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守岩 《文献》2006,(2):164
《全宋词》1514页黄中辅《满庭芳》"太平楼"词:"快磨三尺剑,欲斩佞臣头.""佞臣"直斥与金和议的秦桧,忠愤激烈.然仅存此断句,未见全阕.  相似文献   

2.
正段秀实(719-783年),字成公,陇州汧阳(今陕西千阳)人,原籍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市)。历任安西府别将、节度使判官、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镇北庭行军及泾原郑颍节度使、司农卿等职,封张掖郡王,追授太尉,谥号"忠烈"。段秀实是唐朝中叶名将,功绩卓著,以夺取象笏痛击叛臣朱泚而壮烈殉国,名标青史,光耀千秋。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吐蕃国王囊日论赞被叛臣毒害。其子松赞干布年仅十三岁继位,依靠大臣论科耳、尚囊等讨平叛逆又对外征服苏毗、多弥、羊同诸部落,完成了统一西藏的大业,定都逻些(拉萨),于633年建立了一个新兴而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吐蕃王朝。进而开始了对外开疆拓土的战争。约于631年左右,松赞干布即派兵进入今青海的玉树、果洛等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宋史·李全传》大部分出自《淮东补史》一书。其作者刘子澄,非文献中误载的静春先生刘清之,而应是玉渊先生刘清叔。他曾参与平定李全之乱和端平入洛等晚宋重大军政事件,所撰《淮东补史》一书对于李全事迹记载甚详,后经元人修史时收入,奠定李全传的基本格局。《宋史》秉持了"崇道德而黜功利"的修纂原则,传记中的文字程式化的内容居多,传文的铺排建立在合乎儒家社会及伦理价值的基准之上。然而《李全传》与其他诸传不同,它细节生动,人物形象饱满,文字详尽,这与它主要倚仗私人稗史材料修成有关,而这在中国历史的书写历程中并非特例,尤其对于叛臣,更是如此。通过分析李全本传的史源,有助于人们理解历史书写脉络中的多维互动模式。李全作为叛臣被记载,他的传记同时提供了研究儒家意识形态在官方书写层面如何运作的鲜活个案。  相似文献   

5.
唐《杨元卿墓志》为近年来洛阳出土的重要墓志之一。志主杨元卿参与李唐破叛臣吴元济事,正史失载,此段史实可补史证史。另撰文者裴度,为有唐一代名相。书丹者权璩为唐代著名书法家。篆盖者舒元舆为唐代篆书名家。三者皆为朝廷显要,文坛俊彦。故该志之发现对研究唐代历史和书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约从我国遥远的古代以来,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大多喜欢用“忠臣”、“良吏”或“佞臣”、“奸贼”等概念对其盖棺论定。一般来说,凡是能以民族和国家社稷为重,为宫清廉,正直不阿,勤政爱民,功勋卓著,甚至在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取义,或杀身成仁者,人们都把他们誉为“忠臣”、“良吏”。  相似文献   

7.
《安龙逸史》与屈大均行文风格不符,应是溪上樵隐调查访问后所作。由于直书南明历史,触犯清讳,受到查禁,流传不广,目前只有嘉业堂本和云图藏本两个体系。该书属于纲目体,纲简目详,层次分明,叙事清晰,要言不烦;史学观念突出纲常伦理和正统观念,以南明永历帝为尽忠对象和正统标准,分别对忠臣李定国和逆臣孙可望作了相反的塑造。由于记事相对可靠,且集中在永历朝,特别是永历在安龙阶段,因此具有独到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郑昌炎  肖亥 《古今谈》2008,(2):44-47
董昌与钱谬,都是临安历史上曾经显赫过的人。董昌是东天目乡南庄人,钱锣是石镜乡(今锦城镇)临水里钱坞垄人,故史书上有钱谬、董昌“同起乡里”之说。董昌比钱谬出道早,又是钱谬的直接提携者,乃“钱氏恩公”。董昌有“成大器”的抱负,也较早就有发迹的基础,从诸多方面而论,董昌要比钱锣具备更多的“成大事”的优势。但由于心境狭隘、妒贤、迷信、急功近利等原因,糊里糊涂地做了“朝廷叛臣”,不得不投河自尽。  相似文献   

9.
王应麟在其《困学纪闻》一书中,为追求直书,求得名教之实而对修史者提出了严格的史德要求,反对由佞臣、贰臣秉笔修史,并分析了史官不能直笔的原因;同时,王应麟认为在史著中应该通过春秋笔法来明天理,正人伦,进而为统治者提供政治的鉴戒,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这种经世的学术价值观广泛地体现在《困学纪闻》的编次、语言风格以及对历史的评价之中,彰显了南宋末年一个理学家积极的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诸国的人种和语言、文字作概括性的考释 ,从一个侧面说明“西域传”有关记载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两晋史官制度与杂传的兴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较之魏晋六朝的其它时期,两晋杂传的创作十分兴盛。著作郎为“清官”的性质,使其受到贵族与寒族士人的共同青睐。特别是两晋“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的史官制度,为寒微士人凭借文史著述之才进入仕途打开了一个门径,激发了寒士们对人物别传的创作热情,由此导致了两晋杂传的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12.
传拓也称拓本 ,拓制的成品称拓片 ,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实物“印刷术”。传拓使用萱纸、墨和一些小工具 ,适宜于有铭文的青铜器、碑文、玉器 ,各类浮雕、漆雕、浅雕及钱币等 ,我国现存的古代书法字帖 ,绝对大多数是来自古代石刻碑文的拓片。传拓能对被拓物保留几乎一致的复制效果 ,拓片具有极好的观赏性和艺术再现性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最先进的印刷技术也无法取而代之。五、六十年代 ,上海、北京的书画社经反复试验 ,成功采用传拓方法印刷 (复制 )国画 ,称“木刻水印” ,经复制的国画几可达到乱真的程度 ,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 ,…  相似文献   

13.
嘉道时期,桐城派盛极一时。既缘于《古文辞类纂》等不断完备的传衍内容为其提供了基础条件,也缘于书院讲学、家学传授、私人讲学、文人雅集、书信往还、文人游幕等多样化传衍方式为其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不仅是此期桐城派壮大自我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在风云变幻时局下寻求发展的策略抉择,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4.
金石传拓技艺的基本原则是使用纸张紧密附着于石刻(或器物)之上,然后对纸张进行扑(或擦)墨,从而制作出以黑纸白字(阳刻与此相反)为特征的拓印作品。唐代以前出现的响拓法虽然是使用画笔复制出在观感上与法书、绘画真迹一样的作品,但在紧贴文物原件"拓"的基本原则上与金石传拓完全一致,仍属于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拓"。至于颖拓、全形拓,在作品形式上与金石拓片似乎差别不大,但因不仅融入了绘画技法,且全部或部分地脱离了文物原件,超离了"拓"必须紧贴原物(如石刻、器物等传拓对象)的基本工艺法则,虽亦名之为"拓",却属于一种更近乎绘画创作的新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5.
曹申吉字澹余,号逸庵,明崇祯八年(1635年)生于山东安丘。其祖父曹铨为光禄寺署臣;外祖父刘正宗,崇份元年进士,入清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曹申吉18岁(清顺治十年)成进士,历充国史院编修、日讲官,湖广右参政、左通政,大理寺卿。康熙十一年(1671年),36岁的曹申吉以工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可见他是深受顺治、康熙两个皇帝赏识的。在“三藩之乱”中,曹申吉是投吴叛清还是为清殉难?扑朔迷离,众说纷法。《清史列传》将其列入叛臣传,但有关地方志书及民间著述多持“为国殉难”、“不知所终”诸说。本文参证诸说…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新编志书人物传的质量,人物传写作当讲究立意、取材和章法。  相似文献   

17.
经典注释活动是古代经典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此类传承活动,须经过注释主体的理解、解释两个不同阶段,是一传意的过程.无论是在理解还是解释的过程中,受传意目标的影响,往往形成不同的注释结果及对此的评论.这既是学术的论争,也是以经典为依傍的学术发展路径.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注释目标,按主观性大小分为重主观性、重客观性、将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起来三类.任何一类目标的确立都是对前代的批判与否定.研究经典注释史不可轻信某一目标下的评论及断语,因为典籍注释均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行为,只是存在客观性程度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借鉴《史记》人物传笔法“实录”、“塑造”,从人物传记角度出发,提出史志人物写作应立足史实,为传主设计语言,描绘心态;围绕传主性格,选择重大事件和活动,描写细节;以叙事为主,寓论其中。  相似文献   

19.
《尔雅》是儒学经典之一,与诸经传注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尔雅》“实自为一书.不附经义”。不尽其然。本文逐条辨明《尔雅》与《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及其传注的关系,推翻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尚书大传》是西汉初期伏生学派说释《尚书》的记录。关于其称名,汉代的文献记载、书目著录以及称引用名等共同说明,该书初名"传",而非"大传"。根据早期用例的出现时间可以推知:东汉之初,"尚书大传"名始出。这个问题的厘清,对于经学、训诂学、古籍整理等领域的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