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崔智慧 《神州》2013,(18):19-20
近几年随着本山传媒旗下的"刘老根大舞台"在全国几大城市的落地开花以及小沈阳等二人转演员的迅速走红,全国上下仿佛刮起了一股黑土地的二人转旋风。本文试图透过"刘老根大舞台"的火爆现象来分析这一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东北二人转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2.
二人转文化作为辽宁特色地域文化,三百年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本文在二人转地域文化保护价值的视角下,就二人转如何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得到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权银淑 《神州》2012,(12):99
作为东北地方戏的二人转,是一种在东北民间广为流传的、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东北地区的人们对二人转的追捧、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任何一种文化曲目。通过研究杨朴的《二人转与东北民俗》,能够对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以非常详实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董艳 《神州》2014,(14):181-181
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快速进步,任何事物都应跟上时代的脚步,使自己注入时代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存在下去。我国具有东北特色的二人转是有着丰厚民间文学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多层面的思考,从而对其有一个更加准确的了解和定位,既有利于设计师对二人转文化中所体现的东北民俗文化进行提取和借鉴,也可以让二人转文化更加具有时代创新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二人转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更好的推进东北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吕寅 《满族研究》2013,(1):100-103
二人转作为辽宁地区特有的走唱类地方戏,"舞"是体现其放浪、神迷艺术特色的表演手段之一。该表演手段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均受到满族萨满乐舞的影响。本文意在以二人转为例来辨析满汉舞蹈的融合,并以此为切入点,对辽宁地区满汉舞蹈的融合与发展作一个宏观的审视,希望文中所提供的资料与见解在该方面的学术问题研究上有所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6.
刘创 《湖南文史》2012,(8):66-66
现如今东北二人转炙手可热,成了东北人的招牌,但在东北,还有一种艺术形式,比二人转名气更响亮、历史更悠久、技术含量更高,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7.
二人转是东北古老的民间演唱艺术,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观点。作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教歌舞形式的观点。本从二人演唱形式是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袭、音乐唱腔来源于萨满神歌、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舞蹈、曲目唱段多成萨满神歌中来、曲目中表现的古老婚丧习俗来自萨满化、二人转是东北满汉化融合的结晶等六个方面,以具体的实例证明了二人转与萨满化的渊源关系.观点新颖,说服力强。  相似文献   

8.
张鲁回族秧歌是由当地回族群众表演的极具特色的舞蹈艺术。这一特色的形成,不仅是由于它的少数民族特性。对于东北大秧歌的传承,以及鲜明的鲁西地域色彩更增添了它的魅力。文章从其形成与现状进行分析,力求把握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林英 《神州》2013,(32):26-26
中国的地大物博和多民族的大融合,发展出了不同地域多元素的民间文化。如人们津津乐道,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二人转;耳熟能详,近几年新兴的舞台演绎形式"海派清口",正是南北文化特色以及差异的最好代表。  相似文献   

10.
二人转是一门综合艺术,尽管表演形式不同,却说、唱、扮、舞等均包括在里面.它以"千军万马,全凭咱俩"为特征,既说又唱,又扮又舞,跳进跳出地表演,通过叙述兼代言两种表现方法来完成剧本赋予的任务.其中,舞蹈作为构成二人转美学特征的重要元素,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表达思想情感,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独特的风格体现等,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对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福岩 《民俗研究》2007,(2):140-150
东北的地域文化中有突出的喜剧感,东北人爱笑爱闹,向来不缺乏体会幽默的能力。在他们精神世界中,肆意放恣的笑是被用作超越日常生活的感性武器,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通过笑所促成的"狂欢的世界感受"引领人们进入到一种特殊的时空中,在这里,人们悬置了对社会世界的常规判断,摆脱了日常生活的无奈与凡庸  相似文献   

12.
<正>黑龙江省广袤的黑土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世代聚居在这里的众多民族,孕育形成了鲜活而生动、地域特色鲜明、经久不衰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东北大秧歌。它承载着东北人的性格和东北人的娱乐方式,体现了北方劳动人民质朴的审美情趣,因此有着牢固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活力。东北大秧歌又称东北秧歌,是流行于东北地区的汉族民  相似文献   

13.
王本祥 《岭南文史》2011,(4):3-I0001
文化的产生、分布和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地域,不同地域的文化即称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而鲜明的文化特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张耀丹 《神州》2012,(33):26-2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国际艺术文化事业的交流、完善、繁荣发展,使得我国美术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作为民族大国,有着多元化的地域文化,也正是这些地域文化丰富了我国美术的内容,增强了美术的艺术魅力。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地域美术文化的重要性,且不同程度的对地域文化进行了保留、宣传,从而实现了对地域美术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二人转以其幽默的风格迅速红遍全国,深受百姓的喜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五音戏的发展出现了迟滞。二人转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不仅有二人转艺人的共同努力,还有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探索出了一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的道路。五音戏应认真学习二人转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线。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驯鹿生存在大兴安岭西北部的森林中。史书上被称为"使鹿部"的鄂温克人,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很早以前,他们在狩猎中认识和接触驯鹿,逐步了解、饲养、驯化,最后使驯鹿成为"用之唤来,役后归山"的半野生状态的家畜,并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驯鹿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要取得持久发展,必须要有文化上的支撑;文化产业要想发展强大,一定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和辐射力。从文化视角来分析湖南与江西文化产业,有利于通过挖掘地域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核与本质元素,搭建两省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更好地融合与推动两省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科 《满族研究》2005,12(3):121-125
满族作家曹革成的长篇小说《四季蛮荒》.以其浑朴、自然的“东北书写”.穿越大东北民间历史的风尘,为我们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黑土地上底层群众的风俗史,在破译和解读大东北的民间历史.认同与高扬大东北的人文精神以及表现大东北地域特色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不啻是满族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喜人硕果。  相似文献   

19.
珠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珠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具有鲜明的特色。就珠江流经地域而言,珠江文化可涵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文化,但其中心主要是在广东。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珠江文化亦可等同于岭南文化。由于岭南地域广阔,不同的地理环境及人口来源,使岭南文化出现多个分支。在广东境内,主要存在广府文化、  相似文献   

20.
“黑土地文学”的界定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指植根于东北这块黑土地上的文学;第二,则是单就黑龙江文学而言。前者为广义,后者为狭义,二者的共同点在其地域特征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