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试论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出土的玉冠饰杜金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一件玉雕冠饰,编号为M253∶43①。这是一件用扁平板材雕琢而成的长条形玉器,青白色,上宽5.9厘米,下宽5.1厘米,高16厘米(图一)。关于这件...  相似文献   

2.
高嵘 《文博》2009,(4):79-82
陕西史前出土玉器以陕北为大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石峁玉器。石峁玉器不仅种类丰富,器型精关,而且出现了牙璋、钺、人头雕像、动物雕像、斧、戈、刀、壁、玉鹰等十几类,以祈年的礼玉-牙璋、礼仪标志的玉刀、祖先崇拜的玉雕人头像、外来器物的玉鹰等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素有“金有价,玉无价”之说,汉代则是中国古代玉雕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奠定了中国玉石化的基本格局。1969年在河北定州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出土的两件玉器绝品——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璧和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充分体现了汉代玉石化风格和死的身份地位。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1989年南阳麒麟岗西汉墓M8出土了一件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减地阳线纹的玉鹰残件。根据其他遗址出土或传世的类似形制遗物,对这件器物进行研究性复原。复原后发现该件玉鹰为目前已出土的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尺寸最大的圆雕玉器,为探讨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文物》1978,(7)
1976年底至1977年初,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十二座战国晚期到秦代的小型土坑木椁墓。其中七号墓出土陶量一件。器质为细泥灰陶,硬度较大。圆筒形,平口,直壁,平底,外壁饰凹絃纹十余道,口内径约15.8、底内径约16.4、内壁高约8.7、外壁高约9.1厘米(见图)。同出土的有彩绘木璧、木佩、圆奩盘等漆木器物以及陶壶、铜鍪等共四十余件。云梦原为楚地,后归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陶器印有"安陆市亭"戳记,四号秦墓出土木牍写有"安陆"地名,可知当时  相似文献   

6.
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的发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2年11月,苏州博物馆考古部发掘了浒墅关真山大墓(D9M1)。该墓棺椁均已腐朽,出土文物12573件,主要为玉石器、陶瓷器和天然海贝。玉器中有属葬玉的玉覆面,由虎形玉饰等8件玉饰组成。另有大量串饰、牌形玉片饰等,尤其是1万多粒油菜籽大小的玉珠,每粒均有钻孔。D9M1曾被盗掘,根据出土玉石器、陶瓷器的形制、纹饰,其年代应属春秋中晚期。此墓规模宏大,作者认为是吴王墓。洛阳联合考古发掘队1990年清理了元赛因赤答忽墓,此墓出土陶器多为黑陶仿古礼器,其中鸳鸯熏炉、象尊、驹尊等器造型古朴,制作精致。出土墓志志文内容涉及元末一些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有一定证史、补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博》2021,(2)
S形饰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中晚期,到秦代之后消失。从其器形、纹饰、涂锡工艺、在秦墓中所占的比例、分布的区域等方面推测,S形饰为戎人特有的器物,这支戎人与秦人交好。S形饰的结构、与长冠的拟合、出土信息等表明,其为悬挂在腰间的明器化腰带饰。  相似文献   

8.
《文物》1979,(2)
1966年至1976年间,成阳市周陵公社新庄大队社员先后四次在地下发现了几件极为罕见的汉代玉雕器物,计有玉奔马一件、玉熊一件、玉鹰一件、玉辟邪两件。其中的玉奔马已在1973年《考古》第三期发表,今将其他几件介绍如下(图见本刊本期)。  相似文献   

9.
本利用《敦煌悬泉汉简》与《睡虎地秦墓竹简》相关简进行对比,对整理小组将《睡虎地秦墓竹简》“荔”字视为通假提出疑问,并利用同期传世献和出土献中的用例证明《睡虎地秦墓竹简》“荔”字按原词义解释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21,(4)
正旅顺博物馆收藏完颜娄室墓出土文物12件,包括荷叶形石饰1对、荷叶形石带具1对、白玉狮形佩饰1件、银镊子1件、银网冠1件、玉柄铁刀3件、透雕白玉荷花冠饰1对。其中冠饰有银网冠1件、透雕白玉荷花冠饰1对。另外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出版的《旅顺博物馆陈列品图录》中亦收录完颜娄室墓出土冠饰:花形金冠饰1件及鎏金巾环3件,这几件冠饰可以对研究金早期高级贵族墓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故在此一并做以探讨。一、完颜娄室及完颜娄室墓出土文物概况若要弄明白墓中出土文物,首先要了解完颜娄室的身份地位。完颜娄室(1078?1130)是女真族著名将领,开国元勋,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相似文献   

11.
潘玲 《华夏考古》2004,(2):68-74
通过对两汉时期的玉、玉璜、玉璧、玉舞人的形制变化的分析 ,可见西沟畔汉代墓地四号墓随葬的几种仿照玉器的石佩饰具有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汉墓出土的玉器的特点 ,总体上更接近东汉中晚期的。该墓的包金镂空玉佩、青铜马具有明显的匈奴文化特征。西沟畔四号墓是南匈奴的高级贵族墓葬。  相似文献   

12.
广州西汉第二代南越王赵眜(胡)墓出土了240余件玉器,其中多数玉器造型独特,琢刻工艺精湛,是研究当时玉器使用制度、时代风格的珍贵实物资料。研究发现,该墓中墓主和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玉器,属于墓主的是葬玉,用玉目的除了彰显权贵更重视护尸升仙;属于殉人的是装饰玉,注重身份高下而忽略了升仙功能。推测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墓葬等级,而...  相似文献   

13.
论西汉中期玉器风格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方 《中原文物》2003,(5):55-61
西汉早中期玉器组合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装饰用玉器类和数量的消长。西汉早期装饰用玉在整个随葬玉器中占很大的比例,代表了当时玉器风格和工艺水平。西汉中期装饰用玉的数量和种类骤然减少,不但复杂的组玉佩消失,而且玉具剑饰数量也比早期少得多。分析和统计组玉佩和玉具剑饰数目、组合、出土位置及其造型、纹饰,是认识西汉早中期玉器变化的重要参考标准。西汉中期玉器风格的变化,对整个汉代玉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玉器的风格是在武帝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除了延续自前代的风格传统与工艺技术外,东周玉器与源自于他类材质器物的启发关系尤其密切,其中金器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东周金器对玉器装饰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纹饰布局、纹饰母题以及追求浮雕的空间表现等几个方面。此时玉器和金器在风格上的相互转换与兴替消长,不仅导致金玉材质间的相互置换,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装饰形式也因应被模仿对象的材质特性而改头换面,并且发展出新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玉器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对西周燕国玉器的使用制度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燕国在西周早期,以组玉佩和葬玉为代表的与礼制相符的用玉制度已见端倪,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周代人兽合体造型玉器,加进了人的参与和主导,这就突出体现了当时社会观念形态中人格意识的进一步提升,显示了人兽结合造型的艺术成果.在西周时,龙神已被人格化,并被尊为人间与神界相依相合、互相沟通的神.玉雨师像即是龙神文化品格被提升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公布了应国基地八号墓的发掘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墓主人是一位应国国君,墓葬的埋葬年代为春秋早期早段.所出应公鼎铭文显示周文王的庙号为"丁",揭示了生活在商末周初的姬姓周王在死后用庙号的历史事实,填补了文献记载中的空白.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等,为研究两周之际高级贵族阶层的丧葬制度和用鼎制度提供了一大批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左骏 《东南文化》2016,(6):84-94
玉贯耳壶是元代范文虎墓中出土的精美玉器之一,自公布以来备受关注。该贯耳壶不但质料上乘、工艺精湛,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与同墓出土的玉素面带具、玉虎钮花押等一起,成为已往研究元代玉作的标准器具。同墓中的相关文物不仅说明墓主范文虎入元后曾进入国家高层核心官僚体系,并且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范氏个人的艺术品味。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证明玉壶的准确命名应该是"玉贯耳壶";同时结合范氏特殊的身份,可以认为这件玉贯耳壶是宋末元初江南地区玉作高手的一件杰出作品,功用则是盛放香料。当时文人官僚普遍有追随"文雅好古"的风尚,并从"仿古、摹古"到"习古",由此也揭示出宋代到元代仿古玉容器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大辛庄遗址出土的一件玉龙,据其形态和装饰风格判断,应为凌家滩文化玉器。本文还收集到几件商代和汉代的凌家滩文化玉龙的仿品。大辛庄遗址发现的玉龙、玉虎在墓葬中的位置与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蚌塑龙虎相似,二者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长山汉墓群为徐州地区一重要的汉墓群。2008年9月发现并发掘的M4为其中较为重要的,虽然被盗掘,仍出土8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玉枕、双层玉面罩、玉塞、玉蝉、青玉璧等,尤其是双层玉面罩的发现,在徐州乃至全国尚属首次,不仅增加了面罩的新类型,而且解释了面罩结构方面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