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文史》2013,(8):34-34
“留学生”这个词是由古代日本创造的。远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驻唐时间一般不过一两年,不能在中国久留,  相似文献   

2.
为缓和留日学生与日本政府之间的矛盾,以培养留日学生的"中日亲善"感情,日本政府顺应国际上列强退还庚款以资助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趋势,于1923年3月在第46届国会上通过了《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案》,并以此为基础,经与中方协商建立了一般补给生制度,正式开启了庚款补给中国留日学生工作。此后,日本政府为垄断庚款补给中国留日学生的大权,独自推出了特选留学生制度和选拔留学生制度,并在九一八事变后将一般补给生制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由于中国停付庚款和对华文化事业经费的扩张,日本政府的庚款补给中国留日学生政策也是几经变化,并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而彻底终结。  相似文献   

3.
正《为什么白居易在日本受到推崇?》在日本,白居易的诗人地位首屈一指,远非李、杜所能比拟。个中原因,与一系列历史的巧合不无关系。白居易的文集最早传入日本是在838年,当时日本处于平安时代,致力于引进唐朝文化。他们派遣唐使,到大唐搜集中国第一流的著作,又利用商船夹带中国典籍,遣唐使和商人遂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遣唐使作为"外国人",  相似文献   

4.
我国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在唐王朝三百年的时间中,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有十三次,每次遣唐使,少则一二百人,多则四五百人;其中包括不少留学生。这些众多的遣唐人员,他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向日本输送先进的中国文化。因而,他们从中国带回日本的唐朝文物典籍数量相当可观,大大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当时传入日本的文物典籍情况,目前没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历史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早在5世纪,日本就开始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如文字、儒教、工艺技术等。7世纪,圣德太子推行“大化改新”,先后派出数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更加积极地摄取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倭名类聚抄》所引《兼名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交流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其中遣唐使的贡献巨大。他们将中国书籍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社会、文化、语言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书籍中有一部分是在中国问世后不久便传入日本,而在中国却渐渐失传。《兼名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考证《倭名类聚抄》对其的引文部分,对其成书过程、内容及在日本的传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遣唐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遣唐使初探刘淑梅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有着友好的密切往来。在长达两千年的文化交流中,其佼佼者,当首推遣唐使。本文围绕遣唐使的派遣次数、路线及不同阶段目的的变化等问题试作探讨。一关于日本遣唐使的派遣次数,国内史学界意见不一。吕思...  相似文献   

8.
由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与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共同主办的“遣唐使时代的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8月1日至4日在杭州举行。本次会议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0余篇,来自中国、日本和法国的40余位(日本近20位)学者...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的交往,早在汉晋时期就见诸记载了.至隋时,日本开始由政府组织小规模的遣隋使来中国考察访问,沟通关系,引进中国的文化.唐时,更进一步大规模地派遣。据《新唐书》和日本史籍的记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的二百六十四年间,日本共派十九次遣唐使。每次除遣唐使节外,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侣,常达五、六百人。他们归国后,把大唐先进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土地制度和税制方面,日本模仿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授受法”和“租庸调”.所谓“班田授受法”,即计口分田,男女  相似文献   

10.
傅清音  韩钊 《文博》2011,(1):49-53
《万叶集》是日本民族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和歌总集,其中收录了与日本遣唐使有关的二十二首和歌,成为我们研究《井真成基志》的珍贵资料。本文通过将《井真成墓志》与《万叶集》中相关和歌对读,可知《井真成基志》中的"序"可视为对遣唐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共性描述;"铭"可作为我们对井真成个性遭遇的分析。综合二者,对于呈现更为丰满的井真成形象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公元753年11月15日,一艘日本遣唐使船在海上历尽艰辛后,终于完成出使任务,回到日本,在鹿儿岛秋目浦登陆。使团上岸的人群里,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僧人,被人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在一片簇拥中踏上日本国土。他就是唐朝高僧鉴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近代日本开始进入战时体制,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和确保农村的稳定,军部控制下的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打击寄生地主、扶植自耕农和保护佃农的战时土地政策。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日本政府不得不对土地和粮食推行严格的统制政策,进一步使战时的土地制度走向极端,同时消弭了农村的寄生地主制。日本战时的各项土地制度是决战体制下的非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法西斯战争。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日本对外扩张主要由日本政府的强权外交和战争行为所推动,而日本文人则通过构建日本对外扩张的"合理性",以此参与日本的对外扩张。日俄战争前日本文人构建日本向"满洲"扩张的种种"合理性",以此煽动日本民众支持日本政府对俄国开战向"满洲"扩张。  相似文献   

14.
2005年8月24日下午,日本天皇明仁和皇后美智子来到东京国立博物馆,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正在这里举行的“遣唐使与唐美术展”。明仁夫妇饶有兴趣地参观展览,并仔细地观看了遣唐使井真成墓志。  相似文献   

15.
唐盛时期的长安是亚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唐帝国周围许多国家的使者和留学生沓至纷来,络绎不绝,其中以日本为最多。而在这些日本遣唐使和遣唐留学生中,吉备真备是最有成就者之一。正如日本史书《续日本记》卷三十三中所载:“在研究经史,广修学问中,名扬唐代的我国留学生唯有大臣(吉备真备)和朝衡(阿倍仲麻吕)二人。”吉备真备作为遣唐留学生和遣唐使  相似文献   

16.
1895年,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虽然在日据初期台湾一度成为日本政府的经济负担,但得益于总督府有效的财政政策,尤其是专卖制度的实行,台湾的财政收入很快就扭亏为盈,并逐年膨胀。总督府在台实行专卖,一方面是因为专卖收入作为一种间接税,比较隐蔽,不容易受到台湾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通过专卖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日本国家资本和日本内地人资本在台的独占企业,有利于日本资本对台湾的控制。日据时期台湾的专卖制度始于1897年的鸦片专卖,从无到有,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唐史研究──近年来的动向(日)池田温一、前言大家知道,古代日本向中国大陆派遣使节,并且努力摄取隋唐的制度和文物。从七世纪初飞鸟朝(倭国)向隋朝正式派遣使者以来,一直到平安初的承和年间(838~839)派遣最后一批遣唐使,前后二百多年间总共派遣了...  相似文献   

18.
南京日军慰安所实录■文/苏智良慰安妇是指按日本政府或军队之命令,为日本军人提供性服务、充当性奴隶的妇女;是日本军队专属的性奴隶。慰安妇制度是战时日本政府强迫各国妇女充当日军士兵的性工具、并有计划地为日军配备慰安妇的制度。慰安妇与日军的关系,是数千年人...  相似文献   

19.
昭和裕仁天皇的去世(1989年1月7日)迎来了日本战后第一次的天皇易位。关于此次天皇即位的仪式,日本政府本着“在旧规定废止新规定未出的情况下,参照旧礼进行”的原则,业已部分举行,对其余仪式,政府亦组成“即位礼准备委员会”(官房长官任委员长)按旧习于年内举行。天皇的即位仪式与天皇制的存在一  相似文献   

20.
徐志民 《近代史研究》2022,(2):124-138+16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政权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对口接受,安排进入相应的学校和机构实施定向培养,既通过常规的课程教学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也灌输亲日思想,以培养“日满融合”的“楔子”,服务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侵华政策。为防止伪满留日学生产生反“满”抗日思想,日本采用特殊管理,限制伪满的留日学生与中华民国及其他伪政权的留日学生交往,并借助社会团体“辅导”伪满留日学生,利用留日学生会影响和控制他们。日本政府对伪满留日学生的特殊政策,体现了日本“以华制华”“分而治之”,并吞中国东北的战略企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