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沙遗址出土古象牙的现场清理加固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象牙,保存现状十分脆弱。出土后由于失水速度加快,象牙会迅速开裂、风化,最终完全粉化。为了能将这批珍贵的象牙完好地保存下来,必须寻找一种简单的方法对象牙进行有效的保护。根据对象牙的成分分析和脱水试验研究,选择用改性的有机硅材料把象牙嵌封保存起来。对材料的保护性能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用这种有机硅材料对出土脆弱古象牙进行嵌封保护,可以减缓象牙的失水速度,隔绝大气环境对脆弱象牙的腐蚀,又不影响直接观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遗产》2004,(3):27-27
2001年,成都市金沙遗址发掘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同时在遗址祭祀区内发现了大量象牙、鹿角、撩牙等骨角质文物的堆积。古象牙还没有变成化石,而腐蚀令其质地相当脆弱,出土后不加保护很快就会风化成粉末。对这种结构致密且含水率较高的象牙保护,国内外还未见成功报道,因此保护任务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3.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人骨的现场保护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保护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史前灾难遗址现场,对4座房址中出土的21具人骨进行了原地的加固和保护。根据人骨的保存状况及其埋藏环境的调查情况,在加固材料对比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三甲树脂的二甲苯和丙酮(溶剂体积比6:4)的混合溶液,采用多次缓慢滴注的办法进行加固处理。结果表明,滴渗法对脆弱的骨头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4.
魏东  朱泓 《四川文物》2008,(2):44-47
本文对出土于金沙遗址雍锦湾墓地的人骨进行了性别、年龄的鉴定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对该墓地特殊的葬俗进行了分类描述,希望从人类遗骸的角度对该遗址的考古学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成都文物》2006,(3):1-5
金沙遗址出土的农具木耜,是商代末期先民们的遗物,在中国考古出土的古代农具中十分罕见,对研究金沙遗址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0年福泉山遗址出土具重要考古价值的象牙器,腐朽状况十分严重,为了能妥善保存这批珍贵的文物,采用扫描电镜、X衍射、红外光谱、X荧光分析,对其微观形貌、物相、分子结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出土象牙器主要成分为碳羟磷灰石,其内部有机成分已完全流失,微观结构中存在的主要多孔道直径因长期受地下各类盐的侵蚀变大,直径范围0.33 ~ 3.6μm.象牙器组成除了Ca,P外,还含有其它多种元素成分.这些元素成分来源于象牙长期地下埋葬环境中各种盐类的侵蚀所致.它干扰羟磷灰石结晶,使其结晶程度降低、晶格稳定性变差.因此,采用B72乙醇/丙酮(1/1,V/V)溶液,对两件象牙权仗、一件象牙权仗柄进行了脱水加固保护,经加固的象牙器强度明显增加,颜色自然.为了对后续出土象牙器的更好保护,研究在B72加固液中复配分子粒径分布较宽的可逆性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PVE),以有利于加固液渗透进入象牙内部细小孔道.经检测复配PVE的B72加固液成膜后透光率、膜强度等性能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金沙遗址出土玉琮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初,在成都市西北郊的金沙村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等大量珍贵物,其中部分器物面貌与广汉三星堆遗址二个祭祀坑出土器物相似。一时间默默无闻的金沙村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两年来的大规模的物勘探和考古发掘,我们对金沙遗址的分布面积、化性质、时代以及金沙遗址和三星堆的关系等问题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王方 《四川文物》2006,(6):51-57
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1200余件,初步观察,金沙铜器的铸造工艺技术沿袭三星堆时期的传统技法;在装饰技法上主要有墨绘、穿孔、立体装饰、铸纹、镶嵌等。从金沙青铜器材质分析,其青铜矿产地具多源性。从金沙青铜器的文化内涵来看,其与三星堆文化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9.
张擎 《南方文物》2007,(2):131-132
2006年6月10日,为纪念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对出土太阳神鸟金饰(金饰上的太阳神鸟图案在2005年8月16日被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金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的现场直播行动。这次直播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共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等珍贵文物200余件。其中有两件文物尤为引人注目:一件是刻有肩扛象牙跪坐人像的平行四边形玉器,一件是石磬。  相似文献   

10.
幸晓峰  王方 《文物》2012,(5):63-67,73
2006年6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选择祭祀区的4个地点,其中在祭祀区西北角的1个探方内发掘出土了2件石磬(图一),是此次发掘工作中的重要收获之一。同年11~12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与四川省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1.
考古发掘现场腐蚀微生物的鉴定与防治一直是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国内外对于文物出土现场微生物腐蚀信息和资料获取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研究以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为例,探讨了考古发掘现场遗址表面腐蚀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与可能的防治对策;通过现场直接镜检结合后期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确定造成大河口西周墓地土遗址大量污染真菌的群落组成。研究发现,造成山西大河口墓地出土现场腐蚀的优势真菌类群主要隶属于假散囊菌属(Pseudeurot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它们分别占据了整个出土现场腐蚀真菌克隆文库中的23%、21%、和18%。竖直墓道发掘坑道内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较低的空气交换速率是造成发掘现场微生物大面积污染的主要环境因子。该研究为快速获取出土文物腐蚀微生物的群落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后期腐蚀微生物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浙江萧山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加固保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保证所用加固材料对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土壤加固的有效性,使用改性水性环氧和正硅酸乙酯两种加固材料,分别于该遗址隐蔽部位进行了小面积加固试验,通过测试加固前后的土壤密度、pH值和色差以及强度等,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加固后的土壤干密度有所提高,土壤更加密实,仍处于原来的中性环境,保持土壤原貌,抗剪强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馆藏书画文物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全面调查馆藏书画文物的微生物病害信息有助于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楚州博物馆旧藏《牧牛图》轴上黑色污斑和红色污斑处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培养和鉴定,并对微生物的酶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书画文物表面污染物中分离得到13个序列,它们主要隶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和根霉属(Rhizopus)。酶活测定结果提示:酯酶、类脂酯酶以及N-乙酰-β-氨基葡糖苷酶等胞外酶与微生物腐蚀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微生物对馆藏书画文物的损伤机理提供了相关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提取关系到遗迹长期保存及后续保护修复,因此要求提取方法科学、严谨,所用材料安全、有效。本文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实际出发,总结了提取材料的要求与原则,回顾了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所用的石膏提取、聚氨酯泡沫提取、环十二烷提取以及薄荷醇提取等几种方法的使用情况,评述了其提取工艺及性能,并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提取方法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文物无酸纸质囊盒制作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讨博物馆文物保存方法,做好文物保管工作,进行了无酸纸板对文物保存环境的调节与改善的研究,采用现代纸板打样机床制作文物无酸纸质囊盒的方法,结合文物保管技术要求,总结出纸质囊盒制作工艺流程,为促进文物小环境改善及文物防腐包装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文物防霉剂华科—108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制一种适用于恶劣环境现场的物防霉剂,以N,N-二正辛基-3,3-二硫代二丙酰胺在溶剂中通氯气,环化制得2-正辛基-4-异噻唑啉-3-酮盐酸盐,经水解分离油相配以载体即得防霉剂华科-108。通过试验得到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15.4-2℃,胺化物:氯气(摩尔比)=1:3.75,通气时间2h,搅拌时间1h,确立了可行有效的分析方法,收率可达70%。它在汉阳陵考古发掘现场应用中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杀菌、防霉效果和优良的适应性,可为类似情况的处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丽琴  杨璐 《华夏考古》2011,(3):143-149
文物保护原则是指导文物保护具体实践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不改变文物原状之基本原则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论述了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和选择文物保护材料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南陈遗址是黄河小浪底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工程区内需要抢救发掘的重要遗址之一。本文主要报道了该遗址西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发掘收获,文化遗物以西周中晚期为主。南陈遗址的发掘为洛阳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文物是物化的文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针对文物的研究要尽可能地采用无损的研究方法,这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前沿领域。参考近年来国内外超声波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在文物风化程度评估、文物内部探伤、水下文物探测和文物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案例,对各项技术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并对可行的解决方案展开讨论。超声波技术具有无损、快速、准确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这项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将会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并为解决其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