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军 《东南文化》2000,(3):105-110
作者以实物资料为依据,总结了越窑瓷器的主要装烧工艺,并指出装烧工艺在越窑青瓷制作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6,(10)
正裹足支烧工艺是一种为保证瓷器表面尽量满釉,采用匣钵单烧的方式,用支钉支起施满釉的瓷器底部,烧成后将支钉打掉,仅在器物底部留下细小支烧痕迹的支烧方法。它是中国古代陶瓷精工制作中的一种重要工艺。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器物釉面近于完整,能够达到美观的效果。北宋晚期,以汝瓷为代表的不少古代名瓷在烧造中采用了这种工艺。从目前的发现看,这种工艺的使用主要集中于带有官窑性质的窑场中。在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窑  相似文献   

3.
陈潇 《收藏家》2010,(9):79-82
粉彩瓷器,是景德镇陶瓷工匠在五彩瓷器的基础上及珐琅彩工艺的影响下,于清代康熙中期创烧而成。由于粉彩瓷器工艺精美细腻、色彩浓淡相宜,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4.
曹俊 《文物世界》2012,(1):77-80
我国的制瓷史上,窑具种类丰富多样,历代瓷器装烧工艺风格独具特色,时代特征比较明显。不同的装烧工艺有其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都会通过遗痕的形式在瓷器上留下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珐琅彩是一种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其制作工艺繁复考究。本文通过对故宫旧藏的雍正、乾隆时期的细白釉瓷器造型、胎体、款识等方面探赜爬梳,并与珐琅彩器物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本文结合清宫档案,考证出这一批白釉瓷器是景德镇御窑厂为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特制的白釉瓷坯,证实了档案中有关珐琅彩制作工艺的记载。  相似文献   

6.
隋代今河北邢台市内丘一带制瓷业空前繁荣,邢窑中心窑场即位于内丘县城,是白瓷创烧窑口之一。隋代邢窑细白瓷产品以胎体映衬釉色,模制工艺发达,出现镶嵌与双色釉工艺,开始用文字作为装饰纹样,装烧使用匣钵。邢窑在早期白瓷制作工艺上多有开创性贡献,其中细白瓷绿彩装饰成为瓷器彩釉装饰发展的新风尚。  相似文献   

7.
马希桂 《收藏家》2005,(8):10-16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所烧瓷器纯供民间使用,因之造型实用,纹饰生动,富于生活气息。它始烧于北宋而终于元代,历时长达400年之久。宋元磁州窑的釉下彩绘瓷器,是我国民间瓷窑中独具一格的艺术精品,集胎釉、造型、绘画、装饰等制瓷工艺于一身,每件彩绘瓷器都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工艺品。  相似文献   

8.
粉彩,创始于康熙晚期,鼎盛在雍正、乾隆时期,它是在彩料中掺入了一种含砷的具有乳浊效果的白色彩料—“玻璃白”,有意减弱了色彩的浓艳程度,使色调更为温润柔和的彩瓷新品种。康熙晚期,粉彩瓷器初创,数量不多。雍正一朝,粉彩瓷器的烧造数量和工艺水平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至乾隆朝,由于弘历皇帝的格外青睐,景德镇御窑厂瓷器的生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官窑粉彩瓷器的制作,在保留中国陶瓷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工艺美术的优点,烧造出许多具有新意的粉彩瓷器,工艺精细、图案华贵、色彩艳丽成为这一时期官窑瓷器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是把西洋的珐琅料绘于瓷胎上,叫做“瓷胎画珐琅”或“画珐琅瓷”,亦即珐琅彩瓷。其制作工艺一般是由宫中造办处珐琅作画师用进口珐琅料在景德镇烧制好的素白胎或白釉瓷器上绘画,然后经宫中彩炉低温烧烤而成,是一种釉上彩瓷器。其特点是胎体轻薄,色彩凝重鲜艳,花纹微微凸起,画笔精细。它创烧于康熙晚期,至雍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珐琅彩瓷器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我国釉上彩瓷器的品种,改变了历来单线平涂的装饰方法,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吕成龙 《收藏家》2009,(1):55-60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从欧洲传人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相似文献   

11.
瓷器的造型与装烧方法、使用的窑具有着密切的关系。窑具是研究装烧方法的重要方面,也是瓷器造型特征成因的主要依据。山西盂县古瓷窑遗址经过调查,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发表过相关的遗址调查简报。在实施《山西省宋金时期瓷窑址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项目过程中,进一步对盂县窑采集的瓷片以及窑具残片进行研究,并参考调查简报中窑具的信息内容,使得盂县窑烧制瓷器的装烧技法更加明确。本文拟通过对盂县窑采集的瓷片标本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其装烧技法特色。  相似文献   

12.
粉彩瓷器,是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于康熙年间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种。其独特之处,是在白色彩料(玻璃白)中加入了砷作为乳浊元素。其作用是对各种色彩进行“粉化”,例如使红彩变成粉红色,绿彩变成淡绿色,蓝彩改成淡蓝色,使之色调温润柔和。同时借助改变玻璃白的加入量,使之色阶增多,“化”成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这样就使釉上彩的色调品种在原来五彩基础上大大增加。此外还可使瓷器装饰画面采用中国画中的渲染手法。在粉彩没有发明之前,我国彩瓷都是单线平涂,所作花卉缺乏立体感。自从发明了玻璃白之后,在瓷器上面绘画花朵、…  相似文献   

13.
<正>清代单色釉瓷器继承了明代单色釉瓷器的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仅从瓷器制作工艺层面来看,无疑是中国单色釉陶瓷制作史上的高峰。单色釉瓷器由于施加在釉料中的成分不同,最终烧制出的颜色会有很大差异,如:有些釉里面含有特定比例的铁元素,这种釉烧制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对有关元代青花瓷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彩及制作工艺等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是鉴定元代青花瓷器的关键。另外.了解并熟悉元代青花瓷器的仿造情况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5.
珐琅彩瓷器,是我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彩属于釉上彩的一种,其工艺是在已烧好的素面瓷胎上涂粉为地,上加彩画纹饰,经二次入窑烧制而成。珐琅彩瓷器创烧于康熙朝,雍正、乾隆朝达到鼎盛时期。它的诞生和发展,丰富了中国釉上彩瓷器品种,改变了陶瓷史上历代单线平涂的装饰方法,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官、哥、钧、定诸窑齐名于世。汝窑瓷器胎洁釉润,纹片缜密,裹足支烧,制作精细。它以纯正的天青釉色、密布的人工开片和绝小的支烧工艺,倍受人们的赞誉和喜爱,在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1987年终于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发现了汝窑遗址,从而解决了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  相似文献   

17.
清朝从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后,社会步入安定。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封建社会里相对而言,都是治国安邦的“明君”,此时出现了史学家称之的“康乾盛世”。“盛世”的瓷器业空前繁荣,特别是在工艺上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有不少的发明创造。珐琅彩瓷器就是这一时期创烧的釉上彩瓷器。珐琅彩瓷器,原是专为宫中烧制的御用品,品种少、产量低,但质量精美,深藏宫中,一般人很难见到。珐琅彩这种珍贵的宫廷御用瓷,烧造历史前后大约40年,从康熙五十年以后到乾隆二十年,跨越康、雍、乾三朝。珐琅彩制作的全过程与其它瓷器品种不同。元、明、…  相似文献   

18.
陶瓷是指用陶土和瓷土的无机混合物作为原料,以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制成的器皿。但陶和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烧瓷是在烧陶的技术基础上的提高与发展。当瓷器出现后,陶器仍然继续烧制,陶与瓷既有渊源的关系,但它们各自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成为两个不同的门类。白陶的出现为早期瓷器的烧成准备了物质与技术条件,是陶器向瓷器发展的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邛窑是四川青瓷窑系的代表。邛窑的窑具种类繁多,时代特征明显,开展对邛窑窑具及装烧工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准确地对邛窑瓷器进行鉴定和断代,从而总结不同时期邛窑瓷器的特征及其演变、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21,(2)
正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陶瓷和瓷器的烧造历史悠久,早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制陶工艺;至迟于东汉晚期,瓷器创烧成功。瓷器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对我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本图集主要收录雍贵艺术博物馆藏清代、民国瓷器,涵盖青花、粉彩等多种典型工艺,器型、纹饰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