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服饰是社会性别秩序的重要表征,它在性别间制造出区隔,由此也划分出两性各自的价值与职责。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的革命女性身穿男装、手持刀枪,走上街头,争取佩戴武器、参与战事等权利,这是法国女性史上女性第一次正式提出平等的诉求。她们的行为遭致男性革命者的激烈反对和压制。本文从剖析大革命时期"亚马逊女战士"服饰入手,揭示当时女性为争取平等权利所遭遇的困境:革命者认为允许女性身着男装会导致女性寻求更多的权力空间,这无疑有悖于他们心目中自然合理的社会秩序对两性角色所做的安排。男性竭力维护传统性别秩序的权威性,这是他们压制女性易装诉求的根源。服饰现象中显现的张力实则是两性在权力话语上的对峙。  相似文献   

2.
唐朝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社会文化的巅峰,在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都有着独领风骚的一面,其唐朝女性的服饰更是具有独自的特点,在中国的服饰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唐朝女性服饰风格形成的背景,介绍其主要的特点,浅谈了唐朝女性服饰在中国服饰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重重衣饰束缚着女性身体和行动,暗喻妇者雌伏的社会心理。清末民初"礼崩乐坏",服装逾制。女性以服饰为道具和工具,一反其长期扮演的次要角色和失语地位,史无前例地参与到社会变革中,服饰变革与社会变革呈现出复杂多维的历史关系。一方面,女性服饰变革从动于社会变革:在"兴国强民"的时代语境下,放女足首先从清末京沪开放城市兴起,而后风行全国,蔚为大观,这一变革追随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客观上被攫升到复兴民族的历史高度去认知和实践,女性服饰变革是为社会变革之"影"。拟男服饰和早期旗袍流行一时,响应女权主义思潮,女性扮演同等国民,女性服饰变革是为社会变革之"镜"。另一方面,女性服饰变革能动于社会变革:反叛传统的"服妖"和趋于极端的裸体运动划开了服饰禁忌的口子,解放了囿于服饰的人性,引发激烈争议,女性服饰变革是为社会变革之"剑"。女学生着文明新装,引领文明生活先声;名媛影星穿改良旗袍,展示女性时代风貌。这些代表性群体的服饰行为塑造了摩登女性形象,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女性服饰变革是为社会变革之"轮"。  相似文献   

4.
抛开表象化的外在因素,从男权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女性服饰特点和审美取向,通过对典章史籍的资料搜集与整合,发现古代男权社会影响下女性社会地位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女性对男性特殊的依赖与屈从。这种依赖与屈从,主要体现在内在心理上无条件地服从与外在服饰审美上的取悦,并深受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古代女性服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己悦者容"的独特性,而更多的是"悦己者容"的迎合性、趋同性、规则性和哲学性。审美取向则是由社会制度的阶级化、道德化、哲学化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展忠宇 《沧桑》2013,(5):9-11
在中国古代正史中多有《舆服志》专门记载历代统治阶级依据各自情况制定的一套规范社会成员个人装扮的等级制度。各种文献和绘画,以及民间流传下来的服饰实物都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但近年来学者们多重视社会上层阶级的服饰研究,平民服饰研究多作为一种补充和陪衬出现在这类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中。本人认为平民服饰在中国服饰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比贵族服饰更贴近日常生活,更能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变化。明代处于世界和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加之其史料文献丰富便于研究,因此研究明代平民服饰,并探讨其社会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试从士人服饰、庶人服饰和民间女子服饰三大类来探讨明代民间服饰。  相似文献   

6.
白晓荣 《丝绸之路》2013,(14):38-39
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中,男性和女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对构成保安族民族文化认同的最外显的基本要素服饰作了调查研究后发现,在保安族社会中,服饰的选择与传承往往由女性用其外在的服饰特征展示、继承并传播文化,在维系保安族民族身份上,女性发挥着比男性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服盛行和女着男装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个独特景象。从胡风元素在初唐女性服饰中的承继发展,到因丝绸之路繁荣而带来的胡人服饰的流行,再到安史之乱后胡风元素逐渐消失,这一景象和过程体现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汉文化的长期交流融合、唐人开放包容的社会心理、李唐皇室固有的胡人心态、唐代女性的审美观念以及政治事件、民族关系对潮流风尚的影响。但从其仅流行于安史之乱以前的身份较低的阶层以及唐代服饰风尚的变化和社会活动变化的不一致来看,很难与唐代女性意识觉醒以及女性社会地位之提升相关联。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全球史与跨国史的范式被应用于法国革命史研究,相关成果层出不穷,为学术传统悠久的大革命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全球史与跨国史视野下的法国革命史研究侧重从全球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与法国本土的互动、帝国间的全球竞争、跨国启蒙运动等角度探讨革命的起源以及发展动力问题。在20世纪后期的革命史学中,以经济与社会因素为中心的正统派逐渐让位于强调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的修正派。新近出现的全球史与跨国史范式,在保留政治与文化因素的同时,试图在更广阔的空间内重新考察经济与社会结构问题之于大革命的意义。本文通过爬梳相关著述,探析全球视野下的法国革命起源学说,解读殖民地与大革命的关联,归纳全球转向下不同法国革命史研究路径的特征与得失。  相似文献   

9.
温柔柔  刘红英 《风景名胜》2020,(1):0022-0022
唐朝统一后使得社会稳定经济高度发展,一系列的开放包容的政治政策使得唐朝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汇中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氛围之下的唐朝女性服饰亦随之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多元化,在女性服装历史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唐代服饰的结合更利于服饰文化保存和传播,数字媒体传播具有互动性、整合性、多样性等特点更为生动展现其内涵魅力加持,于民族文化发扬传承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权力一直是社会生活中主宰一切的力量。中国的服饰制度是将君权物化和神化的具体表现,也是统治者严格等级制度、确立身份地位、巩固政治权力的重要手段。从夏、商、周三代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主为了加强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逐渐确立起一系列服饰等级制度。本文从中国服饰制度的形成、“礼治”思想下的服饰制度以及汉代儒家思想对服饰制度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古代服装形制所具有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兴里壁画墓是研究古代东亚壁画墓的分期与编年,特别是研究公元4世纪中叶至5世纪前期高句丽壁画墓演进历程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对德兴里古墓壁画所绘人物服饰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别从人像的空间分布与服饰类型、服饰的搭配组合与文化因素解析、服饰学视角下的古代东北亚历史文化研究三部分展开论述,尝试透过服饰解析这一新视角,探究高句丽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古代东北亚社会的政治变迁与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2.
满族服饰与皇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服饰与皇权常晓辉服饰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中,衣冠服饰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被用来御寒护肤、美化生活,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时代特色,与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等有密切关系,同时还具有政治意义,是区别社会等级、维护皇权的一种手段。满族统治...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法国的"奢侈论争"不仅牵涉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问题,更带有强烈的性别色彩。相较以前的反奢论,这场论争更为猛烈地抨击了贵族女性的奢侈腐化,进而直指整个贵族等级。贵族被视为丧失了应有的美德与存在价值,其权威与统治的合法性遭到了质疑。借助性别的话语,该论争在承袭了古典传统对奢侈批评态度的同时,展现了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对峙与冲突,是当时社会政治矛盾的真实反映。"奢侈论争"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大革命前夕摇摇欲坠的旧制度等级社会。  相似文献   

14.
卢梭政治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主旋律吗?张庆海在法国大革命史研究中,关于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的研究颇为深入,但我国学者的有关论述有个误区,即认为卢梭民主政治思想是大革命的主要原则,尤其是《社会契约论》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大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乃至完成。①其实...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和1996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概况赵联赏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通过服饰可以透视出各朝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正如郭沫若所言:古代服饰研...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服装史一直以来较为忽视服饰中的挎包装饰,本文利用新出土的中古壁画和唐代各种挎包女性陶塑,对中古艺术中的挎包女性形象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认为,"挎包女人"图像赋予了女性非凡的人性精神。同时,作者还对外国该类形象的出现和流传进行了梳理,依据现存图像资料,指出中国古代女性挎包要比西方早出现几个世纪。挎包、拎包具有时尚和实用美观的意义,折射出古代女性鲜明的超前意识和服装审美。  相似文献   

17.
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可以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清代满族文学的典范之作。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表现在文学、建筑、饮食、医学养生等方面,在服饰方面、尤其是女性服饰方面同样有着重要研究价值。小说《红楼梦》作为一部清代小说,反映了满汉融合时期的服饰特征。小说中的服饰描写,俨如一部清代满汉服饰大全。本文将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归类法和综合研究法,对小说《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女性服饰的款式和佩饰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将对小说《红楼梦》女性服饰做出总结,得出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及身份地位与服饰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杜佩红 《民俗研究》2016,(3):136-145
旗袍是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民国时尚女性最主要的服饰种类之一。辛亥革命后,满清的旗装曾经一度因为排满之风盛行而遭社会排斥,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民族主义、女性解放及商业文化的推动下,旗袍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到1926年后,旗袍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开来,成为各阶层女性竞相追逐的服饰潮流,甚至在海外成为东方女性服饰的象征。从社会史视角出发,在满与汉、中与西、女性解放以及商业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复杂互动中解读旗袍的兴起、流行与形象演变,使我们可以从旗袍最终成为"民国范儿"代表这一历史现象中,对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释情感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雷迪提出情感表达(emotives)理论,并将之应用于法国大革命史研究.情感表达理论把情感纳入历史学的考察视野,引导学界关注情感在社会与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路径,强调情感表达是一种情感经营,情感真挚只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技巧"与方式.雷迪以"情感主义"为切入点,清晰勾勒出大革命前后法国人的情感变化过程.大革命前几十年的法国,人们的情感过度外露,无条件地尊崇情感真挚,使情感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革命者与反革命者都以指责对方不真挚来加强自身的合法性,导致革命越来越激进直至恐怖政策的实施.罗伯斯庇尔倒台之后,尤其是拿破仑时代,情感重新被视为属于女性的、私人的、家庭的领域,并最终被逐出公共生活.雷迪有关"情感主义"兴衰的研究,强调情感变化背后的历史意义,开启了以往完全被忽视的研究领域,丰富并深化了对大革命前后法国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1793年的"三色徽之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性别政治的转折点。该事件源于市场妇女对限价政策的不满,经济利益的矛盾导致了女性革命阵营的分裂。双方冲突通过三色徽佩戴问题表现出来,随即引发了对女性政治权利的争论。性别角色的混乱被视为政治失序的根源,这类话语在卢梭等启蒙哲人的思想中找到了依据。在革命政治危机的推动下,性别政治成为主导话语。女性俱乐部被关闭,妇女退出公共政治舞台,该事件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