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洁君 《沧桑》2014,(2):57-59
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是一个君主专制达到巅峰的时代。明朝的监察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由于明朝特定的国情民风,它的监察制度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貌,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又与明朝最后的灭亡息息相关。本文首先对明朝中央监察机关、地方监察机关以及明朝最有特色的厂卫系统进行阐述,然后又对明朝监察制度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剖析,最后分析得出明朝监察制度的一些合理之处,从而对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现代监察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明朝,江西人口发生大规模变动,主要表现在江西人口大量迁移至湖广地区~(1)。论文在分析江西人口迁移的原因之外,简要阐述了江西人口的迁移情况,并简要分析了人口迁移对湖广地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群 《黑龙江史志》2013,(15):64+66
从明朝皇帝崇祯的角度出发,分析他在误杀袁崇焕、不恰当的处理内外矛盾、未能及时做出移驾南京等重大问题的失策下,明朝时怎样一步一步的走向灭亡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物画自出现起至明朝,历经传承与发展,诞生了无数的优秀画作。一般说来,明朝绘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中期和晚期,这三个时间节点是根据明朝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划分的——早期为洪武至弘治,中期为正德至万历,晚期为万历至崇祯。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风貌,不同的政治经济催生了不同的文化,各个历史阶段也对人物画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本文将结合社会风貌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来分析明朝各个历史阶段对人物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监察自封建社会之始即形成制度,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隋唐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监察御史”,宋元因之;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监察制度得到充分发展,体系更加完备;清朝沿袭明代,在整合监察资源、高度集权等方面达到巅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探究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和监察文化发展脉络,对当今巡察工作有积极借鉴作用。笔者仅就明朝广东道监察御史向翀的事迹进行整理,为巡察干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晚明是中国古代舆论最活跃的时期,其中又以东林党的舆论力量最为显著。从万历初年到天启末年,东林党人的舆论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东林党围绕官员诠选、官员考察、对阁臣的批判、以学术促清议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舆论活动,其主张在邸报发抄、印刷刻传和书信交流等方式的扩散之下,迅速流通于士林。东林党以舆论为载体,形成了与朝廷对峙和对话的政治力量。东林党的舆论活动加剧了明政府的党争态势,加速了官僚系统的分裂,不利于政治局面的稳定。但东林党的舆论主导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对社会风气尤其是士大夫的气节产生了一种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7.
货币制度代表了一个国家政权的经济政策,在当今世界,货币政策更是一国立本之策。明朝在货币制度上,经历大明宝钞、钱钞并行、白银货币化三个时代。最终,因货币制度不利,造成民怨四起,从而危及统治,成为亡国之源。  相似文献   

8.
李源 《福建史志》2004,(6):31-35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社会因素,福建有史以来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难以割舍的与海所缔结的亲密关系,经过隋唐、宋元的一步步积淀,到了明朝,充分体现在福建对外贸易上。  相似文献   

9.
康熙帝对明朝君臣的评论及其政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帝从自己的见闻与立场出发,以异于当时士大夫的标准,构建出明朝君臣两类截然不同的政治形象:开创者的英名和末世君臣的无能与自私,并把这种评价贯彻到具体的政治实践之中,将其作为构建清朝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及抑制文官集团、强化皇权的话语权力.康熙这一评价及其意图对有清一代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实为明清易代中至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郑和南海首航600周年纪念日。1405年由明成祖发起,由太监提升为将领的郑和开发了新的远洋航行。这一创举,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几乎早了一个世纪。郑和的航海船队,由62艘海船和37000官兵及海员组成。他们最远到过非洲东部海岸,沿途走访了亚洲南部沿海三十多个国家,其中不少国家同意向明朝进贡。在以后的28年里,郑和曾六次下西洋。然而,正如其突如其来的开始一样,航海探险活动也嘎然而止了。如何解释拥有优越航海技术的海上霸主,竟不能像后来的西方列强一样,去寻找更远的新大陆呢?本文并非对大多数传统解释提出挑战,旨在说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阻碍了其所有更具雄心的海上探险。  相似文献   

11.
玄花 《北方文物》2011,(1):61-64
明朝建国后,考虑到北元的威胁,主要对高丽采取怀柔的政策,但是由于高丽在辽东问题上企图与北元势力结成联盟,明朝对其又不得不采取遏制政策。这种遏制政策通过与高丽暂时断绝关系,加快对辽东的攻势等措施,迫使高丽与明朝合作。  相似文献   

12.
明初的迁民分为民人迁徙、富民迁徙和罪囚迁徙三大类 ,每一大类中又包含若干小类。第一大类为民人迁徙。民人迁徙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一 ,无田无产者。从苏、松等江南地区的迁民 ,除富户和罪囚外 ,几乎都属无田无产者。洪武三年六月 ,朱元璋曾说 :“苏、松、嘉、杭、湖五郡地狭民众 ,佃民无田以耕 ,往往逐末利而食不给。临濠 ,朕故乡也。田多未辟 ,土有遗利 ,宜令五郡民无田产者往临濠开种。”(《明洪武实录》卷五三)又如洪武二十七年 ,“迁苏州府崇明县无田者五百余户于昆山开种荒田”(《明洪武实录》卷二三一 )。在北方的迁民中 ,亦有…  相似文献   

13.
提到"御史",人们自然会想到今天的纪检委、监察局、反贪局这些实权机构。的确,古代的御史行使的就是监察职责,类似于今天的反腐败机构,权力很大,可以决定中央及地方官吏的命运;御史直接对皇帝负责,有"通天"的权力,官吏一旦遭御史上书弹劾,  相似文献   

14.
朝报的传播功能构成一个"虚拟舞台",这个"舞台"还可以经由封贡关系扩展到包括朝鲜在内的东亚世界。明朝朝报、题本等文书作为有效的信息传递媒介,在两国间构筑出一个"共享"的信息世界。明朝自身的信息生产、传播能力和方式,是这个机制的物质基础。朝鲜君臣通过阅读这些文书,得以近距离地观察明朝政治动向,并通过事大礼仪介入明廷的政治博弈,强化本国在明朝中心的东亚秩序中的地位。此外,朝鲜使臣还能主动利用这些文书来影响本国政治,表达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5.
姜玉琦 《文史月刊》2012,(Z3):26-26
<正>王守仁(1472—1528),明代重要哲学家,集宋明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建立心学。在数千年中国历史中,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立德"、"立言"又有"立功"的士大夫之一,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东亚地区的读书人。他的思想不仅在我国明清时代有深刻影响,更是在日本广为流传。先生仙逝数百年,从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到维新派主要人物梁启超,国学大师胡适、再到早年的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毛泽东,他们对阳明先生均推崇备至。梁启超先生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他的  相似文献   

16.
司礼监作为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首,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可以说,司礼监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明朝中后期的兴衰。  相似文献   

17.
阴山山脉以西地区在明朝被称为“塔滩”。这里从洪武朝至永乐初年曾活动过一些北元的残余势力。文章认为他们一方面与明朝保持着相对平静的关系,一方面也有部众不断南下归附明朝,从而拉开了永乐初年大规模内附行动的序幕。塔滩蒙古的内附过程是明代少数民族内迁历史的典型案例,对于拓展、深化明代民族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人们面对现实时,或许很满足,或许很失意;满足而骄傲使人自信亦易使人落伍,失意而愤世,使人激奋亦易使人犯错。心理常态趋近甚或保持平衡,是成功的重要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地,也是郑和积极贯彻明朝睦邻安邻政策最为成功的地区。郑和的到来处处受到热烈的欢迎,“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因为他给东南亚带来的是友谊、和平与安宁。至今在东南亚仍可以看到和听到郑和留下的许多历史遗迹、历史佳话和动人传说。世世代代的东南亚人民一直在怀念和歌颂郑和的伟大历史功绩,他可以说是开创中国一东南亚善邻安邻关系的历史功臣。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析郑和下西洋整个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0.
葛荃 《史学集刊》2003,(1):24-29
晚明东林党是中国古代士人的典型 ,他们在道德修习上追求“慎独”境界 ,形成了“戒慎恐惧”的政治心态。这种政治心态具有“原惧”特点 ,对于他们的政治态度和实际政治选择具有深层的影响。这就是促成东林悲剧的心态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