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人对黄河清有“祥瑞之兆”和“不祥之征”两种观点。黄河澄清是一种自然现象,却又不可能出现在正常条件下,它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当流域内大范围出现异常情况,如持续干旱少雨、冬季过于寒冷、地震等时,才会导致黄河河水变异,出现黄河澄清的现象。黄河清是干旱和黄河断流的前兆。同时,黄河清还与社会政治、化和生活交织在一起,成为奇异的化与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距今8500~3000年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佳适宜期,在我国称之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温暖期”。处在南北交接“生态过渡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动物众多,水源充足,黄土疏松肥沃,这些适宜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孕育起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温床。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南庄头遗址、案板遗址,到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直至夏商时代的文化遗迹,都发现有丰富的农业遗存,充分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之一。有利的生态环境背景和丰厚的经济基础,也是该地区文明发祥和早期王朝建都于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代山东黄河泛区的临灾措施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龙凯 《史学月刊》2004,(3):93-100
黄河灾害是近代山东最主要的灾害,几乎每次黄水决溢都会造成大面积黄泛区。在水灾到来时,诸如赈济、抚恤灾民、防治疫病、生存自救等临灾措施常在泛区实行。在这些措施中,生存自救中的人口迁移是一种消极但又十分必要、相对彻底的避灾方式,这种方式大大摆脱或减少了灾民被灾的无奈;其他措施在当时也曾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及管理不善等因素,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存在四个以名山为中心的文化圈,即以华山为中心的华山文化圈,以嵩山为中心的嵩山文化圈,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太行山文化圈和以泰山为中心的泰山文化圈,它们同时并存又相互影响,相对独立又渐趋融合,在华夏集团的形成和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生活在黄河上游陕、甘、宁、青四省区史前先民住宅建筑、饮食习俗、衣着发式、装饰、交通等问题的考述 ,综合论证了他们的社会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6.
The prevalence of osteoarthritis, osteophytosis, intervertebral disc disease and 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 (DISH) was determined in a group of skeletons excavated from the crypt of Christ Church, Spitalfields. Age-specific prevalence rates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group of skeletons for which age at death was known from intact coffin plates. Osteoarthritis of the facet joints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in the cervical and upper thoracic regions and was also common in the lower lumbar spine. The disease was more frequently bilateral in the lumbar spine than in upper regions. Osteophytes were common in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s, whereas intervertebral disc disease was confined almost completely to the cervical region. 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 seemed to be underrepresented in this group, but was more common in males than in females. Age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all the conditions except DISH.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using each of the conditions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 turn. Age accounted for more of the variance than any of the other conditions add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相似文献   

7.
周馥与山东黄河的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晚清封疆大吏的周馥,对山东黄河的治理尤为重视。在治理前,他非常重视考察黄河水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治理黄河本身体现了周馥重视农业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秦博 《四川文物》2020,(2):23-35
黄河中下游地区40余处遗址的400多座二层台墓资料显示,生土二层台墓的数量在仰韶中晚期以前较熟土台墓多,龙山时代式微。该变化的背后是棺椁的逐渐成熟,生土台墓中小部分带有盖板或原始棺椁,同时熟土台并非判断墓葬带有棺椁的充要条件。通过生土台高度和墓葬深度的二元变量分析,墓葬开挖时预留生土台并未考虑稳固墓室,而应该与构建殓尸空间(或椁室)、进行一系列丧葬活动有关,在台面上放置随葬品的情况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二层台墓的分布具有集中埋葬的倾向,采用二层台墓的群体并无明显的性别和死亡年龄指向,从仰韶中期以来,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占据着更为优越的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9.
汉代黄河流域麦作发展的环境因素与技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冬小麦的推广与普及,具有自东向西的时空特点。麦作发展是区域自然环境与技术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汉代黄河流域冬麦普及过程的基本因素。不论是黄河下游地区冬麦种植的较早普及还是关中地区冬麦推广的迟滞,均首先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在黄河下游地区,人们利用冬麦的生长特性趋利避害,减少和防止河汛水患的影响,保障粮食生产,麦子得以广泛种植。在关中地区,干旱的困扰一度制约了冬麦的推广和普及。在自然因素推动下的汉代麦作推广与普及,促进了黄河流域抗旱耕作及粮食加工技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腰坑墓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墓葬中,学者们多把对其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这一葬俗文化起源问题的讨论上,并较一致地认为该葬俗最早起源于河南地区。本文对发现的有关材料进行梳理,围绕中原地区先秦时期腰坑墓的起源、用途、性质、发展演变等进行了分析,以澄清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认为,腰坑墓的葬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其起源亦非河南地区。  相似文献   

11.
We report an investigation of forty-two prehistoric sites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located in Guide, Jianzha, Hualong, Xunha and Minhe, Qinghai Province, China, including forty-four new radiocarbon dates from twenty-four sites, review published archaeological surveys and radiocarbon dates, analyze landform features and discuss the reasons 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ety of regional prehistoric human settlemen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eople occupied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but a continuous archaeological record begins only after about 5500 Cal yr BP. Thereafter, the intensity of prehistoric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area is varied. Neolithic human settlement spread northwestward to high altitude areas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during early-mid Majiayao and Qijia periods, but moved southeastward to lower locations in the area during late Majiayao period. During the Bronze period, two coeval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the Kayue and Xindian, occupied the upper Yellow River Region. Kayue archaeological sites are numerous and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high areas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while Xindian sites are restricted to the lowest basin of the region. Variation in site density and location are likely the result of changing paleoclimate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2.
元末,北方两大军事集团的活动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军阀集团严重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在南方红巾军割据的同时,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割据。尽管元廷为恢复权威与控制能力进行过努力,但最终军阀集团的斗争在事实上瓦解了元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3.
雍正年间黄河河政管理制度的变化,推动了清代黄河图绘制内容和机制的变化;而康熙年间张鹏翮所绘河渠水利图集的内容和形式,也影响了乾隆年间江南黄运河图集的编绘。海内外分别收藏有以江南黄河、运河、洪泽湖、淮河工程为主题的河渠水利图集一"南河图说",经考证均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江南河臣高斌、张师载等人在乾隆帝首次南巡的背景下绘制呈送的定本、副本或后人摹绘本。《南河图说》既是河督高斌反映河情、陈述治河政见、彰显治河政绩的工具,也是乾隆帝确定南巡路线、了解河务、进行河政决策的重要依据。《南河图说》的绘制、呈奏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乾隆首次南巡的模式,对研究乾隆南巡和乾隆朝河政运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韩城、郃阳、朝邑和潼关四县虽同处于黄河小北干流西岸区域范围之内,但是其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四县面对不同的地域环境,其村民营生方式的选择也就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这充分体现了地域环境对村民营生方式选择的影响,同时,多样性的营生方式又是村民对地域环境差异性的能动适应。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与村民营生方式的选择,正是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对此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人、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呈现出新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认为,中国考古学随着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各项阶段性成果的推进与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正朝着科学化、国际化、社会化、大众化的趋势和方向发展;中国考古学需要与国际考古界加强交流,博采众长,走向世界;作为一级学科的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应是从文物管理机构到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所共同担负的责任,需要形成一整套既符合中国实际,又顺应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二级学科的设置,同时培养能够满足考古学发展需要的人才;公众考古是目前考古学新的发展走向,考古界需要转换意识和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坚持考古的纯洁性和道德规范,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与遗产保护事业。  相似文献   

16.
清康熙绘本《黄河图》及相关史实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藏有一幅不具作者与年代的长卷式绢本彩绘《黄河图》。经考证,此图是康熙帝亲自授命、由康熙朝河道总督靳辅延聘幕僚周洽、李含渼等人在清康熙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684—1687)间绘制而成。周洽通过实地考察黄河并参照各地其他舆图,与李含渼等一起绘成两幅《黄河图》。靳辅于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将其中一幅呈奏康熙帝御览,后收贮于清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现存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另一幅在民国时期被北平图书馆舆图部收购,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周洽《黄河图》采用鸟瞰式画法,描绘了靳辅治理黄河、运河时修建的重要水利工程,以及黄河下游两岸重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反映了清代的舆图绘制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此图是仅存的几幅鸟瞰式水利图之一,也是最精美、最能代表康熙前中期绘图风格的黄河图之一,在中国地图史和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古蜀文明"即"三星堆文明",形成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600年~前1500年之间。三星堆文明形成时期的代表性文明因素主要有3种:一是以三星堆城址城墙为代表的本土文明因素,二是以具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因素,三是以具有齐家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甘青地区文明因素。后二者是通过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就已经形成的岷江上游地区的文化通道,由陇西南进入成都平原地区,并促使成都平原本土文化发生巨变,产生了三星堆文明,开始了古蜀文明的历程。三星堆文明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岷江上游地区在古蜀文明的形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