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5年,孙中山从檀香山经香港回国,决心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经费与武器。孙中山与他的老师、英国医学博士康德黎商量,康德黎表示愿意帮忙。在一次宴会上,康德黎将孙中山介绍给为人侠义、在香港有一定影响的日本著名的实业家梅屋庄吉,这便是他们二人的初次见面。两天以后,孙中山来到梅屋照相馆,梅屋把他带到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早年是在檀香山接受西方教育的,后来在英国殖民地香港学医,进行反对清廷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以后,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海外度过的。孙中山的战友们都有镀金或镀银即留学西洋或东洋的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早年是在檀香山接受西方教育的,后来在英国殖民地香港学医,进行反对清廷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以后,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海外度过的。孙中山的战友们都有镀金或镀银即留学西洋或东洋的经历,因此,对于喝白兰地和香槟酒,比喝中国的老白酒和绍兴酒更对胃口。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生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深受中国这种社会的文化思想熏陶;同时又由于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读于檀香山、香港、广州等地的教会学校,并长期漂泊海外,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因此,不但孙中山的学说是中西合璧的,就其婚姻也不能摆脱时代的烙印。在此,就其前后二位妻子和三位如夫人的生平事略作一简略介绍。 卢慕贞夫人 孙中山从小受西欧文化影响,十七岁在香港读书时受洗加入基督教。从青年时代起就对封建礼教持反对态度。然而,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还是为父母之命是从,十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断发以铭革命之志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命运奔走:1894年他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拒绝;同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896年孙中山断发改装,赴檀香山、美国和英国等地进行革命活动;1905年他创建同盟会,提出“民主、民权、民生”;1913年  相似文献   

6.
姚萱 《沧桑》2013,(1):186-189
对于檀香山兴中会的秘密誓词和革命性质历来颇多争议,林增平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一文中提出,直到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时孙中山仍是一位改良派人士,檀香山兴中会也不是革命团体。本文从孙中山的交际环境及早期兴中会的活动状况出发,对林文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排满革命是孙中山此期变革活动的一条路径,而在部分会员中流传的秘密誓词也表明了檀香山兴中会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7.
孙科,字哲生,1891年10月20日生于广东香山翠亨村,是孙中山先生的哲嗣.早年曾受过良好的中西学教育.孙科出生后第二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设中西药局,执业行医,孙科遂与母亲卢慕珍搬至澳门.后因药局迁往广州,改名东西药局,孙科又与其母迁居香港.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因深知今后将以身许国,自己的行踪飘忽不定,安危莫卜,对家人须有妥善的安排.于是,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孙科与祖母、母亲、妹妹一起在陆燦的陪同下,自香港经日本到了檀香山伯父孙眉处,以策安全.孙眉经营的农场,叫做姑刺山牧庄,在檀香山的茂宜岛上,是该岛上最大的农场,占地100O多英亩,畜牛马数千头.孙眉亦被人戏称为“茂宜王”.孙科初到檀香山时,因年龄尚小,且附近没有学校,故没有正式读书.母亲卢慕珍教以“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启蒙之学,并详加解释,务使其领悟.除此之外,孙科开始临摹习字.牧庄牛马多,孙科六七岁就学习骑马,马是没有鞍子和缰辔的,只在马颈上系一根绳子,即纵身跃上马背,不到一年孙科即能驰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其兄早年远走南洋,从事土地经营。由于务农有方,所以事业颇为发达,在兄长的资助下,中山先生于1892年毕业于香港中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经济的主张。建言失败后,横渡太平洋到檀香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向海外华侨宣传中国要想独立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的革命主张。清廷视孙中山为洪水猛兽,除明令通缉外,还指令各驻外使馆对孙中山进行绑架和暗杀。当孙中山到英国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时,清政府驻英公使派特务将其诱骗到公使馆后门,然后采用暴力手段强…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一生的革命事业与香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香港曾是孙中山早年求学之地;是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创建革命机关、创办革命报刊、策划武装起义的大本营;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平息陈炯明叛乱、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以及孙中山晚年北上等重大事件,都与香港有着直接关系。《孙中山与香港》一文详细地介绍了孙中山与香港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多次发行的筹饷票券,武昌起义席捲全国时在上海创立的开国第一银行发行的军用票,都对辛亥革命的胜利和解决当时财政上的困难,起了重大的作用。一、对孙中山先生在国外发行筹饷票券的研究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发行的筹饷票券,名目繁多,形式各异,有中国直式的收据形式,有西方的横式股票、钞票形式,也有中西合壁的债券形式。现将我们知道的以及收集的珍贵票品实物,分析介绍如下:1894年11月孙中山先生抵达檀香山创立兴中会,24日起草“檀香山兴中会章程”和檀香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香港之行——近代香港英文报刊中的孙中山史料研究莫世祥香港是孙中山相继接受近代中等和高等教育、萌发革新与革命思想的地方,是孙中山等革命先行者据以发动中国民主革命的最早策源地。自从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组织乙未广州起义,因失败而被迫...  相似文献   

12.
1901年孙中山全家在檀香山合影中坐为孙中山的母亲杨氏。左四为孙眉,左五为孙中山。左六为孙中山的妻子卢慕贞;前排左为孙中山之子孙科。[编按]  相似文献   

13.
王春华 《文史春秋》2012,(10):31-33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据有关史料记载,孙中山生前曾有过3次台湾之行。这3次台湾之行,饱含着孙中山先生浓浓的台湾情结。初赴台湾:宝岛点燃民主革命的火花台湾在孙中山心目中的位置非常重要。1894年11月,孙中山联系了许多进步华人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华侨捐款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却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其历史功绩是人们所共认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作用,是同国内民众的支持和东南亚、美洲各地海外的爱国华侨的支持分不开的。所以,孙中山先生后来在回忆辛亥革命时,曾把爱国华侨誉为“革命之母”。历史事实证明了赋予爱国华侨这一荣誉是受之无愧的。青少年时就有志于振兴中华的孙中山。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被拒绝后,同年赴檀香山,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设立总会,并当即与陆皓东等筹划在广州起义。革命党人一开始就面临着急需解决的经费问题。怎么办?深入华侨群众,唤起  相似文献   

15.
朱宗震 《百年潮》2005,(8):46-5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他于1894年到檀香山成立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在广州发动起义开始,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与被誉为“东方明珠”的香港有过很深的因缘.孙中山在一次讲演里,自认回到香港“无异游子宁家”,在他的眼中,香港就是自己的家乡.在孙中山一生的事业中,长期与香港维持着密切的关系,并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探究孙中山与香港的关系,可以有助于深入理解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端,和进一步了然其革命活动的源渊与历程.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是现代中国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先驱,青年时期求学于檀香山,后在香港专攻医学,在海外先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与外国人多有联系。百余年来,从外国友人、在华游历家、传教士到现当代的历史学研究者,在不同学术层面对孙中山进行个案研究,并受政治、社会与学术变迁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研究主体来看,其研究者经历了从情感自发到学术自觉的身份转变;就研究内容而言,其成果彰显出从描述历史到研究社会科学化的学术流变。重视史料的挖掘与整理、注重西方各国学术成果的推介、关注学术动态并强调域外学术交流,是呈现这一学术流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早在1894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在檀香山发起成立了旨在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最早的革命团体“复兴中国会社”,简称“兴中会”。这个革命组织,得到了夏威夷华侨的积极支持。那里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华侨代代相传,今年业已86岁高龄的陈志昆先生,依然保持着这种爱国传统。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鲜为人知。我与他相识已近半个世纪,未听他透露过半句。不久前,我和老伴有幸应邀在他的檀香山寓所作客,与他夫妇俩朝夕相处,回顾人世沧桑,这位无限钟情于祖国的海外游子终于开口了。早年,陈志昆的父亲来到夏威夷的白人种植园,干了三年苦力…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领导的现代革命与传统的农民起义不同,每次密谋起义,都要先筹足款项,用以购买、运输军火,雇佣敢死队员,抚恤烈士家属,这些都是要花钱的。有人统计,从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到1911年辛亥革命,历时17年,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1910年在檀香山的几次谈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0年3月28日,孙中山第六次访问檀香山,一直逗留到5月30日。在此期间,曾对记者发表过几次谈话,陆续刊登在当地英文报纸上。它们引起了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馆的注意,立即将有关资料寄回本国政府。现据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存剪报译出。孙中山的这些谈话表现了他的巨大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激情,也反映了他对当时国内外许多重大问题的看法和策略考虑。孙中山满怀信心地指出,清政府即将垮台,革命即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