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复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翻译家。他结合清末变法实践,翻译介绍的英国经验主义政治哲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界影响巨大。严复的影响无疑主要是在社会政治学说方面。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和世俗学者,他和西方基督教的关系如何?这原来不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问题。除了早期翻译过友人宓克的《支那教案论》外,一般学者都认为严复和中国基  相似文献   

2.
1998年秋,辜振甫先生偕夫人严倬云由台湾到北京时,访问了北京大学并瞻仰了新揭幕的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倬云女士的祖父严复先生的铜像。这使我回忆起严复的另一孙女、定居美国的严倚云博士当年在北大的故事,以及她后来在美国弘扬中华文化取得的杰出成就。 一个世纪前,严复把西方政治、经济及哲学经典著作《天演论》、《法意》、《原富》等翻译成中文,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先进分子探求西方真理的几个人物时,除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还举出严复的名字。《天演论》影响了中国一代人,如胡适原名胡洪骍,本世纪初他在上海求学时,读了《天演论》,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哲学道理所感悟,  相似文献   

3.
严复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严复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学术思想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深刻影响的重要人物。严复(1853——1921年),初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字畿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他父亲是一个普通医生,他十四岁时父亲就死了,一家四口人就只靠他母亲作女红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严复十四岁,以第一名考入刚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五年后,他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在海军军舰上实习和工作。1877年,他被派到英国留学,在抱穆士德和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学习海军。在英国两年多时间他除了研究物理、化学、海军战术、枪炮等学科外,并注意探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留心观察当时英国富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综述林平汉由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福州市严复学术研究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办的“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12月1日至3日在严复的故乡福州召开。这是祖国大陆继1993...  相似文献   

5.
严复留英若干问题辨析高增杰一、严复留英确切时间的考据严复青年时代留学英国,对他的思想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严复赴英留学的有关情况一直没有确切的结论。笔者查对了郭嵩焘《伦敦巴黎日记》及有关人年谱,并且核对了大英博物馆藏当时中国公使郭嵩焘与英国外交部的往...  相似文献   

6.
严复是清朝末期极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在教育、政治、经济方面的思想如他带来的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呼吁变法的政治思想,他的教育救国论,他的赋税思想等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彗星。其中严复的经济思想研究算是他所有思想研究中比较薄弱的部分。严复的经济思想同他其他思想一样,既有西学渊源又有国学根基,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和近代中、西思想文化发展与融合所结出的硕果。本文拟从严复经济思想的来源、内容入手,对严复经济思想进行一个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7.
严复的思想特点及其演变王迎喜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也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倡西学,反对旧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人为",反对宗教迷信。而在他的晚年又极力与旧学妥协,反对民主,厌倦科学,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严复认为...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正>@雨雨勰思:很有幸现场参加了一战的国历沙龙,对现场马勇老师提出的严复思想很有感触,当年在学习历史时,知道严复是最早的维新启蒙者,并且提出过"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没想到他在一战后却成为资本主义思想的批判者。因为他在1921年就去世了,那么假以时日,他会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吗?  相似文献   

9.
严复的教育生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皮后锋 《史学月刊》2000,66(1):54-62
1880年起,严复总办北洋水师学堂凡20年,培养了一大批海军人才,为中国海军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1906-1912年间,严复还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复旦公学、北京大学等校校长,对旧式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按自己的思想主张组织教学和管理,为这三所学校以至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严复的办学经历,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关系的复杂及教育救国之路的艰难与曲折。  相似文献   

10.
严复在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列强弱肉强食竞争的形势下,力图运用近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中西社会的重大差异进行深刻对比,起到了从接近于真正科学、民主思想的意义上,否定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宣传救亡富民强国道理的巨大启蒙作用。在对比过程中,他以反传统、倡新学的精神,将一批崭新的近代思想文化成果贡献给国人,更具有解放思想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东渐西学运动的引领者,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政治思想是其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关于严复政治思想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严复曾经历过大的转变,也有  相似文献   

12.
勤学奋进拳拳赤子报国心祖籍福建的严恺,1912年夏天出生在天津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严文炳先后在北洋水师学堂和京师大学堂执教。他的本家伯父严复更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启蒙思想家。严恺自幼聪颖好学,他仅用了8年时间就读完了中小学12年的课程。高中二年级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史上严复不但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位划时代的先驱。早期(1854—1879)严复的个体行动是一种典型的从传统到现代演进的社会行动,这种行动是指向现代性的。他不断突破、改变传统文化的束缚,在早期社会现代化的大变局下通过个体不断求学实践个人自身的现代化。从文化的路径探讨早期严复是如何通过个体的行动突破结构的限制,实践其思想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重新梳理并深入挖掘这个时期严复思想演变的原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概述郭常英由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福州市严复学术研究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福建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办的“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12月1日至3日在福州举行。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以及港台的学者80...  相似文献   

15.
<正>一王栻先生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的资深教授,是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中国研究严复的第一人。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以后,他在南京大学历史系招收了三届硕士研究生,共五人。我是他第三届招收的研究生,是1980年春考的,1980年9月1日进校。那届王栻先生只招收了我一个研究生,南京大学历史系全系也只招收了三个人,另两个是中国古代史的。原因可能是自1978年  相似文献   

16.
李钧 《炎黄春秋》2005,(9):73-78
林纾在祭严复文中曾说,严复当年在英国求学时与日本的伊藤博文等同窗数载,归国后,伊藤博文所学成大用,而严复则至死不过是一个“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的空衔闲职。这常使后人为其抱“怀才不遇”之不平。但追究严复生平,他并非没有机会“一试其长”。之所以仕途坎坷多艰,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打开严复仕途乖蹇之谜,不仅对研究晚清社会政治思想具有价值,对确立现代知识分子价值本位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严复是我国近代一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一生写了许多鼓吹维新变法,反对专制的战斗檄文。在《救亡决论》中他大声疾呼:“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无情地抨击顽固保守派。他精通英文,译著颇多,是我国近代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的第一人。所以,毛主席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论人民民主专政》) 严复,字又陵,又字几道。1854年1月(咸丰三年十二月),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父亲是一位贫穷的中医,母亲为普通人家的女儿。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一家四口人(还有两个妹妹),全靠母亲做针线活儿来维持生潘。“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离开,指去世),家贫有质(典当)券,  相似文献   

18.
严复留英回国后 ,光绪六年在北洋水师学堂所任职务是“洋文正教习” ,而非“总教习”。严复有很强的语言才能 ,他关注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 ,但专业成绩与实践能力并不出色。在海军初创、急需舰队军官时 ,严复虽为驾驶科班出身 ,却未上战舰 ,转而从事教学 ,且所教并非军事技术而是“洋文”。这是沈葆桢、郭嵩焘、李鸿章等人因材用人的安排 ,并非他人排挤 ,或不被重用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后,中国国弱民贫,民族危机日深。国内部分有识之士为救国救民,积极向西方探求真理。严复是"清季输入欧化第一人",旅欧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铁路对国计民生的巨大作用,因而在中国主张兴建铁路富国阜民。本文旨在分析严复铁路救贫思想的形成原因、具体内容,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理论转型中最核心的是严复资产阶级自由国民的近代教育目标的确立,围绕这一目标,从教育对象、教育原则到教育内容和方法,严复提出了一系列的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