对汉魏以来的丧葬礼制进行改革完善的同时,两晋王朝又通过州郡中正主持清议,着重从丧礼的实践方面来维护孝道,并将违犯丧制、有悖孝道、居丧违礼作为清议的主要对象。与汉魏清议相比,两晋清议已经演变成颇具威力的道德惩罚手段,并从丧礼的实践层面,成为切实维护名教之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孝道文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反映出死亡文化与追求另一个世界终极目的的信仰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乱,对于催生宗教信仰影响非常直接,加上西北多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的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不论在观念还是具体实践上,都深刻影响到当时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14.
王建宁 《神州》2011,(10):181-182
新时期宝鸡地区火葬制度实施面临困难,老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新居民往往坚持土葬、抵制火葬。这不仅与宝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宝鸡地区的丧葬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更与中国孝道传统、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建宁 《神州》2011,(23):181-182
新时期宝鸡地区火葬制度实施面临困难,老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新居民往往坚持土葬、抵制火葬。这不仅与宝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宝鸡地区的丧葬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更与中国孝道传统、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这一社会的细胞、伦理实体的内容之一,其伦理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本文从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入手,介绍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基本内涵,论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曾参作为孔子之后的儒学代表人物,全面继承了孔子"学为君子"、"为人孝弟"、"反省内求"等教育思想,阐释了君子人格、孝道、"慎独"等观念,明确了"孝"在儒学理论体系中的实践标准,从道德伦理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传承者。  相似文献   

18.
<正>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学说明确地提出了孝道理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于是儒家的孝道思想也就随之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之一。汉代统治者通过尊高年、举孝廉、"使天下诵《孝经》"[1]等多项措施大力倡导孝道,使两汉时期重  相似文献   

19.
孝道是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独有之宝贵文化。《诗经.小雅.蓼莪》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先民“孝”的真情实感,读之即引发对中华几千年孝道观念的思考,并与西方孝道思想进行对比,以此探索儒家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丧葬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的许多方面。其中,对于丧葬的看法 法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将从孔子丧葬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具体内容以及社会意义等方面对比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