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为突破口,直接推动了干部选拔任用相关制度的一系列变革。就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规定而言,主要表现在:选拔任用标准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四化"方针前提下,注重干部工作实绩的内涵不断丰富;选拔路径和程序实现了从"关门选拔"到"公开选拔"、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相关监督渠道日益多元,规章日益完善。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相关规定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对干部选拔任用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也折射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2.
北宋前期最高级别的赠官是同时赠爵与赠职事官,宗室近亲一般会赠爵。太祖、太宗以及真宗咸平时期,有庶姓赠爵者。现任宰相、枢密使赠两官,仁宗中期后,曾任宰相、枢密使者赠一官或赠两官。使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尚书以上、三司使、节度使、留后、观察使、统军、上将军以及内臣任都知和副都知者,通常赠一官。北宋前期赠官的主体是高级品官。除此之外,潜邸旧僚和经筵官也可以赠官。赠官与政治挂钩,皇帝会给特殊人员赠官以示奖劝,也会惩罚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而剥夺其赠官。北宋前期的赠官制度,体现了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强化,赠官与皇权紧密相关是赠官制度的一贯特点,地方官无制度性赠官所体现的中央集权强化倾向在宋元丰改制后以及元明清时期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3.
徐雪梅  佟大群 《安徽史学》2008,6(2):122-126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其官员任用政策上的民族倾向性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地方官的任用上,表现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4.
宋代知县、县令的任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期制是官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定期任用制度,有助于政府对官员政绩的考核与评定,从而加强中央对各级官员的管理。在封建社会,地方官任期的长短不仅影响到吏治的得失,而且关系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能否加强。中国古代地方官的定期移任制度是不断变化,逐步完备的。在宋代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特别是随着以资格用人和磨勘转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官员任期问题备受重视。但是在当时冗官问题突出存在的客观影响下,宋代县级行政长官的任期制产生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试就宋代县级长官的设置及任期制的发展变化和执行中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5.
论包拯的职官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拯针对北宋仁宗朝所出现的官吏人数不断膨胀、财政支出不断增加所形成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和积贫积弱之忧,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并从具体的官吏选拔、任用、考课、升降和致仕等问题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振兴朝纲的建议和主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职官管理思想.尽管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包拯的职官管理思想带有一些封建忠君报国和维护北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成分,但如果剔除其封建糟粕,就其思想的形成而言,在今天仍具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一中国自专制体制的帝制国家产生后,不断地克服来自内外的异己力量诸如宦官、外戚、相臣、王府和藩镇等因素的同时,逐渐完善自身的制度体系,增强中央控制能力,并通过不断完善的地方官僚系统这一中介,达至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控制。这种趋向在明清时期达到了空前水平。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科举以其相对开放和公正的考试取才的方式,突破了古代宗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科举开世界职业文官治理之先河,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进入近代,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促使其走向极端封闭与衰亡。这些合理内涵后来为西方所引进,融合进入它们的文官考试制度之中,成为西方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清末在推行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大环境下,清政府实行了平满汉畛域的措施,内容主要有四项:一、准许满汉通婚;二、任官不分满汉,中央各部废除满汉复职制,东三省大量任用汉官,同时裁撤副都统等旗官;三、旗民编入民籍和筹旗人生计;四、司法同一,逐步实行旗人犯罪,与民人同法律同审判机构。在这些措施中,第一、四两项实行较彻底;第三项东三省实行较彻底,而其他地方由于各种困难和缺乏决心,只取得较少成绩;至于第二项,地方官特别是东三省改制后的地方官,多任用汉族人,而中央核心层,仍由满族亲贵控制。宣统年间,平满汉畛域的措施推行趋缓,这种情形,加剧了社会的不满和清廷的覆亡。  相似文献   

9.
在中共十七大召开之前,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同济大学校长万钢任职科技部部长引起了海内外诸多政情观察人士的注意。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事情。“它反映着民主理念的转变,反映着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改变。这可能对促进民主党派  相似文献   

10.
徐文宾 《沧桑》2013,(3):138-139
党的基层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一些基层干部的身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适应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理想信念缺失;二是受拜金主义思想腐蚀,私欲膨胀;三是一些基层组织管理松懈,形同虚设;四是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破坏和践踏民主集中制原则。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疏于理论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其次是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缺陷;再次是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的教育,二是深化改革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基层干部制约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房列曙 《史学集刊》2007,5(6):28-34
在中国古代,主要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国家官员。科举制度废除后,孙中山主张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由国家设置考试院,主管文官的选拔、任用和考绩。这一创新的理论实践于民国时期。在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开始运作和完善,其中的特种考试和检定考试是我国的独特创制。文官的任用、考绩、升调、奖惩、抚恤等制度称作文官"铨叙"制度,与文官考试制度相辅相成。文官"铨叙"制度最为规范,也是我国的独特创制。  相似文献   

12.
药品专卖制度发端于北宋,南宋绍兴以后进一步发展。大量地方文献的记载表明,南宋各路、府、州、县创立的地方官药局非常活跃,客观上改善了城乡医药供给结构,对防范假冒伪劣药品,增进人民健康以及抵制民间巫风也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吕夷简(978-1044),宋真宗时期历任地方官,宋仁宗前期曾三次任宰相。他敏学多闻,善于作诗,朝廷典册多出其手。吕对北宋早期州郡学校的兴办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北京政府时期文官考试与任用制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姬丽萍 《史学月刊》2005,9(12):54-60
北京政府的文官选拔与任用制度,脱胎于孙中山的文官管理思想,成型于袁世凯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官(公务员)制度形成的伊始,对其后南京政府时期公务员管理体系的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文官体制的组织与体系、考试与甄别、分发与任用等三个方面切入,通过对北京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基本内涵、功能与作用的探讨,考察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务员管理制度初成时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郭胜强 《史学月刊》2004,(7):121-124
韩琦(1008--1075),字稚圭,北宋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是北宋中叶著名的政治家。他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20岁中进士步入仕途,曾任监承官、右司谏,后调任地方官。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有效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时人称为韩范,有“军中有一韩,敌人闻之心胆寒”之说。庆历三年  相似文献   

16.
李殷 《史学集刊》2022,(4):74-83
宪宗元和年间,议兵的意义在于君臣之间不断形塑的政治共识。宪宗主张以最直观的战争形式征讨逆地藩镇,而何时开启用兵、如何选择用兵的对象,以及以怎样的形式罢兵,能最大程度地维系君主的权威与恩信,是百僚应对藩镇问题的要义,由此政治招抚方式得以应用。在经历成德议兵与魏博归朝事件后,宪宗用兵淮西不仅显示朝廷以武力削藩的决心,也向朝中百僚宣示了皇权决策的加强。  相似文献   

17.
罗忠胜 《攀登》2010,29(5):57-62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总的原则和基本标准。从毛泽东提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到胡锦涛明确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探索经历了在表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的发展演变过程。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德才兼备标准的基本"内核"是相同的,即要求干部必须德才兼备;而区别就在于"德"与"才"在具体内容上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16,(5)
北宋朱长文所撰《吴郡图经续记》,因其体例创新,在宋代地方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宋代方志开始定型之作。但以往的研究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据此所构建的宋代方志历史变迁,忽视了历史本身的曲折和偶然性,显得过于线性。本文经过对《吴郡图经续记》编纂与刊刻过程的细致考察,认为它在当时仍然没有取代图经的地位,地方官和地方士人都是将其作为官府修纂图经的资料而已,南渡后地方官之所以用它来暂时代替图经,主要还是受到战争的影响,官府"图籍散亡",具有偶然性。同时,地方士人关注和参与地方志的编纂,并逐渐受到地方官的注意,到南宋时期形成地方士人编纂地方志的高潮,这是从《吴郡图经续记》开始萌芽的,这一趋势的出现与宋代地方官员和地方士人对于社会教化的共同关注和推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庆历新政”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所主持的一次短暂的变法改革。这次改革的中心是整顿吏治。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提出的前四条: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择长官,都是针对当时选拔、任用、考察、升迁官吏中的积弊而发。虽然这次改革的时间很短,收效甚微;但这些建议中所体现的改革精神以及改革中的矛盾斗争,或不无可资借鉴之处。因而,值得加以探讨。在论述这些改革以前,有必要先说明一  相似文献   

20.
周莅华 《攀登》2010,29(2):67-70
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标尺。我们应从理论上认真厘清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深入分析干部任用中在公信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善于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把握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成功经验,进而不断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