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丹阳市境内现有南北朝南齐帝王陵墓9座,墓主包括南齐所有在位皇帝7人及齐高帝的父亲肖承之、齐明帝的父亲肖道生。诸陵墓中,墓主基本明确的有肖承之的永安陵、齐高帝肖道成的泰安陵、齐武帝肖赜的景安陵、郁林王肖昭业墓、海陵王肖昭文墓、肖道生的修安陵和齐明帝肖鸾的兴安陵等7座。但东昏侯肖宝卷墓和和帝肖宝融的恭安陵,仍存疑问,至今难以断定。 1968年8月和10月,南京博物院在丹阳先后清理了两座南朝墓葬,一在胡桥乡吴家村(以下简称吴家村墓),一在建山乡金家村(以下简称金家村墓)。根据墓葬规模、墓内壁画、随葬品等分析,这两座墓葬属南齐帝王陵墓无疑。因而南京博物院初步认为:建山金家村墓“可能即废帝肖宝卷之墓。而胡桥吴家村墓,或许就是文献上失载的和帝肖宝融恭安陵”(以上两座墓葬的具体清理和考证,详见《文物》1980年2期《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一文)那么这两座墓葬中,究竟哪一座的墓主是东昏侯肖空卷,哪一座是和帝肖宝融的恭安陵呢?我试  相似文献   

2.
张科  陈焜 《东南文化》2023,(6):91-99+191-192
浙江临安牛上头墓地发现砖铭若干,有的带“关中侯谢氏”字样,表明谢氏即其墓主而非制砖造墓的工匠或督办丧事的僚佐。这是浙江地区六朝墓葬中难得一见的证据确凿的家族墓地。通过分析可知,该墓地肇始于东晋太宁三年(325年),延续至隋仁寿三年(603年),此“谢”并非陈郡阳夏谢氏,而可能系会稽山阴谢氏。迄今发现的东晋南朝家族墓地为数不少,但在地域分布上以南京地区为多,在墓地归属上以北来大族为主。即便是明确的南方士族墓地,其文化面貌亦多趋同于北来大族。临安牛上头墓地则不然,其墓主系南方士族,墓葬面貌几乎不见北来大族的影响,正是考察东晋南朝墓葬中南北差异的绝佳材料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1991年5月,因暴雨冲刷在江宁县殷巷乡轮窑厂一台地上发现一座南朝残墓(编号91JYM1)。7月因防汛取土又在这座南朝墓南约百米发现一座东晋残墓(编号91JYM2)。现将两墓发掘清理结果简报如下。 一、一号墓 墓葬形制与结构: 墓葬位于殷巷乡轮窑厂内一缓坡台地上,西北距中华门约12.6公里,东北距东山镇6.5公里,方向80°,早年遭严重破坏。墓顶、墓壁多毁塌拆除,仅甬道口、墓室后部部分保存完好,墓内全为碎砖地、淤土填满。 墓葬下面呈“凸”字形,分墓室、甬道两  相似文献   

4.
华扬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12):83-96+141
本文从墓主身份明确或可推定的墓葬入手,通过考察墓主的终官、爵位与事迹,揭示了南朝墓葬用门乃普及士族的一般性制度礼遇,其等级制度以官品为规范原则,以本官五品为使用下限。在此基础上,发现石门上所使用的人字栱雕刻很可能是以宗室为中心、旁及诏赐的特权。而后本文又分三个维度逐步解明了南朝石门的形成过程:在甬道中置门之葬俗上承东晋,远追西晋;以人字栱雕刻及其载体半月形石额为显著特征的形制或由宋孝武帝创设,其范本越两晋而接汉魏;工匠所雕刻的人字栱,仿照的是江南本地的木构原型。要言之,论文以墓葬石门及人字栱为切入点,关照了南朝的墓葬结构、丧葬礼制与建筑文化等诸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墓主问题一直是文物考古学界悬而未决的学术焦点问题.根据墓葬形制的早期特点、金缕玉衣、玉棺和印章等,都无法彻底排除墓主为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可能性;根据陵墓种种反常现象和建成陵墓所需的时长,也无法认定墓主必然不会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依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很难或者说根本无法确定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主究竟是刘郢客还是刘戊,不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武断地判定墓主究竟是谁,是有失轻率的.  相似文献   

6.
襄樊檀溪周家湾南朝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家湾南朝墓位于襄城区檀溪办事处周家湾北(图一)。1998年3月,襄樊市民政局在该处征地建房过程中发现墓葬多座,市考古队组织力量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十四座(分别编号M1-W14),其中南朝墓十座,清墓四座。现将十座南朝墓的清理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十座墓均遭到严重破坏,仅存铺地砖或数层壁砖,项全部被毁。全为长方形单室砖墓,方向除一座朝向西南外,余九座朝向东南。长度在2—3.6米之间,宽度在0.6—1.5米之间,深浅不一。墓壁一般以条砖横行错缝叠砌,横行或斜行错缝铺地砖。墓砖规格略有差…  相似文献   

7.
晋制和君统,是魏晋南北朝陵墓发展脉络中最鲜明的两个特性,也是理解魏晋南北朝陵墓制度两个有效的切入点。尽管晋制在概念层面上存在不完善之处,但仍可用于指代包括帝王陵墓在内墓葬俭省和约束的特征,进而展示西晋墓葬和曹魏、东晋墓葬的关联性。十六国、北朝和南朝的陵墓,则在陵区选址、陵墓石刻、墓葬形制与壁画等诸多方面彰显了皇权的伸张,显示出君统对陵墓制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2011—2012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博物馆对余杭东西大道05、06地块内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墓葬63座,其中汉墓5座,六朝墓58座。六朝墓均为砖砌,以东晋南朝时期为主,而以南朝墓数量最多,形制分为长方形、刀形和凸字形三种,以长方形和凸字形为主,墓前多有砖砌的排水道。东晋晚期墓壁微弧,到南朝时期墓壁弧凸成为显著特征。本文挑选其中8座比较典型的六朝墓进行了资料公布。  相似文献   

9.
周波  刘聪  周黎 《四川文物》2020,(3):60-65
殉人现象在西汉诸侯王墓葬中时有发现,如徐州的狮子山楚王陵墓、广州的南越王墓等。狮子山楚王陵墓墓道内发现陪葬墓1座,墓室内2座。其中位于墓道内陪葬墓未被盗扰,出土印文为"食官监印"的铜印一方。据此,发掘者及相关研究学者多将其称为"食官监"陪葬墓,认为墓主为负责楚王饮食的食官监。该陪葬墓出土铜鼎、铜印、玉枕、玉璧、玉璜、铁剑、无字玉印等随葬品,出土器物数量及组合说明墓主生前具有较高的等级地位,与"食官监"一职不甚相符。因此,墓主生前当有更高的职位。墓葬内出土一方无字玉印,玉印原应朱书或墨书官职名称,此印或能代表墓主生前最高身份。  相似文献   

10.
许岗东周墓的调查是“郑韩故城”附近大型陵墓调查工作的一部分。目前我们已经发现十余个陵区,近200座墓葬(其中包括陪葬墓、坑等),这一发现是近年来“郑韩故城”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收获之一。现各陵区的调查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一旦工作结束,我们将陆续发表简报。许岗东周墓因调查工作着手较早,所以暂将该墓区编为郑韩陵墓Ⅰ区。1984年文物普查中,新郑县辛店乡文化  相似文献   

11.
俑是明墓随葬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陶、木、石等材质。俑按职能可分为守门武士俑、乐俑、仪仗俑、侍俑四类,不同墓葬由于身份、财力、地域等因素,俑的种类及数量也各有差异。俑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以墓主人为中心进行展开,主要是按照守门武士俑—乐俑、仪仗俑—侍俑这一顺序进行陈设。  相似文献   

12.
郑雷 《文博》2023,(5):25-35+113
为配合荆州高新区中国供销冷链物流园项目建设,荆州博物馆在土地台子墓地、松林岗墓地发掘古墓葬112座,墓葬时代有战国、南朝、宋代、明代,尤以南朝墓和明代墓数量最多,其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组合的时代特征最为明显。这批墓葬材料为研究历史上荆州地区居民丧葬文化、社会信仰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张百祥 《东南文化》2023,(6):34-41+194-195+191-192
2013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市黄埔区百草岗发掘了两座东晋墓。两墓均为带墓道双墓室砖墓,平面呈“中”字形,封门、甬道、前室、后室、券顶等结构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形制复杂。出土随葬器物23件(套),有青瓷四系罐、碗、盒、砚台以及滑石猪等。两墓既有东晋墓葬的特征,又带有南朝墓的某些特点,反映了东晋至南朝早期过渡时期的墓葬形制,为研究广州地区六朝时期墓葬的分期、形制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早期道教文献资料可知,南京、两广地区东晋至南朝墓葬中所出符文牌(砖),与这一时期流行的道教真文关系密切。这些符文牌(砖)在墓中有禳煞镇墓之用,很可能是从两汉“五石”镇墓到唐代“五方镇墓真文”镇墓方式的过渡。结合墓葬年代等信息,推测在墓葬中放置道教符文牌(砖)这一葬俗,应是由当时都城建康向两广地区传播。  相似文献   

15.
逄群 《大众考古》2022,(2):19-24
<正>墓葬是人类生死观念的映射和物化,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的变化能够反映文化的内部变迁。受植物生长、动物打洞,兼以二次迁葬等因素影响,许多墓葬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后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除此之外,对墓葬的破坏还存在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毁墓”。何为“毁墓”?简单来说,就是后来者对墓葬的蓄意毁坏,通常伴有毁墓者对墓主的“愤恨”。在史前的焦家墓地、陶寺墓地、清凉寺墓地之中,考古学家都发现了此类蓄意毁坏现象。  相似文献   

16.
余杭小横山南朝画像砖M1是目前杭州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有大幅拼镶龙虎图像的墓葬。本文从墓葬所处位置、规模、形制及画像题材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将其与丹阳和南京发现同类画像的南朝大墓进行了对比,并探讨了羽人戏龙虎图与仙人骑龙虎图的关系,认为小横山M1是一座以四神为题材的中等规模的画像砖墓,墓中发现的化生、宝珠、宝轮、宝瓶莲等同佛教有关的画像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该墓在小横山墓地中处于中心和引领的位置,墓主可能同南朝齐梁皇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狮子山楚王陵是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因该墓早年曾遭盗掘,其墓主问题自发掘以来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墓主观点。对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的综合分析,可以认为该墓处于西汉早期,墓主为西汉前三代楚王之一;结合徐州地区其他西汉早期楚王陵墓的比较研究,可以判断其墓主人为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若此,对于探讨西汉时期楚王国崖洞墓葬形制的发展演变和徐州汉楚王墓群的前后排列关系,特别是对汉初七国之乱史实的深入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鞍山地区发现的东晋“建元二年”墓墓葬形制较为特殊,发掘简报认为是前后室砖墓。结合该地区吴晋墓葬的发展,认为其形制为主室附加侧室,并将其与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全面考虑南方地区(长江中游和下游)平面形制近方形晋墓的时空发展,探讨两晋社会变迁对墓葬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荆门麻城镇斗笠岗墓地发掘了七座南朝砖墓,均早期遭破坏,但墓葬形制仍较清晰,具有较强的地方特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批墓葬的墓砖种类繁多,纹饰丰富。这批墓葬的发掘,丰富了该地区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20.
杭州萧山溪头黄墓地于1984年发掘,清理古墓葬76座,其中战国墓3座,两汉墓葬59座,东晋南朝墓葬6座,唐宋墓7座,明墓1座,共计出土文物1012件(组)。此次公布的材料为东晋南朝墓与唐宋墓,为研究东晋南朝和唐宋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