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理县城南有一条古老的街道,叫草帽街。街旁的路边上,站立着一块五尺多高的青石,远远望去就象一个年青的妇女,右手搭着凉棚,呆呆地遥望着南方,人们称它为“盼夫石”。相传在南诏时,有一个叫赵信的人,是王子异牟寻的清平官郑回手下的武士。异牟寻为了和大唐修好,背着吐蕃,派使臣赵牟罗美出使长安。因为清平官特别器重赵信,就委派他去护送。  相似文献   

2.
斑鸠有两种,个子小些的叫“小乖斑”,个子大些的叫“大憨斑”。小乖斑叫起来发出“谷嘟嘟嘟!谷嘟嘟嘟!”的声音;大憨斑的叫声则是:“毒哩!毒哩!”大憨斑为什么要这样叫呢?说起来还有个故事呢。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大憨斑有一支声音非常好听的笛子,吹奏起来,那笛声有时象大热天吹的凉风,有时又象大浪冲击着顽石,有时则象滋润着泥土的春雨,有时还象山谷里老虎在呼  相似文献   

3.
“半截观音”是一种生长在寒冷山区的草药。它能消炎镇痛,接骨止血,还可以治风湿、肝炎等病。它样子长得十分奇特,那叶子就象被人掐去了尖尖,活象一把锅铲,所以也叫锅铲叶。我们阿佤人叫它“芽婻半”。为哪样叫“芽婻半”呢? 相传,很早的时候,我们阿佤山上有一个佤族寨子的泼门,他为人象箭一样的耿直,心地象马鹿一样的善良,对老百姓就象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因此,老百姓对他,也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敬重和爱护。一天,泼门突然生病了,病得很厉害,一连几天不吃不喝,哪个也晓不得他生什么病。一家人为他着急,全寨子的百姓为他担  相似文献   

4.
我的故乡巩义市,和登封市相邻。我不知道我父亲是什么时候认识少林寺和尚的。我大约是在15岁左右,有一年的阴历正月十几随父亲去登封少林寺,第一次见到了该寺的和尚。我记得,父亲和三位和尚接触较多:第一位叫贞俊,比我父亲年岁大,我叫他伯;第二位叫体性,比我父亲小,我叫他叔;第三位叫恒林,我同他的接触较前两位少,他是住持(即方丈),人们尊称他为“当家”。当时,少林寺里的出家人很多,主要是前两人接待。  相似文献   

5.
1947年3月,南京,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法官审讯侵华日军主犯——会攻南京的日军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残杀我无辜同胞罪行时,一位叫吴旋的中国人向法庭出示一本封面署名“罗雀”的相册。打开相册,里面剪贴着16幅回军砍杀我中国军民的现场照片。法官向谷寿夫出示这本相册,谷寿夫瞥了一眼,顿时心惊肉跳,面如土色,浑身哆咦。如今,这本相册已作为珍贵的文物史料保存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陈列着其中放大后的照片。这本相册的主人叫“罗瑾”,这个罗瑾是谁?为寻找相册原来的主人,南京市有关方面及一…  相似文献   

6.
《西藏人文地理》2006,(2):82-93
张藏月:八廓街的“妈妈”在转经的人群中,一位慈祥的老太太提着念珠走在其中,旺堆拉叫了一声:“妈妈”!随即两人热情地用藏话聊起天来。我以为老人是藏族人,当我向她问好时,老人却用地道的河北话回应,我很惊讶!今年七十三岁的张藏月老人,在八廓街已经生活了四十五年,是地道的八廓街老居民,街坊邻居全都脸熟,一口藏话听不出任何破绽。八廓街的藏族人都亲切地叫她“妈妈”。  相似文献   

7.
督都 《文史月刊》2009,(4):77-79
在格陵兰西海岸维加岛附近海域,有个叫哈撒韦尔的大漩涡,它吞噬了不少过往船只和渔民的生命,被称为“死亡漩涡”、“恶灵之眼”。然而,2008年8月8日,36岁的弗洛伦,一位格陵兰海洋考古学家,却在这一令人恐怖的大漩涡中奇迹般地生还!  相似文献   

8.
黄河象的复制与装架宋修礼“黄河象”是1973年春在甘肃省合水县马莲河畔修电站民工取土时发现的。因其个体之大,保存之完整而闻名于世。“黄河象”的全称叫“黄河剑齿象”(Stegodonhuanghoensis),是诸多剑齿象类的一种,因其发现于黄河流域而...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里的河南村花天文湖北省里的河南村,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个河南村的名字,实际上是我们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95百村访谈组的记者们在路上随口叫出来的。它的真正名字叫石槽沟,当地人叫它“飞地石槽沟”,顾名思义,就是说它象河南飞出去的一块土地落在湖北地...  相似文献   

10.
一、出生 白勺:月“姑娘叫坦耶①,小J乙子叫央才②。萨—啊—口伊,两人一个早上生下,象一窝脱壳的雏鸡;两人一个早上落地,象一箩撒下的荞粒。阿爸象只蜜蜂在忙碌:左手拿着雪白白的棉条,右手拿着轻巧巧的纺梭,把祝福的乡亲迎进堂屋。“生个姑娘好呷,姑娘能帮阿妈背水。”“生个儿子好锣,儿子会帮阿爸犁田。”一窝雏鸡一齐生下,鸣叫在一起不分离;一箩荞子一齐撒下,长在一块地里不分离。两个人一齐生下地,哇一哇一哇叫三声,头声呼天地,二声唤父母,三声喊那接生的人。阿妈细心哺‘育,抱在怀里不怕磨烂衣袖:一天喂十次奶,一天换十次尿布,一天洗…  相似文献   

11.
打开河南省地图 ,可以看到叫“双庙”的地名很多。南阳市有双庙乡 ,商丘市有“双神庙” ,偃师县有双庙村 ,博爱县、获嘉县等细数不下十来个叫“双庙”的村庄或地名。有“双庙”的地方都有“双神庙” ,两座庙宇并排而建 ,都祭祀着两位可歌可泣的为祖国统一而战的英雄 ,一位叫许远 ,一位叫张巡。许远为浙江省宁海县人 ,张巡为河南省南阳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 75 5年 )安禄山叛乱 ,大搞潘镇割据。唐至德二年 (公元 75 7年 )许远任睢阳 (今商丘市 )太守 ,张巡任清河县令 ,先后起兵抗击叛乱 ,维护国家统一。许远是位虚怀若谷的人。他虽然位…  相似文献   

12.
在很早以前,阿欲布山脚下住着一户农民,夫妻两人都快四十岁了,还没有个孩子,干活和闲聊都在唠叨:“要是有个孩子就好啦!”说起来也巧,他俩刚满四十岁的那一年,生了一个孩子,两口子喜欢得了不得,就请隔壁的老大爷给孩子起个名字。老大爷抱着孩子,左看看右瞧瞧,孩子生得挺壮实,双目炯炯,眉清目秀,圆圆的脸,平平的额,看上去又诚实又威武,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阿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阿  相似文献   

13.
从前,有一个景颇族农民,家境贫寒。他和妻子、小孩住在矮矮的竹楼里,屋里除了破烂的炊具外,空荡荡的,真是:一石头打个穿心通。一天,农民对妻子说:“喂!老伴,我们这个日子过不下去了,请位先生算算吧!”妻子同意了。于是,农民和妻子找到了一位先生。农民恭恭敬敬地对先生说:“先生,我们太穷了,请您替我们算算会不会富起来。”先生看看农民问道:“你会种庄稼吗?会不会干活?”农民连连答道:“会干活,会干活!”  相似文献   

14.
前些天 ,从报纸上读到一篇谈春秋时代晋国大夫介子推的短文 ,由此想起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又名介推、介之推 ,在我的记忆里 ,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的古人之一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字。那是在五十多年以前 ,我大约只有五、六岁吧 ,当时在我家乡的村头上有一座小庙 ,供的是哪方神圣已记不清了 ,但庙里墙上的壁画却至今历历在目。其中有一幅“火焚绵山” ,画的是一个汉子 ,赤着臂 ,背着一位白发的老婆婆 ,在烈火熊熊的山林中奔跑。长辈们告诉我这人叫介子推 ,背着的是他妈妈 ,并讲了他“割股食君”、“功成归隐”以及庙里所画的“火焚绵山…  相似文献   

15.
丽江县西部山区,有一条碧蓝碧蓝的山溪,名叫黎明溪。溪水两岸矗立着一堵连一堵的赭红色悬崖。在右岸一堵特别高峻的悬岸中段,有一个溜圆的岩洞,人们叫它“月亮洞”。古时候傈僳人叫它“崇比硬窟”,意思就是“飞人岩洞”。关于这个“飞人岩洞”,流传着一段故事。很早以前,这个岩洞里住着一个“飞人”。他的头颅、五官七窍、脚手、肚腹都和人一样,只是胳肢窝下多长一双翅膀,象秃鹫的翅膀那样又长又宽,翎羽坚硬有力。  相似文献   

16.
她是共和国两代内务部部长曾山的爱人,她是参加长征的27名红军女战士之一,她是100多名革命后代永远爱不够的“妈妈”,她叫邓六金,一位英雄般的女性。 2003年7月16日,革命老人邓六金离别人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17.
很早很早以前,阿富汗北部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穷农夫,他的名字叫努尔·穆海默德。为了一天能吃上两顿饭,他终日辛勤地劳作,但到了雨季,他还是穷得无米下锅。象教堂里的耗子一样穷的努尔整天叫苦连天。每天早上做礼拜时,他总是衷心地祈祷说:“安拉:您是仁慈的,赐福给我吧,我将终生向您祈祷,请把财富放进我的壁炉里吧!”礼拜以后,他便开始努力地干活,边干,边祈祷,直到太阳落下去。他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地祈祷。  相似文献   

18.
满族萨滴教条祀中,有一位始祖母女神,叫“佛多妈妈”,即“柳枝祖母”.在平常日子里,它的神位是在墙记祖宗龛的北侧,有一上窄下宽的、一尺左右长的黄布市口袋,叫子孙口袋,或妈妈口袋;或是在住房的东南角上,插一柳枝;还有的在庭院中树着一位柳杆等,都是它神位神灵的象征.这一佛多妈妈的祭把仪式叫换锁.锁者,即是放在于孙口袋中的子孙绳上,在祭粑时重新系上的蓝、白、黑(或是五彩)线绳、布、绸条,这些线绳和布、绸条,叫“锁”,民间称为“神锁”.经过跳神仪式后,满族人认为这些线绳、市、绸条有了保护子孙的神力。即刻从…  相似文献   

19.
陈抗美 《湖南文史》2009,(10):36-36
“摆架子”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民间的一项游戏,后传到日本成为体育项目“相扑”。相扑比赛是在两位大胖子之间进行的。比赛开始时,两个大胖子光着上身,又开双脚,弯着腰昂着头,彼此虎视眈眈。因为相扑运动员摆架势吓人,我国古书中就借它来比喻装腔作势摆架势显威风的人。清朝有位叫顾铁卿的学者在他写的《清嘉录》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杂耍诸戏来自四方,各献所长,以娱游客之目……两人裸体相扑,谓之‘摆架子’。”  相似文献   

20.
“曹盖”(或叫“跳曹盖”,一说“咒乌”)和“十二相”(或叫“跳十二相”,一说“咒偶”,也有按白马语直译为“挫喔”),都是我省境内白马藏族一种民俗祭祀舞蹈,也是一种非常有民族特色的木制面具艺术。虽然、曹盖与十二相都是白马藏族的民族习俗,是在春节及春耕、秋收后的祭祀舞蹈,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色彩,(?)象特征,跳演时不同的习俗与身式,它们不是一种舞蹈和面具艺术,而是属于不同的两种民俗舞蹈和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