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界对道家思想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德育思想上的成就很少问津,甚至还认为道家思想与德育无缘。本文认为,道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培养"圣人"的德育目标,"知足不争"的德育内容和独特的德育方法。解读这些理论,对于今天全面认识和挖掘我国传统德育思想理论的精华,以及加强当代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和"尊重多样性",也是大学和谐德育的基本理念。大学和谐德育就是要秉持这些理念,突破传统的德育模式,丰富德育的内涵,协调德育的各个环节,落实"大德育"的教学目标,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特别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修养和提升。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说是其道德意志和道德目标修养的最高境界,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就今日而言,"浩然之气"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气,实现人与社会的科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谷丽伟 《沧桑》2012,(2):82-84
"断章取义"是春秋时期引诗、赋诗的社会风气,最初并不含有贬义。孟子并不反对"断章取义",他对诗义的理解也符合"以意逆志"之旨。"断章取义"是用诗的方法",以意逆志"是解诗的方法,两者在孟子的诗学修养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实践哲学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修 《史学月刊》2007,1(8):17-21
孟子的实践哲学是一个完整而精致的体系。在确立人为实践主体的前提下,设定了以仁政王天下的宏伟实践目标,规划了以道德实践为核心的内容,通过"求放心"、"思"、养心、养气等主体的思维实践,张扬善端,实现仁政王天下的实践目的。孟子在他的实践哲学构建的过程中,凝练出高扬主体价值、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人性与实践有机结合等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颜振书 《神州》2011,(1X):183-183
对德育目标的全新认识,是初中班主任加强德育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德育目标既体现了德育的规划性,也规范了德育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随着我国教育目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目标也需作出相应调整,以拓展素质为重点。其一,由传统教学中教师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能力、品德培养的首要地位,提高学生对价值观的判断能力,完善道德选择与自我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类之独灵于万物者,其主在心。然心非一物,难识难求。如何明其"神",安其"心",则是儒家孔门学问之道一直追寻的目标。有亚圣之誉的孟子,更是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孔门学说的学问精神。今天我们重温孟子学问之道的思想内容,对于自身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茂程 《黑龙江史志》2013,(21):183-184
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设计"民贵君轻"的政治结构,本文从孟子"人性皆善"到"圣人可及"的"人性论"作为基础进而肯定了君使民贵,民必贵君的教化理念出发,解读孟子设计的"民贵君轻"政治结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依井方 《神州》2013,(26):127
探索"以人为本"德育理念指导下的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的就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寻求德育的新途径、新思路,真正把德智结合在一起,最终使学科教学成为德育的主阵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毛春平 《神州》2013,(5):148-148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语文的责任和义务,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重智轻德,忽视德育的目标;渗透方式呆板,缺乏有效性;渗透结果评价难度较高,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德育渗透的目标;明确德育渗透的内容;掌握德育渗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亚圣孟子在战国时代以善辩闻名。他在与人言谈交锋中抨击诸侯征战的无道,阐发自己的"仁政"思想,教人以生活的智慧。在《滕文公》上下两篇中详细记录了孟子"好辩"的原因、方法和"辩"中所体现出的儒家情怀。  相似文献   

12.
黄艳艳  ;励质斌 《神州》2013,(33):266-266
佛教德育思想体系以佛教人生论、人性论、因缘论为理论基础,包含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德育原则规范;其中,佛教德育目标是其德育内容、德育原则规范的基础与前提。本文通过对佛教德育目标的理论基础、内容、特点的分析,结合我国学校德育目标所存在的问题,谈谈佛教德育目标对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历史演进的视野考察程颢仁学视域下的"万物一体"论及其贡献。早在先秦儒学、尤其是孟子那里就表现出"万物一体"的思想倾向。到了北宋,张载明确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说法。相较于孟子,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境界实际上是基于天人一气的气本论,这就突破了孟子的视域,为儒家"万物一体"的价值取向建构了本体论的依据。程颢在吸收往圣先贤、主要是孟子及张载"万物一体"思想的基础上,不仅明确提出了"万物一体"的说法,而且还立足于仁学的视野,分别从本体、工夫、境界三个方面系统而逻辑地展开了其"万物一体"说。  相似文献   

14.
仁政学说是孟子主要的政治主张,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性善论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前提,具体表现在孟子的"王道"主张,其中心是"以民为本"。孟子民本思想的根基是性善论,表层是仁政论,孟子在大力提倡在施仁政的同时,重民心向背,强调统治者要有善的动机,要重民意、施仁政。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博大精深,很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从邓小平德育首位战略思想、德育目标层次思想、德育内容系统性思想,德育基本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队伍建设这六角度来探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正是政治动荡、社会转型、思想百家争鸣的纷繁乱世,诸侯割据、兼并激烈.民心的向背成为天下得失的关键所在.因此,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主张一国之君要壮大实力,平定天下,必须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在孟子的民本思想中,"王者之仁"是民本的先决条件,"重民爱民"是民本的核心要义,"保民而王"是民本的...  相似文献   

17.
儒家管理文化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本文试着从孟子"仁政"教化"两个侧面来阐述儒家管理思想,指出在价值内核上承认追求合法利益的正当性,把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目标是儒家管理文化适应现代管理需要,为现代管理所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常强 《文史天地》2011,(8):68-69
孔子为至圣,而至圣对颜回称赞有加,颜回却坐不稳亚圣的宝座,可见,即使高贵如孔子,也不能钦定亚圣之位。在今天的儒学谱系中,孔子与孟子往往并称为"孔孟",孔子为"至圣",孟子则为"亚圣"。孟子受到尊崇的程度,仅次于孔子。其实在历史上,"亚圣"之称原非孟子所独有,儒家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性善之论和董子的性善之论是有很大差别的,孟子强调内心之善而董子强调"遵守名号",也可谓尊崇"三纲"之理。究其原因,在于两人理论形成之背景相差甚远。就孟子而言,其所处的战国时期,各诸侯王国在相互征伐过程中,难免崇尚武力而沦丧仁义。而与  相似文献   

20.
敖莹霖 《黑龙江史志》2013,(17):274+276
作为儒家德育文化的发源地,与国外相较,我国在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并没有将儒家优秀德育思想渗入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专门的教材来传承这一文化。特别是《经济生活》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版块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教学目标过于功利化,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无道德的"经济人"。本文以高一《经济生活》为例,论述如何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要素,并同儒家德育思想"义"相结合进行道德教育,致力于培养有道德的"经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