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惠栋荀学思想刍议--以《荀子微言》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栋是乾嘉汉学吴派宗主,经学熟洽,著述等身.《荀子微言》是他的一部重要荀学著作,也是汉学家专治《荀子》的肇始之作.惠栋节选《荀子》篇章,作案语阐述微言.他以《易》理解《荀》义,以"绘事后素"释"礼后",由"尊儒"论重"师法",由辨"危、微、精、一"以驳程朱,均透露出松崖的学术旨趣,体现了《荀子微言》真正"微言"之所在.在《松崖笔记》、《九矅斋笔记》、《易微言》、《九经古义》等著作中,惠栋多处论及《荀子》,反映其"尊荀"思想.在清代中叶的荀学复兴运动中,惠栋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礼学思想是荀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荀子提出“礼三本”学说,将礼的内容置于天人、父子、君臣这三对基本关系之上,为每个人在以血缘宗法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政治关系中找到了特定的位置以及相互联系的桥梁;他通过对人性的重新界定,提出人性恶,为人以礼克己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他对社会组成的深入认识,对人“群”、“分”的相互依存关系的论证为礼是有差别的和谐这一内涵奠定了存在基础,完成了儒家“克己复礼”的内在逻辑演化。儒家礼学思想由此成为一个更加系统、完善的体系。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荀子在论述其礼学思想的过程中深入阐述了他关于人类文明形成、历史发展的动力及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借助武丁与彭祖的对话阐述了特定的政治理念,其中重点讨论了祥、义、德、音、仁、圣、智、利、信等概念,由此可判断其主体思想属于儒家,且与《荀子》相似。《殷高宗问于三寿》两次提出"揆中",这里的"中"是一个关联"仁"的礼义之"中"。如果孔子"仁礼一体"的"中"与荀子的礼义之"中"一脉相承的话,那么《殷高宗问于三寿》里的"中"应该是处于两者之间。孔子到荀子之间应该存在一条"孔子→商瞿子木→馯臂子弓→……→荀子"的学术传承线索,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可能与楚人馯臂子弓或其门人弟子存在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仁学"诞生在"礼崩乐坏"的先秦时代。是时,各个军事集团相互征伐,先贤所作之"礼"彻底崩毁。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站在维护本集团利益的角度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仁"的伦理规范,这套规范以"爱人"为核心,包含了忠、孝、节、义、恭、宽、信、敏、惠等诸多方面。孔子"仁学"的提出是与维护"礼"分不开的,在探索"仁"与"礼"的结合点这个过程中,孔子以"仁"释"礼",将外在的"礼"内化为世人内心的规范——"仁",这在是先秦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创造,对当时乃至今天仍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逸 《民俗研究》2016,(2):51-58
"礼"与"俗"是宋代家礼的基本范畴。早期道学家多由"以礼论俗"出发,进而要求"因礼废俗",通过礼学考证与道学思辨,批判与抵制各种鄙俚婚俗。同时,宋儒也"以俗合礼",将自以为合乎经义、不害义理的婚俗纳入礼文,进行"合礼化"。在这方面,程颐、司马光导夫先路,吕祖谦集其大成。然而,这种做法却遭到朱熹的反对,其著《家礼》以经义为本,"以礼化俗",赋予古礼以新生。由"复古"到"从俗"而归于"复古",宋儒的家礼立制完成了一个类似"正反合"的圆圈,为考察宋代家礼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简2"化物而不■"末一字读为"废",简3"■而者尚"读为"大故而主常",简4"大忠不兑"、"不兑而足养者,地也"的"兑"读为"脱"。简文讨论的忠信观念要求治民者对待民众像土地化物一样无偏私且无废弃,像四时轮回一样守信必至且没有终止,教养民众不能半途而废,践行忠信之道应该不变不渝,不因任何变故而中断。这种观念可以与《左传》、《礼记》、《荀子》、《管子》等传世文献的记载进行比较。竹书将忠信视为仁义的基础,对儒家政治伦理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整合,这一点在先秦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壢昏礼起源考辨黄浩《礼记·昏义》中曾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又说:“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作为儒家经典的《仪礼·士昏礼》和...  相似文献   

8.
赵丽臻 《沧桑》2008,(6):161-162
荀子以"性恶论"为逻辑起点,论述了荣辱观的本质就是义利观,提出了"义荣"、"义辱"、"势荣"、"势辱"四个重要概念,并分析了实现"趋荣避辱"的有效途径,这对我们今天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思想虽不以孝道而著名,但其从"性恶"的人性基础出发,把孝道思想纳入"礼"的道德范畴和"法"的制度范畴,形成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孝道思想体系,这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即指家庭矛盾琐碎复杂,不好处理,但是衍圣公家的家务事却不是一般的家务事,不止要官员处理,最后还得皇帝出面了结。这就是衍圣公孔宪培的妻子于夫人与他的继母程夫人之间的婆媳矛盾。衍圣公是圣人孔子的后裔,历代王朝为了显示自己尊儒重道,敬仰孔子,对孔子的后人优礼备至。衍圣公家也靠着这份荣宠一直过着安富尊荣的生活。虽然不过问政事,但是衍圣公府素来以诗礼传家。尤其孔子一生恪守周礼,提倡孝道,"其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样的大家族,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后裔们也必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媳妇孝顺、婆婆亲切的和乐之家。  相似文献   

11.
《攀登》2016,(6)
荀子之“礼”是建立在群己观基础之上的。“礼”源于天,来自群,遵循义,符合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而言之,荀子之“礼”贯穿于每个个体人格完善的全过程。质言之,荀子之“礼”在每个阶段具有特殊的实现方式。具体来讲,从形而上——天人之辩层次上来说,荀子之“礼”源于天,在天人关系统摄下“引分入礼”;从形而下——群己之辩的层次上来说,荀子之“礼”源自于群,要注重融己于群,规约感性欲望,处理好义利关系,在处理好经权关系的同时完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2.
正开栏小语:古代君子有所谓"六艺",即六大人生修养(礼、乐、射、御、书、数),礼居其首;儒家学派也有"六艺",即六门必修课(诗、书、礼、易、乐、春秋),礼仍居其一。无论就个人修养而言,还是就国家治理、社会管理而言,礼都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特质之一。它对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和延续,起到过关键作用。中国是尊崇礼义的国  相似文献   

13.
法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荀子法律思想的内容是"隆礼重法",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开端。然而,学界对荀子的"法"的概念似乎存在一定的误解,其原因在于:古代的"法"的概念具有多义性,而当下的学者容易以今天的法的概念曲解古代著作中"法"的概念;对于古代作家的著作,要进行真伪的考辨,否则容易发生所引用的著作的论据不足以证明自己的学术观点的现象。反思荀子法的概念误解的成因,从态度、方法、进路等方面对法律史学界研究中国古代法应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南方人物周刊》2012,(20):24-25
2400多年前,墨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被当作“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人们确认“不信不立,不诚不行”;艾琳·卡瑟说:诚信是力量的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相似文献   

15.
先秦至秦汉时期,单纯的跪在多数情况下不是礼仪行为,而是日常生活中的肢体动作。当跪与其他肢体动作组合所形成的动作才具有礼仪性质,即为跪拜礼。跪拜礼之"跪"已经完全没有"坐"的意义,不是人们为休息身体而采取的一种姿势,而是表现人们之间的特定关系,表达特定情感的一种体态。先秦时期只有顿首比较多见,九拜之礼真正形成系统是在汉代。秦朝的官僚机器只有强制性的行政制度,而缺少官场礼仪的润滑剂。而两汉的官僚制度与官场礼仪的结合,使各级官员在行政时,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意识到自己在整个国家机器中的位置,而敬上意识的加强,又使整个官僚机器上下关系更加顺畅。跪拜之礼在培养官僚敬上、位置、职责等意识方面的作用,姑谓之"以礼养官",此可谓是一条成功的政治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上博楚竹书(四)·内礼>之篇题文献无征,且与传世文献存在不相契合之处,其义难解.从文字学角度来看,极有可能作"大礼"."大礼"用作篇题,正合篇章内容."大礼"用作篇题也有例可考.故<上博楚竹书(四)·内礼>之篇题当非"内礼",而应作"大礼".  相似文献   

17.
<正>傅作义兄弟十人,排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都以"作"字为名首,作义排行老二。他八弟作恭从小天资聪明,好学上进,幼年跟随二嫂张金强在太原上学,人说"从小看大",傅作义就看上八弟是个人才,十分喜爱,精心教诲,  相似文献   

18.
侯继虎 《沧桑》2012,(2):24-26
复仇在古代社会及原始社会中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如何协调基于伦理关系而形成的"孝礼"和以国家统治为基础的"国法"之间的冲突,妥善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是历代统治者难以回避的问题。唐代立法者基于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儒家思想,结合在当时社会业已形成的法律观念,就司法实践中的复仇问题及立法中的亲情与法律的冲突问题,引礼入律,为法律确立了一条解决礼与法、情与法冲突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社会背景下,德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德体现着礼的本质要求,礼表达着德的根本属性。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促使政治领域的价值观礼不断完善并产生作用。北宋时期,礼不仅成了政治领域的价值观,还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正好印证了古代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核心价值观德在政治领域推演展开形成,具体包括以君为本、以礼为制、纲常为义、仪俗为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打春牛     
正"打春牛",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是一种祖祖辈辈延续不断的迎春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不仅释放着生命活力,更获得一种民族文化认同。日前,在看电视《楚汉骄雄》时,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路经楚地下蔡乡下,看到几个儿童"打春牛",童心萌发,以抢得牛犄角为乐,意为拔得头筹,寓意灭秦兴楚有望。这一场景,瞬间把我的记忆带回少时农村"打春牛"的现场。打春牛,古称"杖牛"。古时立春日以泥作"春牛",用彩杖鞭"牛",行"打春"礼以示春耕开始,故而"打春牛"又叫"鞭春仪""迎春礼"。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