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匈奴与西汉对峙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匈奴政权曾经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内乱即五单于之乱。然而在五单于之乱以前,匈奴政权内部也曾经出现过多次战争。它们常常被人所忽视,但它们对当时的政局,匈汉之间的关系走向,匈奴实力的发展变化等因素均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本文便从西汉中前期的几次发生在匈奴内部的争斗入手。总结归纳概括分析,得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仅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河西战役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反击作战的关键性战役,对汉匈两大政权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西汉政权的影响有:第一,巩固了西北边防,促进了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二,拓展了西汉政权的版图;第三,节省了军费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第四,对匈奴形成有效钳制,断匈奴右臂。对匈奴政权的影响有:第一,造成匈奴经济、军事力量衰退;第二,引起匈奴内部分裂。此役之后,匈奴逐渐走向衰弱,而西汉王朝在西域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并为后来西域都护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印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后子河乡上孙家寨村1号汉墓,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该铜印的印文及其反映出的印制、赐印制度,表现了当时汉与匈奴的外交关系,是汉晋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汉与匈奴第一次、第二次和亲考略──兼与葛亮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与匈奴在汉高祖时期有过两次和亲活动。本文对这两次和亲的时间。缔约内容分别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西汉时期汉人流落匈奴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时期,随汉匈关系的变化,大批汉人因种种缘由、以不同途径流落匈奴。他们在匈奴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影响了匈奴社会的变化,推动了汉匈之间的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6.
赵新正 《丝绸之路》2009,(10):41-42
汉武帝时期,汉和匈奴之间发生了大量的战争,期间出现了许多匈奴俘虏。如何安置这些匈奴俘虏是摆在汉武帝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本文通过论述汉武帝对归汉匈奴的态度和安置方法,试图对正确评价汉武帝在汉匈战争中地位和作用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7.
匈奴腰饰牌特色鲜明,是匈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没有文字的匈奴民族来说。这些腰饰牌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匈奴社会以及匈奴民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关系的一扇窗口。本文以匈奴遗迹出土腰饰牌为主要考察对象。辅以匈奴传世腰饰牌,通过考古类型学分析将其划分为A、B两大组群八个类型,初步勾勒出了匈奴腰饰牌的总体面貌和特征,指出了其中的地域差异。进而对匈奴腰饰牌进行了文化渊源之探讨。通过对匈奴遗迹和西汉墓葬出土腰饰牌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它们各自在空间分布和传播上的特点,认为A群组腰饰牌属于匈奴文化系统。它们源自早期草原文化带扣和骚饰牌。B群组腰饰牌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系统Ba型腰饰牌属于匈奴文化系统,Bb型和Bd型腰饰牌属于汉文化系统,Bc型腰饰牌是这两大文化系统腰饰牌的混合体,且匈奴Ba型腰饰牌源自Bb型和Bd型腰饰牌。本文同时指出,中国北方地区是匈奴草原文化系统腰饰牌与汉文化系统腰饰牌的交汇地。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人有为纪念重大历史性意义事件、吉祥事物而给孩子命名的习俗。汉飞将军李广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曾俘获了一名身份为“当户”的匈奴官员,就给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当户”。本文通过对李广服兵役的年龄和结婚年龄以及李当户生年的考察,认为李当户生于李广俘虏匈奴当户的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卒年在元光元年至三年(前134至前132),活了24-26岁。  相似文献   

9.
匈奴进入欧洲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匈奴人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战国时期,匈奴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常南下攻扰中原,我们所熟知的“修长城”、“公主和亲”、“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重大事件,都记录着汉与匈奴的纷争与和解。  相似文献   

10.
刘俊  王海 《北方文物》2018,(1):82-87
自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后,姻亲氏族与挛辊氏共同构成匈奴上层社会的主体,包括呼衍氏在内的诸多姻亲氏族处于从属地位。不过,随着统治核心挛辊氏的衰落,匈奴社会“上层建筑”结构发生变化。呼衍氏先是拥立呼韩邪单于并力排众议劝其附汉,单于最终“从其计”;此后,呼衍氏强化与挛辊氏的联姻,在现实层面上形成两者对匈奴社会的共治;东汉中期以后,北匈奴呼衍氏成为汉廷的劲敌,或许已经取代挛辊氏成为新一代的核心氏族。呼衍氏地位的演进对整个匈奴社会的变化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理应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11.
匈奴作为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存在着以"攻战为事"的战争第一的文化特点,而这样一种文化也影响了匈奴的社会伦理,政治、法律乃至于教育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匈奴的战争惯用"诱兵"之策,也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过多次战争的胜利,由于其战争第一的文化特点,匈奴也对战争本身有着与其相关的特殊信仰,他们往往认为战争的成败与天神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刘鑫 《神州》2013,(31):5-6
以《最后一个匈奴》为代表,高建群小说营造了一种特有的创作情结,被称为“匈奴情结”。有别于历史上对于一个游牧民族的特定称谓,高建群熔铸于作品中的“匈奴情结”更多地表现为匈奴记忆基础上的主体精神构成,历史的匈奴与作家内心完成了古今对接,并且通过笔下的人物一一呈现出来。“匈奴情结”在时代精神的召唤下被唤醒,在时代的召唤与匈奴的历史中审视高建群的匈奴情结,还原作品中的标志性精神构成,是高建群小说的重要欣赏维度。  相似文献   

13.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其中南匈奴部落在公元48~50年间将单于庭先后设在五原塞地区、云中郡及西河美稷,这样的变化明显体现出其空间发展过程和地域特色,同时也包含着匈奴族与汉政府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地理格局以及两族之间的和战与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对匈奴族人口数量研究的文章中,由于没有对匈奴族进行概念界定,导致研究结果莫衷一是。本文结合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来说明冒顿前期,匈奴民族的主体在构成上存在着差异,进而认为不能把匈奴族和匈奴人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5.
匈奴单于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政体的单于号,是匈奴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源于草原政治文化的古老传统。匈奴单于历来都有单于号,这个单于号绝不是单于本人担任单于之前的名字,而是在登上单于位之后获得的专有名号。《史记》、《汉书》中关于虚闾权渠单于之前的历任单于,所记录的都是单于号而不是名字。长期以来把头曼、冒顿等等当作名字,实是一种误会。西汉末年及新莽时期,由于匈奴国家与中原王朝之间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造成单于名号制度发生一些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显然是源于中原王朝强大的政治作用与文化影响。东汉南单于号中包含血统世系的信息,很可能是学习汉朝庙号制度的结果。同时,南匈奴单于号也从就职时获得,改为死后获得。南匈奴单于号的这种重大变化,是南匈奴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在分阶段叙述汉武帝武力征伐匈奴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汉武帝利用属国“与单于争其民”的方式去笼络、分化、瓦解匈奴 ,以及对匈奴进行经济文化渗透等 ,以期更为全面地认识汉武帝的匈奴政策。  相似文献   

17.
匈奴人的西迁是世界历史上经典的一环。本文试图从社会和自然两个角度来简略探析影响北匈奴西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汉代匈奴北海之考辨张志坤西汉时期,错综复杂的汉匈关系是当时社会历史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汉匈关系史中,所谓的"北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和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一是汉武帝元狩四年春,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霍去病率五万大军,出代二千余里...  相似文献   

19.
汉与匈奴第一个和亲约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与匈奴第一个和亲约考述葛亮关于汉与匈奴第一个和亲约,至少有三组问题需要重新讨论。第一,这个和亲约,在汉与匈奴关系中占有何种地位?《通典》、《册府元龟》、《资治通鉴》叙说汉与匈奴关系史时,对于此约只字不提,这表明,三书认为此约在汉与匈奴关系史中,不占...  相似文献   

20.
匈奴对汉王朝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者言汉匈关系,多侧重汉王朝。汉初对匈奴采取何种政策?后来有何变化?采取这些政策的社会背景怎样?有何得失影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说明,至为详尽。至于匈奴对汉政策则少有涉及,更不用说深入剖析了。匈奴与汉是长城内外南北并立的两个大国,在历史上都起过重要作用。匈奴人并非通常所认定只知烧杀劫掠的野蛮人。匈奴对汉也有明确的政策。本文拟探讨匈奴在各时期中对汉有过哪些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