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天国幼天王、干王等未刊供词中的新史料及辨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部藏有幼天王、干王、洪仁政、黄文英等人供词、自述共 2 8件 ,内多未刊发的重要史料 ,涉及天国晚期政治、军事、人事、生活等方面。如南京失陷后 ,幼天王、干王等南下欲投奔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 ,而李、汪对“迎驾”“护驾”并不积极。这些新史料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历史 ,特别是天国晚期历史 ,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关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有几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洪秀全早期的宗教宣传和活动并非“纯粹的宗教宣传”,而是具有政治意义和策略价值;农民领袖平均、公有思想作为一种鼓舞农民斗志的理想无可厚非,洪秀全等所实施的现行政策与公有制理想是有距离的,他们已注意到切合实际问题,所采取的实际政策是灵活的;由平均、公有思想转到仿行资本主义思想是一种进步,这种转变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有客观因素,具有现实性;拜上帝信仰与太平天国相始终,它使太平天国兴,又使太平天国亡;太平天国起义具有革命性质,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某些特点或色彩的农民革命,并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存于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太平天国三种原刻本印书,对于太平天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二次援军北伐的败亡是太平天国一次重大的损失,它直接影响了以后的整个战局,文章对这重要事件的史实作了全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故乡——广州花都祠堂留存有大量壁画,将之与大致同时期的太平天国壁画进行比较,可发现两者在内容题材、政治功用、风格特色等方面皆存在异同。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都体现了中国壁画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延续。  相似文献   

6.
廖胜 《史学集刊》2005,(4):41-47
尽管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仍然是封建妇女政策,妇女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提高,但由于文化、习俗及战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广大妇女在生产劳动、恋爱婚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女性美以及宗教活动等方面呈现出难能可贵的自由精神。太平天国妇女的自由风尚,主要源于广西客家和壮族妇女的习俗以及宗教等因素,并不是由于太平天国采取了解放妇女的主观措施。  相似文献   

7.
8.
太平军占领南京前,南京城原有人口约54万-90万人,到达南京的军人及其家属约13万-15万人。但至太平天国奠都前,战争、政策失误等导致人口减少约14.5万余人,因而奠都前南京城总人口大约在52.5万-90.5万之间。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侯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从兵 《史学月刊》2002,(12):24-30
张德坚《贼情汇纂》和太平天国自身献《天情道理书》与《天父圣旨》中有所谓的“侯相”称谓。通过对这些献使用“侯相”一词的语境进行分析可知,这既不是人名,亦非单指既为侯又为相的某类人,它和晚清封建统治阶级官场上的“侯相”不同,而是对太平天国身为侯爵和六官丞丞相官职的人的统称,是一种复指。太平天国将侯与相统称“侯相”有其一定的权力基础与礼制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晨 《安徽史学》2015,(3):135-142
“天兄”代言人萧朝贵与“天父”代言人杨秀清之间并非纯粹的同盟、挚友,两人在合作共事的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矛盾。在太平天国的孕育期,“天兄”曾通过揽权、培植私党、代理首辅,试图创造超越“天父”权威的神话。在金田团营的关键时刻,萧朝贵还利用直接命令、诋毁中伤、孤立压制等手段欲使病重的杨秀清脱离上帝会的权力核心,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天兄”(萧朝贵)与“天父”(杨秀清)之间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对手、仇敌,两者微妙的政治、宗教关系以及太平天国生存的主客观环境,都决定了萧朝贵的“夺权”仅是一股无法逾越地表的政治暗潮。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曾经创作出许多灿烂的壁画,如今保存下来的已极为稀少。太平天国壁画真伪鉴定一直是困扰学术界和文物界的一大难题,众说纷纭,不利于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太平天国壁画鉴定应依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记载,注意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总结出鉴定太平天国壁画的一般规律。依据此方法对宜兴、金坛、常州和南京四地五处壁画进行鉴定,可认定常州营田庙壁画不是太平天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刘晨 《史学集刊》2020,(1):72-87
江南是太平天国建立较稳定统治并有力推行各项政策方略的地区。太平天国政府作为该区域的政治实体,在应对社会危机和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努力,主要采取了\"应变十策\",旨在完成由\"打天下\"向\"坐天下\"执政理念的转型。但因主客观条件限制,太平天国应对社会危机的成效不大,调控社会秩序的预期没有实现;但某些地区的太平天国地方当局在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仍能于社会建设领域有所建树,所以过去认为太平天国\"重立不重建\"的政权建设惯性也仅是相对而言的。政府调控和应对社会危机的政略实践,还是国家统治技术和社会战略的体现。太平天国的社会战略展现了太平天国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殊实态。我们发现太平天国的政治权力以较为积极的姿态向乡村社会渗透,不同于该时期绅权扩大的一般势态,占领区的绅权呈现被压缩的另面镜像。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清政府在重整社会秩序工作中有意识地继承江南绅权被压制的趋势,在更广范围内限制和约束绅权,激发了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的新一轮角逐,并对晚清政局产生了影响。这一视角还为我们客观理性地认知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提供了切入点,呈现了太平天国复杂多重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已经经历过保护修复的14幅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时期的壁画能够更好地保存和展览,在全面的现场调查和修复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壁画实施了现场预保护、搬迁以及实验室保护修复。采取了比较成熟的保护材料Paraloid B72、Primal AC33对壁画进行加固回贴;并将蒸汽清洗、激光清洗引入到壁画的表面清理中;同时改善了灌浆材料;采用了贴木浆纸、预先刷涂乙醇等改良工艺。在上述措施的综合使用下,壁画再次保护修复后效果良好。此保护修复方法可对类似需要再保护的壁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计小敏 《安徽史学》2015,(3):143-150
清咸丰同治之际,随着太平军定都天京,东征江南府县,江南人为应付兵灾纷纷迁避,在兵灾未至时往往避居乡里,但随着战事的深入,江南出现了北渡长江避兵江北的汹汹浪潮。本文主要依据时人见闻、日记对这一过程加以考证,还原江南人的避兵过程和在江北的生活,并对避兵江北的时间、空间以及阶层的差异、人口的规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一项社会活动的运行是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合理作用的结果。太平天国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属于正式制度安排,它是在非正式制度安排即由文化演进所形成的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的。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非正式制度安排中所包含的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不断加深,遂使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与现实经济政策逐渐背离,导致了其后期经济绩效的严重不佳。  相似文献   

16.
张一文 《史学月刊》2005,10(8):107-110
张守常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又以搜集、整理和考订史料见长,编辑有各类史料集多种,著有《中国近代史纲要》等书。在张先生的诸多编著中,以研究太平军北伐最为史学界注目,先后出版了《太平军北伐资料选编》、《太平军北伐丛稿》和《太平天国北伐史》等三部著作。这三本书,标志着张先生研究太平天国北伐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7.
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现存四百余方梁枋苏式彩绘,这些彩绘内容多为传统吉庆题材,寓意吉祥祈福。众多木构件上的彩绘是明清以来苏式彩绘的典范,为明清时代所留而经太平天国利用改造而成;九幅壁画则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太平天国壁画的艺术特色。忠王府苏式彩绘为研究明清苏式彩绘和太平天国彩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方之光、毛晓玲与潘旭澜商榷的文章不仅有不少漏洞,而且所采用的商榷及研究方法背离了历史学的实事求是和求真的原则。潘文从史实出发,对太平天国提出了较全面的批评意见,这些意见与史学界的普遍看法基本一致。方文则无视史实,也无视史学界的公论,认为太平天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方文坚持几十年不变的传统理论,沿用陈旧的解释话语,反映出传统农战史专题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征。方文与潘文的这场论争,对于在当前史学转型中如何改造农战史专题以及改进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夏燮以当事人身份所著《粤氛纪事》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却一直未受到重视.该书以记载太平天国与清朝统治阶级之间的军事斗争为主要内容,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生动具体地再现了清军将帅贪生怕死的丑态,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清军在战略上的失误,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清军将帅之间的矛盾,而这些都是在官方档案中很难见到的.因而该书的史料价值在许多方面远远超出了清方档案之上.  相似文献   

20.
廖胜 《史学月刊》2005,2(10):108-117
以往对太平天国兴亡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阶级根源、经济根源、思想根源、民族根源乃至灾荒、人口和气候等方面去进行反思和总结,主要遵循自上而下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很少将考察的重心放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民众身上。但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如果自下而上换位思考,民众的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关系到太平天国兴亡最重要的原因。按照心理学需求动因理论,民众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相爱需求无疑直接构成太平天国兴亡的最原始、最强有力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