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出《殷周金文集成》第四、五两册所收皆为鼎,其中有几件战国铜鼎,旧未著录,铭文拓本皆第一次刊布,对研究战国文字、职官制度、地名等颇关重要,作者留意战国铜器分国有年,兹就其中国别可以考定者,论证如下。第一器已有同志论及,但所释地名与平阴国别均属不确,特再论之。又第五册有享陵鼎,国别属魏,我已专文讨论,已在《文物》1988年11期发表,故不再赘。一、(寻)(阝)平阴鼎盖此鼎盖现藏浙江博物馆,1952年由浙江文管会征集,未见著录,出土时、地皆不  相似文献   

2.
上海博物馆新入藏的“二十三年”鼎,提供了前所未知的魏国“襄”字资料,使得三晋文字中不同写法的“襄”字的国别得以区分开来,也证明过去将“襄垣”、“壤阴”方足小布定为韩币的意见是正确的,旧被定为赵器的《襄阴鼎》也是韩器。《集成》11338号的“三年戈”应为韩器,戈铭中的地名应是“榆即”的省变之体,其制作年代为韩釐王三年,即公元前293年。  相似文献   

3.
1969年和1981年,咸阳市博物馆先后收集到两件铜器,现介绍如下。馆陶家铜连鼎 1981年收集。此器由四个造型相同的鼎连结而成。四鼎大小一致,分别有盖(其中两盖已失),盖上有三个环纽,盖可以倒置。鼎均为敛口、子母唇、鼓腹、圜底,各有两环形耳,外侧各有一蹄形足。腹部皆有凸弦纹一道(图一)。其中一鼎腹部有铭文一行共二十字:"铜连鼎四合,容各三斗,并重九十三斤,馆陶家霸田。"(图二)其中一鼎通高22、口径21.5、腹径27.5厘  相似文献   

4.
马超 《四川文物》2020,(2):36-42
妀善鼎的年代或以为是战国早期,或以为是春秋早期,从该鼎的纹饰、器形、铭文字体来看,其年代最有可能是春秋晚期,或提前至春秋中期后段。该鼎的国别旧被认为是山东纪国,但是春秋早期之时这个位于山东的姜姓纪国已经被齐国所灭,金文中以""为国名者尚有一个箕国,此国春秋晚期尚存,且地望与燕国临近,两国关系密切。器主自称"妟生",金文中"妟"声之字常读为"燕","妟生"意即燕国之甥。从鼎的年代以及器主自称两方面考虑,妀善鼎应属于箕国,该鼎的出现也证明了箕国的灭亡应在春秋中期以后,合于《路史》"春秋犹有箕、崇之国"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80年代初,南阳博物馆在地区废旧仓库征集到1件青铜器盖,从形状看当为鼎盖。盖直径22.5厘米。呈圆弧形,口沿处有三个对称的兽面形小鋬,中间有镂空圆捉手。盖上饰绳状弦纹三周,间以蟠虺纹,近口沿处饰斜角兽纹一周,捉手上饰绹纹(图一、二)。盖内有铭文四行三十二字,为:"隹  相似文献   

6.
熊足铜鼎     
熊足铜鼎,通高18.1、口径17.2、腹径20、盖高4.7厘米,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1号汉墓(即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鼎身作子口微敛,圜底,三熊足。熊作蹲立状,双目圆睁,张口露齿,一付笑眯眯的模样,十分娇憨可爱。鼎腹部有凸弦纹一道。腹两侧各附有长方形耳,耳上部有一圆轴,贯穿于一小兽之臀部。小兽作卧伏状,以臀部为轴,可上下翻转,用于固定鼎盖。鼎盖为覆盘形,盖面微鼓,盖周有四只小兽作同向等距离环立。在合盖前,先将鼎耳小兽翻开,合盖后翻回鼎耳小兽,向右旋转鼎盖,使鼎耳小兽刚好卡于鼎盖小兽的…  相似文献   

7.
青铜蟠螭纹盖鼎(春秋),在河南省淅川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鼎修复前鼎盖残为4块,鼎盖下部及鼎身口沿处均有缺失。为使该器物恢复原貌并得以稳定保存,对其进行了修复前胶料的清理、断碴面内锈的清除、除锈、焊接、填缝、随型打磨、纹饰衔接、着色做锈等一系列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8.
1960年文物第3期载有于省吾、姚孝遂两先生写的"楚公?戈辨伪"一文,末段提到人文杂志1957年第3期所载西周师克盨盖和同刊1958年第2期所载商末(或周初)?鼎两器,并指出盨盖的铭文是拚凑而成的,鼎是西周中叶的形式,加上了商末周初的篆文云云.两位先生的这些意见,我们还有不同的看法,特叙述如下:根据我们对师克盨盖的了解,它是熊步龙的遗物,熊步龙在同治光绪间曾任陵西味经书院山长,因此盨盖最迟也是光绪初年出土的.盨盖上的夔纹,铸的异常生动,盖内的全部铭文也是铸的,字纹笔划圆润遒劲,不似伪作.同时铭文叙事的句法,和录伯?、善鼎、?壶、蔡?、师?、毛公鼎、?伯?、师?等多有相同之处,是这一时期铜  相似文献   

9.
铉鼏解     
1959年9月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舒城龙舒公社凤皇咀地方,发现一批春秋时称为"舒器"的青铜器(详见《考古》1964年第10期).其中两件铜鼎,一盛羊骨,一盛鱼骨,原"报告"叫它为"铉鼎"."铉鼎"上的附件和附着物是很值得注意的,它的具体情况是:(1)两鼎平顶盖上都各有一根可以抽插的、横穿盖纽以贯鼎耳之扁圆形长铜棍,棍长恰与鼎两耳外缘的间距相等,各长24.9和25厘米.粗为0.9×1.3厘米(附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了盠驹尊铭文的时代和内容,根据盠驹尊铭文所载历日和中方鼎、遣卣——记载昭王伐楚事迹的青铜器——所载历日的联系,我们认为盠驹尊是在昭王末年伐楚期间制作的,盠驹尊的器主"盠"和逑鼎的"惠仲盠父"为同一人。文中还讨论了相关青铜器如同簋、师遽方彝、师襑簋盖的年代。  相似文献   

11.
叶县博物馆收藏的1件铸有铭文的铜鼎,原本应有器盖,现遗失不存。鼎腹内壁铸有竖款3行14字铭文,笔者考释认为,其内容应为,"陈侯之孙宋儿自作飤繁,永保用之";陈侯之孙宋儿鼎的铸造年代,当在公元前534~前529年之间。推测其铸造地,应在被称为方城之外的楚叶邑,即今叶县。  相似文献   

12.
国宝档案     
《文史月刊》2013,(5):F0003-F0003
黄褐色龙虎纹陶鼎通高16.8厘米口径12.5厘米所处时期:汉鼎敛口、圆底、蹄足,附耳外曲,鼎盖、鼎身外壁均施黄釉。鼎盖中部有两周弦线,内饰一展体蛙纹,外有龙虎纹环绕其周,两者之间等距分布三乳钉,其中一乳钉与树纹一起间隔于相向的龙虎之间。盖饰之龙张口吐舌,角后耸,近头近尾出有鳍,背翼乍起,尾卷曲。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几件汉代青铜器,均有刻铭。山都鼎、清和鼎、平都鼎、安定郡库鼎、五柞鼎盖对于汉代郡县、地理及汉代离宫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家鼎、元成家铜沐缶是汉代皇家贵族用器。元成家铜锺为汉代度量衡提供了新资料。陵啬壶,壶肩部刻铭"陵啬四斗",说明秦汉另有专管某项事务的"啬夫","陵啬"应是管理陵园之事,办理祭祀等事务。  相似文献   

14.
西汉安邑宫铜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洪洞县城关公社李堡大队1975年平整土地时出土一件铸有"安邑宫"铭文的铜鼎,同时出土的还有兽首衔环素面铜甑与铜勺共三件(图一),这些铜器现存洪洞县文化馆。铜鼎附耳,蹄足,鼓腹,腹上部有平而薄的凸棱一周。鼎盖作半球状,三环钮,钮顶突起圆形。通高23、口径16、腹深15厘米(图二)。鼎素面,从其形制来看,和山西右玉大川出土的"鼎2"以及西安高窑村出土的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20,(1)
正2019年,洛阳理工学院文物馆收藏了一件传世战国铜鼎,据其铭文内容,可称为"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此鼎传为洛阳出土,未见著录。现介绍如下,并对铭文及相关问题略作考述。鼎子口微敛,沿内折,扁圆形深腹,腹上部附有略向外撇的长方形双耳,腹下部内收,圜底,三兽蹄形短足较粗壮。盖隆起呈弧形,上有三环形纽,纽上各有一凸起的乳丁。腹部饰凸弦纹一周。整器呈扁球体状,制作工整,器形浑厚,器身、器盖大部分区域分布浅绿色锈,间有红色锈斑。盖、器外部可见多处垫片,腹下和足部有明显范铸痕迹。口径13、腹径18、通高16.1厘米,重2775克,容水1810毫升(封底;图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郑州市洼刘遗址发掘的一座西周贵族墓及墓中出土的"举父丁"鼎进行了探讨,结合管国的历史状况,对"举父丁"鼎的年代与"举"族进行了分析,推断该墓主人为商代遗民,可能是舌族的成员,且与"举"族有密切联系,这对研究"举"族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锦炎先生在《江汉考古》2011年第4期新公布了一件随仲嬭加鼎,并对该鼎的铭文进行了很好的考释。曹先生根据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字体等特征,推定其时代"应是在楚武王(引案:当为楚成王之误)得随人之助争得王位之后,定在楚穆王或楚共王之际可能性较大"。张昌平先生也通过对该鼎器形、纹饰、铭文以及工艺等时代特征的观察,并对比分析相关楚系青铜器,认为该鼎制作年代在春秋中  相似文献   

18.
公朱鼎及相关诸器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公朱铜鼎所见有三器。一是公朱左官鼎,1960年陕西临潼出土,铭文为:“公朱左官(盖面横刻)“十一年十一月乙已朔左官冶大夫杕命冶喜铸贞(鼎)容一斛“(腹外横刻)(图一)二是公朱右官鼎甲,出土地点不明,后流八美国,铭文为:“公朱右官”(盖面横刻),(图二)  相似文献   

19.
前两年,山西省新世纪文物发展中心从晋南临猗县收购了一件汉代铜鼎,鼎腹侧刻有铭文,我有幸看到此鼎,颇感兴趣。现将该鼎的时代与铭文考释如下,供有关学者研究参考。鼎呈扁圆形,盖与腹子母扣合。腹为敛口,口舌内折。附耳微内倾,蹄足内侧平齐。腹中部有凸棱一周,外底中间凸出一小道铸痕。隆盖上分置三环钮,钮系扁长条作桥形,顶端有乳突。鼎盖略大于鼎腹,可能为早年后配。鼎整体素面,腹面銮金,鼎腹相当完整(附照片地在鼎腹上部一侧横排直刻铭文一行,为“当赔一斗.半升”六字,其中“赐”字疑后填(见图片)。通高18.6、口径1…  相似文献   

20.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春秋时期一件重要的青铜礼器。1978年河南省浙川县下寺2号楚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鼎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公斤。侈口、束腰、平底、蹄足,口沿上斜立两只外撇的长方竖耳,腹部周围攀附六条龙形怪兽,器表满饰半浮雕的夔龙纹、窃曲纹和云纹。器盖微弧,盖上有钮,钮外饰窃曲纹两周。出土时鼎内盛牛骨多块,盖上置铜匕一件。鼎盖与腹均铸铭文。盖铭一行四字,“倗作脀(鼎升)”;器铭十四行八十四字,大意说王子午铸鼎以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