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晋峰 《攀登》2016,(4):118-123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体系,从其产生起,就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社会又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二者之间的互动调适在历史上一直在发生着,伴随人类历史。通过在宗教产生的原因及目的的基础上,对历史时期二者互相关系的历史事件的梳理与研究,找出二者之间互相调适的维度与适度,或对我国当前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命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蒋欢宜 《沧桑》2014,(2):181-184
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环境使得不同民族原始宗教之间,原始宗教与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相混融,多元宗教并存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多元宗教并存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且湘西多元宗教内含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因此,多元宗教并存可以为湘西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对原始宗教的管理,将其纳入法制体系;尊重宗教差异,积极倡导宗教比较与对话;大力发扬宗教中内含的正能量等措施,都有助于湘西多元宗教为社会和谐提供积极的理念,实现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秦学勤 《攀登》2012,(2):27-34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旗帜和灵魂,是凝聚民族合力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精神支柱.而培育和谐的宗教文化,则是维护国家宗教文化安全以及构建边疆稳定社会的核心因子.解读青藏高原的宗教文化因子,着眼宗教文化因子视角探讨青藏宗教文化因子与区域社会稳定的内在机理,对于巩固我国边疆安全和维护区域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垣的宗教研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关怀。在基督教研究中,陈垣的文化关怀体现在"使基督教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地位"的基督教本色化观,认为基督宗教不可能也不会替代中华文化,只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可以并入他在研究各种外来宗教中体现出来的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中华文化观",即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外来宗教、文化无不融入中华文化,但是不能改变后者;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似地容纳外来宗教、文化,本身得以丰富,但是本质不变,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抗日战争时期,陈垣的"民族文化关怀"表现为用佛教道教著述,表彰遗民,阐扬气节,并论述宗教保存发展民族文化的观点,侧重的是中华文化的长久生命力。陈恒的文化关怀体现了陈垣对自身和国家民族处境的深刻思考,在现实中都有对应,基督教本色化观对应陈垣的宗教信仰以及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中华文化观对应全盘西化和文化保守观点,民族文化观对应外族入侵的文化保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分析陈垣的宗教研究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5.
萧放  席辉 《民俗研究》2022,(2):95-102
"方俗"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指特定区域内民众相对稳定的地方性生活模式与惯习.从民俗学语境出发,方俗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辨析"方俗"与意涵相似的"风俗"一词之异同,方俗侧重地方性、静态性,风俗侧重流行性、扩布性与社会整体性,风俗与方俗犹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风俗是方俗的"社会化",方俗是风俗的在地化.其次,方俗作为地方社会的文化表征,在塑造区域地方性、构建民众地方感的过程中有重要功用.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正确审视方俗能够反窥和理解地方社会,合理利用方俗有益于地方社会治理,有助于实现因俗而治、因地善治.  相似文献   

6.
唐力行 《安徽史学》2014,(2):128-134,161
区域史的研究有其难度,在传统的史籍、文献中鲜有区域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记载,相关的材料分散在方志、谱牒、笔记、小说、文集、契约、文书、碑刻、档案等文献中,要想从这些历史的碎片中重构徽州基层社会的图景,并从中探讨徽州乡村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原因,殊为不易。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之进行了具体而入微的研究。这些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回顾以往研究的学术史,对于我们探讨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路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阮文奇 《旅游纵览》2016,(4):210+21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的振兴之路,是亲和之路、互利共赢之路。我国海外华侨众多,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侨乡祖籍地的社会网络对于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为实现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与对话,以社会网络促进侨乡地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一、引言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