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俗话说: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旧时镇江的酱醋业,通称酱园,又称酱坊、酱园店,以制作和经销酱油、酱菜、豆瓣酱、香醋、豆腐乳为主,有的还兼销黄酒、麻油、食盐等调味品。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中有四样由酱园经销,可见旧时的酱园店对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重要。旧时镇江酱园遍布城内东西南北,设于大街小巷。据《镇江市志》记载:"解放前,镇江先后有数十家酱园,20年代有9家,30年代有28家,到抗战刊号前有30余家。"如大西路上的恒顺酱园、万美酱园、人和酱园,迎  相似文献   

2.
霜降     
《风景名胜》2014,(10):13-13
每年的lob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2014年霜降为农历九月三十,公历10月23日。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随着霜降的到来,草木开始落黄。呈现出一派深秋景象。 霜降来临,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要防秋燥,运动量可适当加大。饮食调养方面,此时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玉蜀黍、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都不错。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泉州老人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除了鸭子、柿子,有些地方到了这天一定要吃些牛肉。  相似文献   

3.
《环球人物》2020,(9):42-43
中国镇江醋文化博物馆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曲折的回廊,精致的木格花窗,白墙黛瓦的仿古建筑古色古香;醋坛、醋缸、醋史、醋艺……展示各种醋知识。博物馆适应当前疫情形势,开通网络直播,不但向观众全方位讲解醋文化,还开展“云端”销售。有网友称,这个直播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醋香,流着口水想把各种醋买回家!  相似文献   

4.
美味炖羊头     
喜欢吃羊肉的人,一定也不会舍弃羊头。羊头,通常有两种吃法:一是炖羊头,一是烤羊头。炖羊头,袁枚的《随园食单》记述:"羊头毛要去净;如去不净,用火烧之。洗净切开,煮烂去骨。其口内老皮,俱要去净。将眼睛切成二块,去黑皮,眼珠不用,切成碎丁。取老肥母鸡汤煮之,加香蕈、笋丁,甜酒四两,秋油一杯。如吃辣,用小胡椒十二颗,葱花十二段;如吃醋,用好米醋一杯。"确然如此,而又不必尽然,可以各随其好。秋冬时节,最是适合于炖羊头了。我炖羊头,特别喜欢选择山羊羊头,觉得它本色,膻味足。去毛  相似文献   

5.
饮食的问题,涉及时间、空间、社会等层面,一言以蔽之,可以概括为“吃什么、怎么吃、谁吃”这三个问题:一个地方的人吃什么,与当地的物产和传统有关,也就是说,既决定于他们能吃什么,也决定于他们认为什么能吃;“能吃什么”这句话有两重含义,一是说“能吃到什么”,一是说“能吃下什么”;“认为什么能吃”涉及文化观念;“怎么吃”则涉及...  相似文献   

6.
镇江三怪     
一个好吃之徒若来镇江,是决不会失望的。一座城市的饮食文化总是与这座城市的形成、发展、特色和其他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经历八朝更迭的一千多年里,镇江一直是郡、州、府、路、道的会所在地,经济发达,商业和饮食业也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机会。这里不仅是江苏菜系中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还有不少独属自身的鲜明特色,比如这首流传甚广的歌谣,已将镇江饮食文化的某些“特色”推至了“怪”的级别:镇江有三怪面锅里面煮锅盖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这首极易勾起人们好奇心的歌谣,不禁吸引着前往镇江的游历者去亲自一尝“怪”味。  相似文献   

7.
豆腐被称为东方龙脑,味道比较清淡,但却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咸鱼豆腐煲”是孙中山餐桌上的必备菜。孙中山的家乡翠亨村,居民喜欢用咸鱼干下饭,但吃咸鱼干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1,(3):17-17
40% 英国瘦身公司Shape Smart的调查显示,有10%的女性每半小时会想到性爱,但想到食物的女性更多,达25%。不过,有40%的女人觉得好像一直在节食.60%的恋爱中的女性不喜欢在伴侣面前吃东西,13%的女人在外吃饭时,会选择低热量餐点,而非她们真正想吃的。  相似文献   

9.
边走边吃     
十年前吃东西,只要味道好就成,后来发现"好吃不如宽坐",原来是要有"吃"的氛围。实际上心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到过的地方多了,对各地的饮食也有一些了解。一天,一位上海的朋友开玩笑说:只要有辣椒水,你们贵州人连牛屎也能吃下去。听完这话我有些恼怒,于是我立即回应:我要在牛屎里放点糖,你们上海人照样吃得欢。这样总算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我们国家太大,吃的口味不同,各地都有偏好,上海女人爱吃糖;北方人吃东西,喜欢放芡粉;贵州人、湖南  相似文献   

10.
秦九凤 《文史春秋》2002,(11):40-40
周恩来总理生活很俭朴,他生于淮扬菜的发祥地楚州城,因此对淮菜情有独钟。红烧狮子头便是周恩来特别喜欢吃的一道菜。据周恩来的厨师安振常回忆:建国初,总理特别忙,在总理身边做服务工作的人员都希望他老人家能吃得好些、睡得多些,以适应他那没日没夜的大强度的工作。我一到西花厅上班便问在总理身边做菜多年的老厨师王诗书、桂焕云他们,总理最喜欢吃的有哪几道菜。他们告诉我,总理喜欢吃烩干丝、红烧百叶结、红烧狮子头等。这样我心中就有了数。  相似文献   

11.
古老的山西上党。是小米的故乡。当地吃小米有多种吃法,通常都知道和子饭、小米粥、小米干饭、炒小米.用米面与白面合在一起蒸的馍馍,却很少有人知道油钻沙小米饭的吃法。记得小时候,我就常吃这种饭,那时只不过把准备好的土豆块、红白萝卜块,先放在沙锅或铁锅里,加上水,把小米放进去用火蒸,快到蒸熟的时候,用筷子扎几个孔,倒一点植物油,搅拌起来,另外再加上大蒜、食盐.吃起来很有味道。把粒  相似文献   

12.
《旅游》2015,(4):29
嘉福宾舍坐落于千年古刹潭柘寺之中,是京西首家佛学主题的酒店。嘉福宾舍融合潭柘寺佛教历史文化与古代宫廷膳食养生文化之精髓,倾力推出"皇家养生素食"。目前已开发素食养生菜品100多道,菜品色、香、味俱佳,且具有极高的养生保健功能。每道菜品具有独特味道,或口感甜美,或味道清香,或品之香嫩,或清苦香甜,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菜品烹制方法多样,包括了炒、爆、熘、炸、烹、煮等烹饪方法,宴席满桌的鸡、肉、鱼、虾,色香形俱佳,配与菜品相得益彰的盘子,令人馋涎欲滴。  相似文献   

13.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旅游》1996,(5)
成都有一种“鬼饮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食物,本身绰号就叫“鬼食”。 据说淮南王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之时,见到八位老人鹤发童颜,健步如飞。细问方知,是吃这种“鬼食”所致。就连康熙皇帝南巡时,都曾给巡抚宋荦下过圣旨,说这种食物不同寻常,可令御厨太监传授给巡抚厨子,以备受用。它通身洁白如玉,弹性十足、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非常高,到底是什么?豆腐。为什么豆腐叫“鬼食”呢?  相似文献   

15.
在那个知青下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吃“长饭”,也许是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餐餐吃“红锅菜”,也许是因为天天做事太累的缘故,反正那时特别好吃,也特别想吃。为了吃,为了填满肚子这个无底洞,我们只好在牙缝中剔肉吃,在胃肠里翻食物…… 场里做饭的,是个背有点驼、耳有点聋、70多岁的光棍老人。他不晓得炒菜,只会煮菜。因为他做任何菜都是放几瓢水去煮,熟了就放点盐,而油就是从盐罐里挟出那块已经在锅里烙了几次的“板膏”(杀猪后,把板油切成块,用盐掩着),  相似文献   

16.
南京板鸭     
正南京人善制鸭,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众多,风格独特,称得上最有地方特色的还是板鸭。这个"板"字用得很好,颇能形容这种腌制品的质感。南洋劝业会后,人们将南京板鸭与镇江香醋、苏州刺绣并称为"江苏三宝"。历史据《玄武湖志》注引南梁吴均《齐春秋》所载:相传六朝时,南京即能制作板鸭,参照其它史料,至迟在明初,南京板鸭已在市场上出售。明初,南京流传着一首民谣: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时人将南京  相似文献   

17.
<正>青铜器画中出现的青铜器有鼎、炉、等器形,比较特别的是在香几上放着的炉瓶三事(图二十二)中的簋式炉。《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道:"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炉瓶三事指焚香用的香炉、香盒和箸瓶。画中女子手中拿着的是香盒,她正从中拈取香料,另有香炉一,箸瓶一,瓶中有香箸和香铲,与《入跸图》可相互对照(图二十三)。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2015,(4)
<正>四月,是一个让人读起来都温暖的词汇,太阳渐渐北移,冬天终于过去,清明、谷雨接踵而至,万物开始生长、鲜花娇艳绽放、杨柳如烟如雾,大地一片热闹景象。四月的北半球是春季的华彩和落幕。四月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风景和记忆,或许是如丝如梦的春雨,或许是落红满地的春泥,但是每个人的记忆中一定少不了四月的应季食物。但是俗话说得好,"清明时节雨纷纷,人间四月正养生",四月当季的食物固然好吃,不过有时也要讲究怎么吃,  相似文献   

19.
食谱的秘密     
《中华遗产》2014,(4):12-13
“吃什么样的食物,便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的人们往往习惯于如此强调对食物的慎重选择。而在食物资源有限的古代社会,用“什么样的人,便吃什么样的食物”来概括人与食物的关系,则更为恰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张雪莲研究员这样说。“在游牧社会中,摄入肉食显然比农耕社会容易得多;而以采集经济为主的人群,则有机会吃到更多数量的野果……”多年来,张雪莲一直致力于从古人的食谱中,解读出更多的历史信息:“不同空间分布的人群,吃不同的食物,这意味着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文化类型有所区别。而同一人群对于某种食物摄入量的变化,则揭示了这种作物种植情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奶茶妈妈有个两岁的儿子橙子,给橙子做好吃的东西,是奶茶妈妈的最爱。下面是奶茶妈妈教给我们的两道点心,大家用心学。●萝卜丝饼萝卜擦丝,用盐抓一下,放5分钟,会出不少水,加一点葱花,虾皮或是撕成丝的干贝。根据水量加入面粉,拌成不要太稀的糊,有点像厚厚的芝麻糊,也不能太厚,厚的话全是面,萝卜味就淡了,而且放入锅里不容易摊开。平底锅里放少许油,将油润满整个锅底,倒入一大勺面糊,用铲将其整理成型,小火煎,摊得像小碗碗口那么大,厚约半厘米,二面都呈金黄色,就可以了。口感有点像小时候街头卖的那种油端子,外面香脆,里面软鲜。●牛腩煲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