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西汉帛画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西汉帛画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历史研究、特别是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两、三件丝织品上的绘画之一,同略早的"晚周帛画"相比,在面积的大小、内容的丰富、艺术的成就和保存的完好等方面来看,都更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1,(3)
正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表达信息的工具,是一种赋予特殊意义的符号,要使这种符号实现其价值则需要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来看,中国传统文字的记录载体主要有陶器、青铜器、竹简、木牍、丝帛、纸张等。中国作为最早开始桑蚕养殖业的国家,丝织品作为文字的记录载体出现的年代也比较早。丝织品作为文字的载体有很多种,除专门用作书写材料的丝织品外,还有通过织造、印染、刺绣等方式在织物上记录生产信息或表达美好愿望的作用。采用书写、印染、  相似文献   

3.
本总结了战国墓葬绘画的时代风格及艺术成就,并重点解读了随县曾侯乙墓漆棺与漆箱绘画、长沙子弹库缯书与帛画、长沙陈家大山帛画的图像,阐明了战国绘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地位,揭示了中国早期墓葬绘画图像体系和观念形态的特点及其生成的线索和脉络。  相似文献   

4.
<正>一、早期帛画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史前时代的岩画和彩陶画,至于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和漆器上的彩画,更是精彩纷呈。完整描绘人物活动的史前舞蹈纹彩陶盆,是我国人物绘画的最早范例之一。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肖像帛画,更是先秦绘画艺术的瑰宝。至于汉代绘画,既有粗犷豪放的墓室壁画,又有趋于细密臻丽的彩绘帛画,生动地塑造了现实、历史与神话人物形象,更是反映出中国古代工笔重彩绘画基本成熟的面貌。帛画是指中国传统绢本画以前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  相似文献   

5.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帛画中,所谓“神祗图”是一幅颇值得研究探讨的帛画。它自周世荣先生最早在《马王堆汉墓中的人物图象及其民族特点初探》一文中引述并刊出黑白照片以来,已有好几位先生对该图的文字、性质进行过或详或略的考证和论述。笔者因工作之便,有幸能多次观摩原物,目验并核对该图的题记文字,从而发现已刊的论文中,有关该帛画题记文字的释定和帛画的定名,都有进一步考辨订正的必要,因此不揣翦陋,撰写此文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6.
唐建 《民俗研究》2002,(3):112-116
汉代在中国绘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在汉代,除了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这样的绘画形式外,还有帛画、漆画、瓦当等,构成了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绘画艺术宝藏。其中数量众多的绘画样式是画像石、画像砖,以山东南部、河南南阳和四川等地发现最多,全国各地总数有数千之多,同时汉代发现的墓室壁画也有50余座,数百幅作品,以及大量的帛画作品,如“汉马王堆”的“T”型帛画等,漆画作品在汉代也是数量众多的美术作品,还有大量的瓦当、汉砖上的图画。  相似文献   

7.
中国帛画不仅是举世稀见的文物珍品,也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在世界上别具一格,它在美术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如果追溯其绘画艺术的发展,则不能不提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除了享誉全球的一号墓T形帛画之外,其余均出自于鲜为人知的三号墓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画装潢主要有卷轴、挂轴、册页三大形式。其中卷轴和册页都可探寻到它们各自的渊源关系,但有关挂轴的起源问题,由于苦于史料缺乏和缺少传世实物以之借鉴,从而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程度。笔者试以出土的文物帛画去探讨有关挂轴的起源问题。 一、各地出土帛画概况 首先,让我们从下表中了解部分地区帛画出土的情况。 从以上各地出土的帛画可以看出,自帛作为书画材料后,绘画作品本身的形制已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卷轴式,规格也有增大,装潢形制也随之升华。所以,这些帛画的出土,不仅对研究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绘画发展史等有着重大…  相似文献   

9.
在陶瓷器上出现符号、文字,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此后,陶瓷器上刻划、书写铭文字句或纪年款识者屡见不鲜。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釉下彩绘瓷器,不仅具有丰富的纹饰题材,而且将题写诗句文字亦作为装饰的主要手段。元代青花瓷生产技艺相当成熟,在瓷器上书写、绘画已十分普遍。由于中西方交通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以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早在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目前所能见到的主要是仰韶文化彩陶上的花纹装饰。夏商周时期,古代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青铜、骨、玉器的花纹装饰上,间或也见之于南方楚地的漆器、帛画上。  相似文献   

11.
丝绸来自蚕桑丝织,蚕桑丝织的起源在本质上是一项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先人们栽桑养蚕,并让其吐丝结茧,巧织经纬将其织成锦绮,还用印花刺绣让虚幻仙境和真实自然在织物上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就有着无数项创造发明的专利。如把野桑蚕驯化成为家蚕,是生物学史上的一项极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Crepeline是一种较为薄透的平纹丝织物,在欧美等国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中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对于脆弱丝织品的保护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近年来,此种织物在中国纺织品修复中的应用也日渐趋多。由于中国市场上无处购买该材料,为了降低成本并满足中国古代纺织品的修复需求,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研发了该种修复用织物——绉丝纱。本研究介绍所研发绉丝纱的工艺参数和性能特点,及针对不同类别的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绉丝纱作为修复材料时的使用方法。即通常将其包覆于纺织品文物表面,以针线缝合的方式固定,并注意缝合时尽量减少针线穿过文物的次数。其包覆的形式,按包覆范围可分为整体包覆与局部包覆;按包覆方式可分为单面包覆、双面包覆及叠加包覆等。研究表明,绉丝纱包覆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纺织品保护方法,尤其是对已无法承受针线过多穿缝力度的纺织品。如能够解决绉丝纱裁剪后的边缘脱线等细部问题,将会更加扩大其使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徐铮  赵丰 《收藏家》2010,(1):41-46
众所周知,在遥远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在这条几千公里的长路上,丝绸是主要的贸易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一开始,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从东方向西方传播,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开始了“胡化”。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考古出土的丝织品数量多,种类丰富,但由于墓葬环境的特殊性,如棺液的浸泡等原因,丝织文物的表面形成很多结块,影响了文物的品质。因此,对此类丝织文物的清洗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此,本研究以唐代出土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检测技术对其表面结块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晶盐的主要成分为CaSO4.2H2O。本研究针对其结晶盐的成分,再利用显微观察、抗拉强度检测等手段分析了红茶菌发酵液对老化的现代蚕丝影响。在得出没有损伤的基础上,利用红茶菌发酵液中的生物有机酸和生物酶作为生物清洗剂清洗唐代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晶盐,取得了良好的清洗效果,对丝织文物本身无损伤。  相似文献   

15.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century graves excavated archaeologic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occasionally found in association with objects beyond the typical clothing or coffin hardware, such as ceramic vessels, coins, and perhaps most mysterious of all, a single shoe placed on the lid of the coffin or casket. Not clearly described in archival accounts, the single shoe phenomenon within a mortuary context is argued here to be a creolized practice, combining an African cosmology and belief in the liminal state of the soul after death with a European and especially British Isles tradition of shoes as magical objects and potential traps for evil.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在古代绢画补配修复中,面对古今材质与装裱要求不一、病害种类不同的情况,为将现代的绢绫线与文物的经纬线更好地匹配,研制了一种绢绫刮口刀。此刀由八个点形成的一条线或一个面作为刮口工作的状态,可以避免绢画修复中常用工具——马蹄刀、美工刀以点为工作面的刃口所产生的倾斜角度力点小且刀刃的点难以控制易伤及画心等缺点。虽然研制的绢绫刮口刀在修复明代绢本水陆画《七宿星君水陆道场图轴》的补绢刮口步骤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裱技艺如何科学化,还需不断地探讨。  相似文献   

17.
Silk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fibre, and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the exclusiv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Silk weaving is evident from the Shang period c. 1600–1045 bc , though the earliest evidence for silk textiles in ancient China may date to as much as a millennium earlier. Recent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archaeological thread fragments found inside copper‐alloy ornaments from Harappa and steatite beads from Chanhu‐daro, two important Indus sites, have yielded silk fibres, dating to c. 2450–2000 bc . This study offers the earliest evidence in the world for any silk outside China, and is roughly contemporaneous with the earliest Chinese evidence for silk. This important new finding brings into question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notion of sericulture as being an exclusively Chinese invention.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书画艺术,载体一般均为缎本、绫本、绢本和纸本,由于年代久远,绢、纸老化,以及人为和自然因素,疲破成为客观趋势,然而在书画艺术的继承和保护中,形成了中国书画修复装裱的特殊工艺技术。本工作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践,总结在中国古旧绢本书画修复中,对画芯的清洗、揭芯、补洞、托芯、全色接笔等五大工序和工艺技术操作的认识体会,通过两幅画和书法作品的修复前后的对比,说明五大工艺和工艺技术操作是成功的。通过总结使感性经验提升为科学理论,可更有效地指导古旧绢本书画的修复实践。  相似文献   

19.
帛画是楚汉时期楚文化流行地区及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地区丧葬礼仪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画幡,文献中未见有对其名称的明确记载,马王堆汉墓遣策中所称的非衣只是帛画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称谓。楚地帛画与中原地区的铭旌从图像形式上来说是源于各自文化系统所固有的信仰意识,由于两地在不同时期死亡观念的不同,因此帛画在丧葬礼仪中所起的功能也不相同,帛画的主题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内容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丝织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刺绣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因此丝织文物的保护对中国文物事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由于尸体腐烂和墓葬埋藏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有些丝织文物表面会被血渍污染,这种污染物紧密黏附在丝织文物的表面且具难溶性不易清洗去除.如何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低机械强度地去除这些血渍成为丝织文物修复的关键.为此,本实验考察了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对丝织文物上血渍进行协同清洗的效果.首先对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然后对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浓度、清洗时间和浸泡温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适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分别为Savinase和APG,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和5%;最适浸泡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0℃和30min.拉力强度检测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此条件清洗后对丝织品的抗拉强度和蚕丝微观形态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对元代丝织文物残片进行了清洗,效果良好.本研究为丝织文物上血渍的清洗提供了一种新的较温和的清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