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前期直隶山西的土地复垦李辅斌一清初的残破和缓慢恢复明末清初之际,长达数十年的战乱,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直隶和山西同全国一样残破不堪,到处是一片凋零破败的景象。作为畿辅重地的直隶,在清初人丁逃亡、田地荒芜的现象十分严重。顺治元年,御史卫周作...  相似文献   

2.
一清代人口的突出特点清代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人口数量突出膨胀。清代268年的历史,人口数量也几经变动,但从总体上看,与清代以前的历史人口数相比,是一个人口膨胀的历史时期。清代的人口增长由平稳到膨胀,大体经过了几个阶段。清初,由于战乱,人口不会超过明代,当时没有人口记载,只有人丁数目。顺治十八年(1661年),只有19137652人丁。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还只有25616209人丁;再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仍是27355462人丁。清初百年之内人丁数历年都在两千万左右,估计人口总数多在1  相似文献   

3.
清代福建移民在四川分布考──兼补罗香林四川客家人说刘正刚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在明末清初因屡遭战乱之洗劫,造成其人口极度下降,社会经济严重瘫痪。“蜀省荐罹惨劫之后,民无遗类,地尽抛荒”①。这是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在全面巡视四川各地后发出的哀叹...  相似文献   

4.
清代西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代西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研究蓝勇明末清初的四川战乱造成四川人口大量耗损,土旷人稀,经济凋弊,以致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大量外省移民进入四川地区。元明清时期云贵地区设立行省后,大量汉族移民通过屯田、经商、戍边等方式进入云南、贵州地区,改...  相似文献   

5.
近代成都城市人口发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清代成都人口的增长 自明朝中叶以来,四川人口就呈现停滞和萎缩状况。成都是四川的政治、经济中心,因而也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重点,故成都遭到的破坏十分巨大,人口减耗也特别惊人。从崇祯七年(1639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成都数被兵革,地荒民流”。康熙初年,社会稍微安定,一些流散他乡、遁迹山中的民众始各返原籍,但此时成都也仅只有残民“数百家”。成都附近的温江县原是经济富庶的大县,经明末清初的战乱,“人类几灭,劫灰之余,仅存者范  相似文献   

6.
清初移民四川与啯噜的产生和蔓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清政府鼓励在川境垦荒以及大规模地向四川移民。然而,在四川这个新的移垦区域中,社会整合与人口快速增长不相适应,社会控制机制未能很好地建立起来,对大量的移民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制约。移民中的棍徒、游手无赖之徒与本地流氓恶少相互勾串融合,产生了一种异姓结拜的松散组织——啯噜。啯噜的产生和蔓延,与清初不加限制地向四川移民,与四川这个未趋整合的移垦社会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毕节地区军事志》是贵州省志书中的新秀。它以求实的态度一全面地揭示了毕节地区有史记载以来的武装斗争的图景,充分发挥了志书存史、资政、教育的作用。《毕节地区军事志》概述说;“自古以来在黔西北的这几个县里.战乱频仍.又因是川滇黔三省交通的要冲,所以成为兵争之地。”“黔西北广大地区自有历史记载以来.没有哪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过着近半个世纪安居乐业的生活。”可以理解黔西北地区战乱频仍,兵家争锋,人民处于兵匪交加和水深火热的死亡边缘的状况,从此可以划上一个句号了。据《乾隆贵州通志》记载:“毕节卫经天启间水西…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常年的战乱,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剧减。万历六年,四川省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明会要》卷五十),至清康熙二十四年陡降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相似文献   

9.
张彬 《收藏家》2002,(3):14-18
清初绘画承元、明余势,文人画仍然占据画坛主流。清初的“四王”崇尚董、巨和元四家,以摹古为主旨,讲究笔墨的情趣,追求用笔技巧,画风影响了整个清代。与此同时,在江南出现了一批反正统的画家,如以“四僧”为代表的遗民画家,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及以地域风格划分的“常州派”、“新安画派”、“海阳四家”、“江西派”、“武林派”等等,可谓“派系林立”。这时的流派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活跃在扬州画坛的画家就不下百余人。除去这些有门有派的画家外,尚有一些无门派的画家。这  相似文献   

10.
故宫外东路宁寿宫区的东北角,有一处叫景福宫的小院。在清初顺治朝,官方档案中尚未有关于它的记载。至康熙时,内务府奏折才见其踪迹,称“宁寿宫、景福宫、宁和宫、八所周围房屋等处之油工于本月二十日告竣”。  相似文献   

11.
说起唐代安禄山与“安史之乱”,恐怕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不会陌生。从古至今的史料,从未记载过安禄山到过四川,而四川南充市营山县太蓬山的岩壁上,却有一通碑文,记载一龛唐代佛像是由安禄山捐资开凿的,说起来也是石窟界的一桩悬案。  相似文献   

12.
据史书记载,从西晋起,黄河中下游一带由于多次战乱,汉族人陆续南迁,辗转来到赣、闽、粤和台湾等地,被当地人称“客家人”.目前,我国约有客家人口3500万以上,他们的衣食起居有著独特而有趣的风俗习惯.这里记录的是闽西南客家人的奇风异俗.奇异的民居客家人居于“客”的地位,大多居于偏僻山区,当时盗匪啸起,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惟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故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见封底).这种土楼奇特而神秘,有的单座独霸山顶,象是一个硕大的蘑菇;有的几座十几座紧挨在一起,仿佛是古罗马的城堡.它的形状有方有圆,也有府第式,交椅体等,宏伟壮观.  相似文献   

13.
山东人"闯关东"与乡土观念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史学月刊》2005,2(9):103-107
山东人从清初就开始“闯关东”,近现代时期更是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闯关东”浪潮。这些浪潮虽然都与山东同年份严重的旱灾和战乱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反映了山东人乡土观念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前,乡土观念中的土地情结和宗族观念非常严重。近代以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山东,使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市场规律的整合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地缘与血缘关系的范围,农民的乡土观念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考证了西安碑林清初《文庙崇祀位次之图碑》,还原了雍正年间咸宁人孙能宽与众修碑经过,考证了碑文所述事件史实。崇祀即从祀,是文庙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文庙从祀位次经历了频繁变革,一方面是由于明末清初战乱导致文庙祭祀混乱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清朝统治者为了宣示正统地位,对文庙祭祀制度进行了大量变革,其中从祀便是首要对象。《文庙崇祀位次之图碑》则如实记载了康雍年间文庙从祀位次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对研究清初文庙祭祀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鉴系清初著名画家,与王时敏、王(羽军)、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并称“清六家”,又称“四王、吴恽”。关于王鉴的身世,史籍的记载中有一个不大的问题,即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的孙辈,还是曾孙辈?直到几年前的“四王绘画艺术国际研讨会”中,此问题仍引起与会学者们的关注,但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就此略作小考。先看有关的文献记载。1994年出版的《王时敏与娄东画派》一书中,集有署名岳岐的“关于王鉴身世的辨正”一文,文中引述了《镇详县志》卷十二“人物类”的王鉴传记。“王  相似文献   

16.
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利 《安徽史学》2001,(1):20-27
清初是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多发时期,举凡黄河夺淮、内涝、旱蝗、地震和瘟疫等自然灾害,不仅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而且造成的损失亦极为严重。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和对策,将会给原本就残破凋弊的社会经济的恢复与重建带来很多困难。为此,清初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对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对清初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清王朝的治灾对策,以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一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七,湖北宜都、枝江等地的白莲教起事,此后各地白莲教教徒云起响应,形成了波澜壮阔,纵横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甘肃五省的白莲教运动。在这场历时9年的战事中,清军阵亡提督、总兵以下军官40Q余人,耗费军费上亿两。白莲教起事,也被视作清代由盛转衰的关键性事件。明末的长期战乱,导致清朝初期四川、湖北、陕西人口锐减,四川人口削减到原先的十分之二。清代推广移民政策,大量移民涌入湖  相似文献   

18.
清初“奏销案”是一桩发生在顺治十八年(1661)追比绅衿地主逋欠钱粮的案子,在过去史学家的论著中,有称“辛丑江南奏销案”者。三十年代明清史学家孟森先生,因该案革黜人数之多,逮捕刑责之异,认为”案亦钜矣,而《东华录》绝不记载”,遂将史传志铭记载中,有关这一案件的材料辑出,成“奏销案”一文①。在此后的一些论著中,有关“奏销案”一事,所据仍多私家记载,很少官府文书。笔者在清代档案中,于内阁史书上,见有节录户部题本一件,看来当是清廷发动奏销案文件,其全文如下:少师兼太子太师、户部尚书加一级臣车克等谨题,…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的战乱使中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走向没落。清初名士耿介遍请名师讲学于嵩阳,开始复兴书院。讲学内容涉及理学的传承、洛学的复兴,注重人伦、推崇孝道,在提高书院学生学术水平的同时,更强调端正学生的品行道德,讲究克己复礼。讲学形式自由开放,师生相互诘问,并订立学规,使书院在清初得以复兴。嵩阳书院在耿介的主持下,逐渐兴盛,一批批名儒讲学于嵩阳,颇有“鹅湖之会”的盛况,向后世传承了开放自由的讲学风气,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为近现代学术活动做了启发,培养了一批近代经世致用的学术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一康乾盛世的人口激增和人口问题清朝建立后,以康熙为代表的清初统治者实行“安民”、“宽民”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口增长,特别是“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伟大改革措施彻底消除了一直悬在中国“人头”上的“蛇影”,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再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促使清代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势态急剧膨胀,从孙毓堂、张寄谦所著《清代的垦田与丁口记录》可以看出,康熙至道光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人口保持着持续的增长趋势。康熙51年永不加赋后至雍正12年,21年中人丁的年增长率达13.4‰,实际人口增长率将更高。最激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