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学者大都将《诗经·卫风·氓》说成是"弃妇诗"。这一说法实际上源于宋代朱熹以理学家的眼光读《诗》所产生的错觉。本文从《氓》诗内容分析入手,指出此诗是女子自述误嫁一品行恶劣之男子的痛悔,愤然与之断绝夫妻关系,并非女子被男子所抛弃。结合学者们对春秋时期婚俗文化背景的论述,认为:当时某些地区可能还残存着对偶婚的现象。故笼统地将《氓》说成是"弃妇诗"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卫国的具体历史背景,从礼乐文化的角度对《诗经·墉风·定之方中》进行了解读。本文认为,诗中所述营宫室、兴礼乐、行籍田礼、重马政不仅是卫国现实政治的需要,还是礼制国家运行之必需。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新审视了《诗经·周南·关雎》一诗的内容,确认此诗为男恋女之单相思情歌。先秦儒者赞赏此诗具有以礼节情的意识,也是基于诗中"君子"暗恋"淑女"的心理活动所作的义理阐发。汉代四家《诗》都抛开这一基本内容,而将诗旨附会为美、刺周王或后妃。且又说各不同。由此推论:汉儒解读《诗经》并无先秦遗留下的《诗序》可据。他们遵循通经致用的原则,竭力将诗旨归入汉代政治教化的轨道。而汉代的后妃干政,外戚弄权的弊端,也促使汉儒有意将诗旨引向美刺后妃,以求达到委婉讽喻帝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字的训诂,历来众说纷纭。但近年来不少有关“冓”字字形的古文字资料和上孔子诗论》的出土,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线索。从《诗经·墙有茨》形成时代“冓”字字形构造出发,结合上博简《孔子诗论》关于诗义的论述,可以判断“冓”字确应为“室”义。  相似文献   

5.
沈士军 《神州民俗》2007,(10):55-58
泛神论有其形成的民俗基础,这从我国诗歌的两部源头作品——《诗经》和《楚辞》中看的非常清楚。文章从大自然信仰、动植物信仰、图腾信仰、祖先信仰、农业保护神信仰五个方面来解读《诗经》、《楚辞》,并由此寻绎泛神论形成的民俗基础。  相似文献   

6.
孔华 《黑龙江史志》2013,(17):12-13
诗经》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思想文化成果。它全方位地反映了商周的历史,其内容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梳理《诗经》中有关商周的内容,更深刻地理解诗与史的关系,从而公正客观地看待《诗经》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郑风》,作为一种百姓唱的歌谣产生于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它既是当时郑国社会生活的写照,也是文学艺术的宝贵结晶。《郑风》是《诗经》的《国风》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也是《诗经》研究史上历来争议最多的篇目之一。其诗歌大多涉及男女之情,甚至不乏礼法规则之外的爱情,因此,它被扣上“淫”的标签。而现在看来,《郑风》最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正是男女相悦的率真之情,为《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增添了不少光彩。  相似文献   

8.
栾梦昕 《神州》2013,(17):16-16
《郑风》,作为一种百姓唱的歌谣产生于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它既是当时郑国社会生活的写照,也是文学艺术的宝贵结晶。《郑风》是《诗经》的《国风》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也是《诗经》研究史上历来争议最多的篇目之一。其诗歌大多涉及男女之情,甚至不乏礼法规则之外的爱情,因此,它被扣上"淫"的标签。而现在看来,《郑风》最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正是男女相悦的率真之情,为《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增添了不少光彩。  相似文献   

9.
王喜军 《神州》2013,(27):154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滚定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其中《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用词深刻凝练且多为四字,因而形成了许多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对后世影响很大,是研究成语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0.
张小平 《丝绸之路》2011,(22):86-87
《诗经·小雅·采薇》是一首戍边的士卒之歌,表现了士卒们戍边作战之苦和抗敌思乡之情。本文从表现内容、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剖析其表现出的艺术魅力,以期重温《采薇》描写的情与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整理了《诗经》中与玉有关的文献资料,并根据不同的功用,将其分为装饰物、祭祀用器、指代美好事物、身份的象征、用于社会交往、赏赐品等六类,认为其主要反映出周人的用玉观念。通过对这些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玉文化的分析,可以得出几点认识:《周礼》中关于祭祀用六器的记载确有其事;玉器作为礼器有着其特定的使用环境;而周代以玉用于赏赐和社会交往的文化功能,为我们审视墓葬出土玉器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2.
1979年9月出版的《十月》第3期上,发表了白桦写的电影剧本《苦恋》,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彭宁据此摄制的电影改名为《太阳和人》,在1980年底完成。  相似文献   

13.
史玉梅 《攀登》2007,26(3):175-177
塑造女性美是各个时代文学的主题。《诗经》与“花儿”中的女性形象,均以自然健康、任性乐观的面目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艺术的享受,使我们感受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民歌内在的创作规律,这也是人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审美积淀。  相似文献   

14.
胡剑青 《神州》2014,(6):5-5
《诗经》与《圣经》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源头,不仅对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形成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更是对远古时期人民生化的详细记录。《国风》和《雅歌》作为《诗经》、《圣经》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不仅详细记述了远古时期人类最淳朴、率真、美好情感的流露,更是对后世东西方文化思想、爱情观念、文学艺术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通过比较《国风》与《雅歌》在文学性质、抒情风格、抒情手法方面的异同,使读者深刻地意识到东西方文化在爱情抒发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诗·木瓜》篇出自民歌 ,其主旨原为馈赠以结好 ,采编者对于其主旨加以变化 ,成为一篇讽刺和揭露佞人之作。汉儒将其作为“美齐桓公”之作 ,宋儒则以为是“男女相赠答之辞” ,当代专家则多将其视为爱情诗。上博简《诗论》表明 ,它的主旨应当是对于工于心计的谗佞小人的揭露。由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士大夫在采诗、编诗过程中变化民歌主旨的情况。《诗经》中所保存的一些民歌往往就是这种变化后的结果 ,而不是它的原创状态。《木瓜》之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6.
《曹风·蜉蝣》是一首通篇感叹人生短暂的诗歌,《诗经》中其它作品如《唐风·蟋蟀》和《小雅·頍弁》也表达过类似情感。从《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来看,当时的人们承受着战争,饥馑,徭役,被剥削,遭遗弃,生离死别,亡国失家等苦难,但是《诗经》中触及生与死的主题,抒发人生短暂的悲叹的作品相对较少。这一现象缘于诗经时代人们重视"生",着眼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和满足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班固撰写《汉书·地理志》,其所据原始资料著录之秦郡数目远不止三十六个,然其泥于三十六之数,于是删减了若干郡目,以自圆其说。司马彪撰写《后汉书·郡国志》,亦知秦郡总数不止三十六,其去南海,进黔中、鄣郡,增秦郡目至三十七,正反映了司马彪的无奈。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诗经》中俳谐诗的内涵、内容、艺术技巧及特点等方面来探讨诗中的谐;从隐的内涵、原因、作用三个方面来探讨诗中的隐。通过对这两方面的探讨,笔者想使《诗经》更全面地展示给世人。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有许多表现男女情爱的诗篇,其中不乏直接表现性爱的作品,更有许多为儒家所不能接受的野合之诗。脱离《诗经》产生的时代,认为其悖于伦理实则是对《诗经》的曲解。因为在原始宗教背景下,性爱是神圣的,也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充满生命力的原始性爱是在私有制产生之后才逐渐被赋予了额外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宇 《神州》2011,(28):101-105
有一种美,无须修饰,那是从心里流出来的长歌。三千年前,在古老国度中,一些没有留下姓氏的先民,将生活、爱情、劳动揉进琴瑟,让散布在田野里的飞歌流韵,漫延成一条生生不息的歌的长河。它听起来如此亲切、自然、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