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朽的事业     
刘国治先生是我中学时代的英文老师,他有两本英文著作,均由台湾《黔人》杂志印行。第一本叫做《纳斯雷登故事新编》(ANewStoryofNasred-din),已于1992年问世,佳评如潮。《孔子故事新编》是第二本,预料比第一本还要引人入胜。刘老师的遭遇,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前和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言之令人酸鼻,有些情况也和孔子差不多。孔圣人立身处检,以身作则,著书立说,立德立言,使天下后世之人受用不尽,功莫大焉。曾国藩说:“古人患难忧虑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如果孔子当时仕途如意,恐怕不会留给我们这么丰富的中国文化遗…  相似文献   

2.
6月初,93岁的台湾孔孟学会陈立夫先生,把他手书的条幅寄赠湖州邮电局职工、业余微刻宁丁小路,答谢他以精湛的技艺和书画修养,为陈立夫先生完成了一方别致的印石。 这方2寸高的象牙色冻石上,刻有神形逼真的陈立夫先生近期玉照。肖像下方刻有96岁高龄书画家谭建丞写的《九如歌》。其余3面刻有元代大书画家、湖州人赵孟写的《吴兴赋》全文共千余字。印石上的螭虎印纽和底部陈立夫名章,都由丁小路一气呵成。整方印章及微刻格调高雅统一,气韵生动。这方珍品由来大陆探亲的陈夫人妹妹孙禄梁、妹夫俞世基先生在5月份带回台湾后,陈立夫先生在赞赏之…  相似文献   

3.
姚曼波先生的大作《〈春秋〉考论》于2002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付梓行世。该书从全新的角度,探索了孔子作《春秋》这一极其重要的问题,立论不仅大胆,而且新奇。该书资料翔实,思路清晰,考辨缜密,可谓当今春秋学研究领域中的创新之作。经过仔细阅读,笔者认为该书有两个较为鲜明的特点。首先,视角独特,极具开创性地提出了《左传》的蓝本为孔子所作的新说,为春秋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自《孟子》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一书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至汉武帝独尊儒术,《春秋》便被当成了孔子借以阐发其政治哲学、贯注其学术…  相似文献   

4.
我有幸从2000 年起,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一员连续三年间三次到过祖国宝岛台湾,更有幸的是,第一次去台湾时,2000 年6月8 日,我拜访了国民党元老、时已101 岁的世纪老人陈立夫先生。据说,我是大陆最后一位见过陈立夫先生的人。对于那次会见,先生的音容笑貌如同昨日,尤其是他关于呼吁祖国统一,提出国共联手打击台独的主张言犹在耳,令我难忘! 说来是一种缘份。先生在大陆的侄子陈小薰先生乃北京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他为筹拍《陈英士》的电视剧,几年间奔波于上海—— —湖州——北京之 —间。我们是朋友,常有交往。他听说我要去台…  相似文献   

5.
陈立夫先生在台湾一再表示:“海峡两岸交流,可以先从中医开始合作。”陈立夫早在20年代就与祖国医学结下不解之缘。1929年2月25日,汪精卫主持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蛊惑与会者通过《废除中医中药方案》,宣称“若给中医以行政权利,恐非中国之福。”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当时,  相似文献   

6.
当举世瞩目的澳门回归进入倒计时之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民建湖北省委离休干部白雉山先生收到一个台湾邮件,打开一看,是一对三尺条幅,上书:历史岂无情,港澳庆观归,齐湔国耻;神州应有幸,陆台期一统,永固金瓯!这正是白雉山先生撰句,由久居台湾的国民党元老、99岁的世纪老人陈立夫先生书就并寄返的《澳门回归祖国志庆)联。日前,笔者有幸敬瞻了这一书句双馨的艺术珍品,并亲聆白雉山先生回忆了他与陈立夫先生十年笔交的经历。1989年春夏之交,白雉山收到一位海外诗友来信,建议他从祖国统一大业计,给90大…  相似文献   

7.
近读张松如先生(即诗人公木)的《商颂研究》一书,颇有感触。原来张松如与杨公骥先生曾在56年与57年,发表过《论商颂》与《商颁考》的论文,着重说明《商颂》是商诗,而不是宋诗或周诗。但发表之后二十年来一无反响,按照张松如先生《前言》的原话说;“如同置身于茫无边际的荒原中的两声呐喊,……感到某种寂莫,甚至无端的悲哀。”为此于74年写成了近10万字的《商颂研究》的专著,重申已见,但在出版方面又累受挫折,不得已于95年6月自费出版此书。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先生为了安慰诗人的寂寞与不平,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公木和…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前后国共谈判史实订误──评陈立夫《成败之鉴》,兼评他对于苏基君的批评杨天石说明:1977年,陈立夫先生在其《参加抗战准备工作的回忆》一文中首次公布了周恩来致陈立夫、陈果夫函,以括弧注明;民国二、十四年九月收到。其后,沈云龙等著文认为,该函作...  相似文献   

9.
《日知录集释》讹误拾例——与文正义先生商榷胡渐逵文正义先生于整理编校《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出版)用力甚勤,他为该书所作的《校读后记》之末说:该书“点校错误在所难免。然我对该书未及细看,且限于篇幅,故只就目所触及者拾例而言其讹。破句:(1)...  相似文献   

10.
由伍昆明先生主编的《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出版了,可喜可贺!首先向该书健在的作者及为该书付出辛勤汗水的所有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1.
2001年2月8日下午8时50分,在台湾省台中市中医药学院附设医院加护病房的病床上,台湾知名人士陈立夫先生合上双眼,安祥地走了。作为“四大家族”中的最长寿,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岁老人,陈立夫终于走完了102年的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12.
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点说明: 1.为省篇幅,表中各条之出处,均编号附于该条之后,如条后有①者,均出自《国闻周报》,所有编号与资料之对应关系,列于表前,不再逐条注出; 2.台湾蒋永敬先生曾编《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凡三十万言,但该书对一九三一年以后胡汉民的言行多有避回,所收较少。本表特将引用该书的有关条目以“*”号注出,以示比较。  相似文献   

13.
陈小薰 《世纪》2023,(1):48-51
<正>我祖籍浙江湖州,太祖父陈容生和陈立夫先生的祖父陈延佑是亲兄弟。我的祖父陈其文、陈立夫的父亲陈其业和沪军都督陈其美都是其字辈,从辈分来说,陈立夫算是我的伯父。说来也巧,我与伯父陈立夫的生日时隔49年,在阳历年与农历中国年竟然都是同一天,阳历的1949年8月21日,农历的七月二十七。伯父于2001年2月8日在台湾逝世,已经有二十多年。他的音容笑貌依然让我印象深刻,我想说一说我眼中和心里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以此缅怀与追思。  相似文献   

14.
陈立夫是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立法院副院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孔孟学会理事长等职。花溪区政协委员张葆琛与陈立夫祖籍同处长江之南的太湖地区,陈立夫生于1900年,比张大5岁,陈立夫与张葆琛从小相交。陈立夫在任南京教育部长时,与张葆琛交往甚密。陈立夫于1949年随蒋介石飞往台湾。张葆琛1973年移居花溪奶牛场,1981年7月被选为花溪区政协常委。1996年与陈立夫恢复联系。是年3月,陈立夫寄来第一封  相似文献   

15.
台湾“国史馆”从1971年开始出版《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该书起于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迄于今,民国元年前、后分为前编和正编,该书采用纲目体,该书没有按时间顺序出版,而是完成者即出。该馆于1987年起恢复出版馆刊,该刊暂订半年刊,其栏目主要有:论著、专著、国史拟传、书评、史料、学术通讯、馆务报道等。该馆还编辑出版了《黄季陆先生论学论政文集》,出版了孙常炜《蔡元培先生年谱传记》、卓遵宏《抗战前十年货币史资料(一)币制改革》、《中国近代币制改革史(1887——1937)》、迟景德《中国对日抗战损失调查史述》、赖淑卿《国民政府六年禁烟计划及其成效——民国二十四年至民国二十九年》、洪桂己《近代中国外谍与内奸史料汇编(1871——1947)》、《日本在华暴行录》等。  相似文献   

16.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晦阉先生文集》刊刻考郭齐,尹波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晦阉先生文集》前、后集,是现存最早的朱熹文集刊本,也是唯一流传至今的朱熹在世时刊刻流布之本。该集文字内容与通行本有很大不同,其价值无可估量。数十年来,一直珍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为天地间...  相似文献   

17.
王大方 《丝绸之路》2006,(12):54-56
2003年,一部尘封近70年的老照片集《1937:战云边上的猎影》,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作和摄影,是中国新闻电影记录片的创始人之一孙明经先生。  相似文献   

18.
大陆记者首批赴台采访团一行18人,去年九月正式访问台湾,其中人民日报社瞿象乾、新华社端木来娣、光明日报社翟惠生、团结报社卜林龙、现代中国社魏秀堂等5位记者拜访了国民党元老、94岁的陈立夫先生。陈先生分别赠送他们手书条幅留作纪念。陈立夫为访台大陆记者题辞  相似文献   

19.
庞乃明 《丝绸之路》2010,(22):40-42
作为现存部头最大、距今最早的一部起居注,《万历起居注》向来受到明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该书版本众多,但皆非原刊足本,且分藏于大陆、台湾、日本等地,错简、脱字、衍字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影响到研究者的阅读、利用。南炳文、吴彦玲先生新近出版的《辑校〈万历起居注〉》(2010年1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则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缘于近水楼台,笔者率先浏览了《辑校〈万历起居注〉》,并从辑残补缺、文本校正、复原保真三个方面探讨了该书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施飞 《福建史志》2003,(4):32-34
《海东札记》成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作者是曾任台湾司马的朱景英。在其任内,朱景英游历遍台湾全境,延揽风物,将所见所闻辑录成八类四卷。因他曾扼守海东的缘故,固其将该书定名为《海东札记》。该书不仅记述详实,更可贵的是,作者能就风俗之易、流弊之革提出己见,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