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申报》关于1927年南京事件报道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谦厚  李卫平 《安徽史学》2012,(1):46-53,76
1927年发生的南京事件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亦是北伐过程中国民革命军与西方列强在中国发生的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正面冲突。从《申报》报道情形观之,此次事件虽是国民革命军下层官兵无组织行为所致,但折射出民众普遍存在的反帝情结。从事件解决结果观之,南京国民政府尽管将肇事责任推给了共产党,但最终承担了对外赔偿之责,而对外舰炮击南京平民之事却"始争终让",不了了之。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当时应对重大外交事件的弱势处境。  相似文献   

2.
李新军 《沧桑》2008,(5):32-33
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两个亚洲国家的命运,日本通过这场战争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而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这场战争在爆发前就引起了举国关注,而《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有多篇评论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通过对这些评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主笔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也可看出当时的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报纸,过去亦称新闻纸,是对英文newspa-per的直译。报纸在中国出现,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启动以后才开始的。它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也是现代化进程的记录者。研究  相似文献   

4.
5.
《申报》议政,是一种商业需要,目的在于赢得政府官员读者群;"清流"看《申报》,是一种政治需要,目的在于能够跟上官场上的洋务话题。体制内外的两种言路互动互利,实现双赢:《申报》获得了稳定的订户;而官员扩大了消息渠道,充实了洋务新知。但《申报》最终无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独立舆论,官员也没有突破传统的为政理念。  相似文献   

6.
纷乱的民国社会中,处于南京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上海《申报》对南昌起义进行了全面的报道。虽然在报道中不可避免地使用了一些污蔑性的名称,却能向公众呈现出全面真实客观的南昌起义。这些客观真实的南昌起义报道内容进一步证明了上海《申报》是一部负责任的民国大报。  相似文献   

7.
靖国神社问题是中日关系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近代以来的中国文献中就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申报》也不例外。将该报相关材料爬梳、整理,并分析、比较五个重要时间段(第一次中日战争前、两次中日战争之间、第二次中日战争前期、第二次中日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关于靖国神社报道的区别和差异,有助于把握近代中国人靖国神社观的演变过程和规律,反映当时中日关系的重要侧面,为今天妥善处理两国问题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何家伟 《史学月刊》2006,(5):125-128
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是晚清举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博览会。关于此次博览会的研究,学术界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在这次博览会中,当时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申报》所起的作用以及《申报》为什么给予此次博览会如此大力度的支持的问题,学术界的论述较少,本文试做探讨。《申报  相似文献   

9.
徐煜  向开斌 《民国档案》2006,(3):95-100
一二八事变中,《申报》始终站在爱国和正义的立场上,通过时评深刻揭露日本发动事变的侵略野心,积极声援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抗战,大力支持上海民众的抗日救国运动,积极为抗日斗争建言献策,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唤起民族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永生 《史学月刊》2008,(11):57-61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加强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而持有不同政见的媒体并不甘心受这种控制,总以各式各样的手段和方法反控制。发生于1932年的《申报》禁邮事件和"自由谈"改版事件就是媒体和政府之间的冲突和博弈,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考察这种新闻舆论方面的控制与反抗的活例。  相似文献   

11.
1937年前后,《申报》刊登了大量抗日募捐广告。其广告数量之多、募款数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皆为前所未有,在当时的抗日募捐活动中具有典型性。有效的募捐组织,多样化的募捐形式,广告词中激动人心的抗战宣传,抗日募捐活动的全民参与,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性以及中华民族坚定的抗战意志,反映了历史场景中的另一种抗战,从中可以管窥全面抗战初年波澜壮阔的战争动员场面。  相似文献   

12.
施亮 《炎黄春秋》2008,(6):43-49
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先生是先父的挚友,父亲病逝后他还与我家保持了亲密联系。他曾经赠我两本书《波涛上的足迹》和《如沐清风》,书中回顾了他编辑生涯数十年见闻感受,尤其《译林》创刊伊始,因一封告状信引起的风波,颇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特别是西方通俗小说出版的几经波折历程。这也表明了,改革开放过程实质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我得到他同意,对此事件一些资料经过编辑整理,概述其始末。  相似文献   

13.
王日根 《纵横》2010,(1):48-50
1868年起,日本开始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迅速得以建立,日本国力迅速增强。军国主义获得了重新抬头的机会。 同治十三年(1874),《申报》接连报道日本人进入台湾东部的事件。台湾东部当时属于生番居住区,清王朝虽然于1683年统一台湾后,已经在台湾建立起完备的行政区划,但生番区域相对于熟番区域的官方管理仍然少得多。  相似文献   

14.
赵文 《黑龙江史志》2012,(19):51-52
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的有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是中国知识界首次以现代化为题展开对中国出路的探索。这次讨论探讨了中国现代化的先决条件、现代化的道路与实现方式以及如何对待外资等问题。反映了中国知识界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下,唤醒国人关注中国的现代化,积极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国民政府抗战前十年(1928—1937年)政权统一,训政时期下的社会得到一定发展,西潮对知识分子的洗礼以及本国教育的发展使得女性成为社会舞台的活跃者,《申报》作为当时上海影响力最大的商业报纸也开始对女学生进行大量的报道,但是,在动荡的民国年代,报纸对女学生媒介形象的塑造与当时的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由传统的帝国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中国人对非洲国家的认知也开始发生变化。而《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通过《申报》对非洲国家的报道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眼中非洲国家形象的演变,以及由此演变所反映出的中国人自身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殷志远 《收藏家》2023,(1):88-99
任伯年于1880年绘制的肖像画《拈花微笑图》的像主,一直被学界误认。在目前可见的任伯年相关出版物中,无论画册还是学术著作,皆未经严谨考证而将此画的像主当作“张益三”,实则不然。以《申报》为中心展开考察,笔者发现《拈花微笑图》像主实名吴溢(1851~1881),字益三。吴氏主要活动在19世纪70年代的上海,尤擅诗词,在《申报》上留下了大量作品。通过整理、分析吴溢及其友人唱酬的诗词,我们发现吴溢是一位“耽花嗜酒爱吟诗”的情痴、才子,并得到了当时文艺界的认可。缕析他的唱酬活动,可管窥19世纪下半叶上海的文坛、艺界风气、好尚、审美和社会风情等,也补充了任氏的交游圈。  相似文献   

18.
贺琤 《清史研究》2004,(3):67-77
在琉球事件当中宗藩体制正面临着崩溃 ,中国社会舆论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在不同阶段 ,舆论先是要求清政府与日本争琉 ,继而要求清政府舍琉 ,最后要求清政府为琉存祀 ,而所“争”、所“舍”、所“存”的都是中国对于琉球的宗主权 ,而不是像日本那样对琉球的领有权提出要求。中国社会外交观念落后于国际现实 ,外交自然只能处于被动。  相似文献   

19.
张健 《世界历史》2002,(6):121-122
研究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道路,既可令人更深刻理解发生在德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上的许多现象,又可提供某种借鉴。但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一直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作。《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吴友法、黄正柏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的面世,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时期民众心理与《申报》的互动有三个阶段:惊疑、亢奋、疲惫。惊疑阶段指的是民众得知武昌起义消息而陷入恐慌,《申报》安抚并引导民众支持革命;亢奋阶段指上海光复前后民众革命热情高涨,以革命为时尚,以排满为革命;疲惫阶段是指南北议和开始后民众为革命所累,并远离北伐、议和等《申报》的舆论热点。三阶段分别体现出《申报》与民众心理互动的同步性、非同步性、差异性。而辛亥革命的形象在此三阶段中经"革命形势发展-报章-受众"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建构起来,塑造了我们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