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学者不断对此注解。清儒为之注解的著述达300余部,涉及《尚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广、学术之精,为历代研究之精要。民国以来治《尚书》的学者承继清儒治学的途径,不断评介清儒尚书学成就,涌现出大量研究著述,现把1911年以来学界对清儒《尚书》著述研究略述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是正。  相似文献   

2.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2,(4):F0002-F0002
本书是作者对清华简《尚书》类文献的全新笺释。绪论部分结合新近研究成果,对《尚书》今古文之别、《尚书》真伪问题、先秦时期《书》类文献样貌、清华简《书》类文献价值和意义等做了重新探讨,厘清了《尚书》研究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孔壁古文《尚书》的性质,作者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正文部分,针对《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第壹、叁、伍、捌诸辑所收录的共14篇《尚书》类文献进行了周密的考证和笺释,而在字形考释、文字训诂、断句编联等方面尤见作者功力,其中不乏新见。该书为学界提供了一个较为可信的清华简《尚书》类文献文本,集中反映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非常便利于学者使用。  相似文献   

3.
戴震继承了前代学者的思想,认为只有从字义训诂、名物制度的考释着手,才能读懂圣人大义,以观圣人之道.他认为,经是道的载体,闻道则是治经目的;然语言文字不通,则无从体察圣人之意.因此,戴震注重考证经典的流传、存佚、真伪;重视考订文字,审慎对待经典的校勘;解经知人论世,探求经义则诸说并存,这是他一生的治学心得.本文从治经目的与治经方法两个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刘知几"疑古惑经"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儒家经典《尚书》、《论语》、《春秋》等提出的怀疑与批驳中。他在强调直书实录、史学求真的同时,也注重儒家的纲常名教。"疑古惑经"思想对后世经史之学,尤其是唐代儒学、宋代辨伪学、清代乾嘉考据学和民国疑古思潮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郑玄注解《三礼》之后,始有《三礼》之名。郑玄注经,先是总体上纲举目张,兼采今、古,既注重名物训诂,又注重章句之释,然后再具体而微,深入到经文的具体字词,兼用直训和义界的方法注解之。  相似文献   

6.
徐复先生早年师事黄侃先生,攻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精研古典文献;后又问学于章太炎先生,专治乾嘉以来朴学家著作,深有所得,成就卓著,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文献学家和辞书编纂家。徐先生的《秦会要订补》、《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后读书杂志》等,均为名山之作,主编的《广雅诂林》、  相似文献   

7.
《尚书》传至魏晋,始有伪作羼杂其间,学人对此长期莫辨.至有清一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问世,才确征晋梅赜所献《尚书》搀杂赝品.然阎氏此著,学人多以《古文尚书疏证》称之.如《四库全书总目》、《清史稿·阎若璩传》、《书目答问》(张之洞)、《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新版《辞源》《辞海》等言及阎氏此著时均作《古文尚书疏证》.经考,《古文尚书疏证》系《尚书古文疏证》之误.  相似文献   

8.
戴震认为,非从事于字义、名物、制度研究不足以发明六经孔孟中的微言大义,所以十分重视名物考证。戴震的名物考证著作有《考工记图》《经雅》等专著以及十几篇研究论文,内容涉及车制、乐器、兵刃、建筑、鸟、兽、虫、鱼、草木、服饰以及礼器等。戴震在名物训诂过程中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不仅运用数学知识准确描述名物的少广、旁要,运用几何知识绘制图画,使名物展现于一纸之上;还综合群籍、触事广义,全面介绍名物的大小形制及特色;因声求义,推衍名物异名及命名之由;运用实物与典籍记载相印证。戴震训诂名物的目的是为解经提供一助,使读者知其世、论其人,最终通晓六经中的圣贤理义,从而达到经国济世、润泽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尚书》中的文学批评思想是零散的、宽泛的、芜杂的,有的甚至是不可靠的,这正是文学批评理论萌生之时应有的现象。然而,《尚书》中的文学批评思想亦是十分丰富的,而且其中有许多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本文主要探讨了《尚书》中“诗言志”的思想;“言以道接”的思想;“辞尚体要”的思想和“察辞于差”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以训诂和文法分析、文献对读为手段,分析清华简《五纪》“唯昔方有洪”章(首章)的含义和《五纪》的性质、作者等问题,可以认识到:清华简《五纪》首章是对《五纪》全篇的总括,叙述了舜帝和群臣治理洪水、重建文明的经过;《五纪》即《尚书·顾命》中记载的“《大训》”,分为“正文”和“传”两部分;《五纪》的作者是周文王。  相似文献   

11.
《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及三危地理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尚书·禹贡》雍州章云: 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伪《孔传》以织皮、昆仑、析支、渠搜为四国,谓系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的羌髳之属。而郑弦《尚书注》则谓:“衣皮之  相似文献   

12.
《尚书后案》为王鸣盛《尚书》学最重要之作,成书时间是乾隆十年(1745)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历时三十五年。然而从王氏所存稿中可知,乾隆三十年(1765)初刻四十卷本《西庄始存稿》,卷十九、二十之《洪范后案》应为《尚书后案》中《洪范》一篇之初稿。二者对比之下,互有异同。本文即取《始存稿·洪范后案》与《后案·洪范》进行比对,最显著之差异,一者除了知王氏作《后案》时比早年更坚定了汉学之立场;其次知《后案·洪范》中之意见,有得之于宋明儒处,但却有意不言出处,可见王氏《尚书》学思维之转变。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三)所收《说命》三篇是一个在结构、内容、对话形式等方面与《古文尚书·说命》三篇存在较大区别的版本。《清华简?说命》三篇是一个完整的仪式记录,分为追叙式的序辞、训诫性的命辞和补记性的语录三个部分,叙事细腻生动,对话以王言为主,刻意塑造贤能之臣。《古文尚书?说命》三篇均为完整的训诰体,说理透辟明晰,对话以臣言为主,注重营构纳谏之君。前者价值在于仪礼存档,后者价值在于文体塑形。两版都体现了各自产生的文化背景,互相比较,亦可再次确证《古文尚书》《说命》篇之伪。  相似文献   

14.
清阮元校刻《尚书》(《十三经注疏》本 ) ,以宋刻十行本为底本 ,参以元明刻本等。诸刻本之祖本为唐《开成石经》本。《开成石经·尚书》所据乃唐卫包改伪《古文尚书》隶古定字为楷体字本。伪《古文尚书》存汉代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其中《虞夏书·甘誓》篇末句为“予则孥戮汝”。唐石经、宋、元、明刻本均同。可知 ,自唐以来此句经文传刻无误。然而汉人引此句文字则有异。《史记·夏本纪》作“予作帑女”。《汉书·王莽传》云 :“秦置奴婢之市 ,与牛马同。《书》曰‘予则奴戮汝’。”《周礼·司历》 :“其奴男子入于罪隶 ,女子入于春…  相似文献   

15.
《尚书·尧典》最后一句中“陟方”两字。一直没有从训诂的角度给以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陟方”应该读为卜辞中的“ 方”,即征伐方国的意思。《盘庚下》有一句话,今、古文本的差异很大,本文根据战国秦汉的文字材料,对异文产生的原因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一般的意见认为汉人刘歆是奠定《左传》学的元勋。那么,当时的陈钦、陈元父子俩对促进《左传》学的发展来说也贡献颇大,堪称是早期《左传》研究的两大功臣。 《汉书·刘欲传》说:“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据说《左传》是由春秋末战国初的鲁国人左丘明最先编撰的,因这部书中有不少内容对孔子所撰的《春秋》经文有所解释,故它又被视为解经之作。西汉时著名的解经之作有《公羊传》和《谷梁传》。两传具属今  相似文献   

17.
宋人陆佃的《埤雅》是一部名物训诂专著。前人对《埤雅》的论述多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版本源流;二是训诂成就;三是古籍整理;四是辞书贡献;五是分析不足。这是现有研究取得的成绩,还有些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如《埤雅》通过声符探究名物义的研究;《埤雅》中右文材料的挖掘等。  相似文献   

18.
实斋章氏主“《六经》皆史”说,此以经之为用申之也.若经之为体:《尚书》载言,《春秋》纪事,刘子玄论诸史之作,巳榷其流;《甫田》之什,《商颂》之篇,其为史诗,曾无疑义;《周礼》以叙政制,《仪礼》以伦习尚,盖社会历史之简册.独《周易》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从来视为象数之学,解作哲理之言,靡有目为左史之别撰典林之奇构,所以反映我先民自原始社会以迄周革殷命之全部史事者.先伯父朴安先生,覃精文字训诂之学,深探《六经》之原,于《诗》与《易》,尤所究心.晚年病废,闭户读《易》,博稽群言,冀得通解,乃凿枘冰炭,辄多神秘可怪之论,曾无胜理惬心之谈.为其不安,破中求立,久之有悟《易》之为书,亦一古史撰作,仅奇正之背异而  相似文献   

19.
沈利斌  赵俊芳 《古籍研究》2000,(1):19-21,70
所谓两“逸”分别指《尚书·周书·无逸》篇与《国语·鲁语下·公父伯之母论劳逸》篇。其中《公父伯之母论劳逸》是后人据义所加标题,非《国语》所固有,本为方便起见,省称《论劳逸》。此两颇有共同之点,故可对读比较。其一,两都是长对晚辈的告诫辞。《尚书·无逸》是周公  相似文献   

20.
隋代经学家刘炫自创“述议”解经体,其所作诸经《述议》曾被孔颖达选作《毛诗正义》、《春秋左氏正义》的底本,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但其书自晚唐五代亡佚后,中土学者即难睹其真颜,至20世纪中叶,乃有《孝经述议》残卷重见于日本。本文以此残卷为中心,对刘炫创立“述议”体的原因、“述议”体的解经特点、刘炫的经学思想与解经风尚、《孝经述议》在中土的亡佚及其在日本的流传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对《孝经述议》残卷中大量引文的辑佚、校勘价值进行了初步的列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