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今的"丈人"一词,都是指妻子的父亲,但在古代,"丈人"一词并不是指妻子的父亲,而是指老年人。"丈人"在古代指老年人,源于"丈"字的本义。《易·师》:"贞,丈人,吉。"孔颖达疏:"丈人,谓严庄尊重之人。"《论衡》:"人身以一丈为正,故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妪为丈人也。"这说明在古代丈夫也不是指女人的配偶,它是男子的公称,丈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古代的师生关系与今天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科举时代的所谓师生、师弟子,往往是指中榜的考生与主考官及阅卷官之间的关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座主门生"条说:"贡举之士,以有司为座主,而自称门生。"唐代所谓"有司",就是主持礼部试的知贡举。座主门生的称谓大约出现在盛唐,至中唐以后形成较稳固的关系。到了明清,中第的举人和进士则称呼主考官为座师(与座主同义),称同考官(又叫房官或房考)为房师,自称门生或弟子。"座主"与"门生"的关系肇始于科场,延  相似文献   

3.
关,是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陕西是古代兵家相争之地,至今还有许多地方以“关”命名。主要有:潼关位于今潼关县港口东南,是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重要关隘。唐代诗人杜甫在《潼关吏》诗中这样描绘潼关的险要:“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  相似文献   

4.
<正>迄今所知,关于犹太人人华最早之记载及考古发现皆始于唐代。从唐至元,犹太人遍及中国诸地,尤以开封犹太人闻名。因开封犹太人之特殊地位,学界对其颇多关注,但对其之外的古代入华犹太人之研究尚不充分,且多有争议,兹就对此类犹太人研究加以梳理,并期抛砖引玉之效。一、入华犹太人称谓研究1.唐代犹太人称谓。关于这一点,学术界认为其称谓较多,主要有牟世、多惠、仪则律,还有萨忽、石忽、竹忽、注吾、术虎等。牟世、多惠、仪则律。唐代入华景教徒在翻译基督教文献时,多将《圣经》中有关犹太人的名称译为汉语,如现存巴黎国家图书馆敦煌景教文献《尊经》称摩西、  相似文献   

5.
朱子《家礼》中的最后一部分为祭礼,内容包括四时祭、祭初祖、祭先祖、祭祢、忌日祭、墓祭等:"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贫则称家之有无,疾则量筋力而行之。财力可及者,自当如仪。"据汪银辉在《朱子<家礼>在徽州的普及与影响》一文中称,"徽州是‘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祭祀,加上徽商财力的支撑。因此,徽州对祭礼特别讲究,其规模之大,礼仪之盛,花费之多,在全国也是少  相似文献   

6.
《文史博览》2007,(7):32-32
在我国民间,夫妻之间常互称"老公"、"老婆"。相传此称呼最早出现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唐朝时有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嫌  相似文献   

7.
正在古代,人们把教书者称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师"的称谓后又演化成"老师""教师"。如今,老师的称谓逐渐不局限于教书者,在社会的其他领域,如果被称为"老师",也是一种莫大的尊敬,一种荣耀。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教师还有很多称呼,而且有些还很陌生。"学官",汉代文学教师的称呼,学官还指掌管学校教育的教官。《史记·儒林列传》:  相似文献   

8.
郑玄《鲁礼志》据《春秋》记载,鲁国君三年丧毕,行祭于太祖庙,明年行祭于各庙;三年后再行祭,五年再行祭。如是更迭而行,所谓“五年再殷祭”,“三年,五年谛”。鲁行天子礼,故天子礼同。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郑氏说不可信。一、先秦古籍唯《礼记》三处有“”字,均作祭祀方式讲,不是祭祀名称,根本无祭。二、郑氏云“某年某月”、“某年某月”,多数为推测之辞,不见于《春秋》。即《春秋》所载七次祭事,也只有二次为祭,其余为四时祭及有所祈祷之祭。三、“五年再殷祭”,“三年,五年”,为《公羊传》及何休注采用汉《礼纬》之说。经考证鲁国君三年丧毕,只行一次祭,或在太祖庙,或在己庙,以定昭穆之位。郑氏之误,由于信纬书之说。  相似文献   

9.
"孝感"素以"孝道昌盛"而得名。过去,关于"孝感"之名的由来,多以为因西汉孝子董永曾"流寓孝感"之故。然据较早的文献如南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引《图经》则以为"因孝子董黯立名也"故"孝感"之得名,可能并非独因董永一人之故。通过结合传世文献与近世出土的汉魏墓葬孝子图中关于董永与董黯之材料,发现在汉魏时期曾流传另有一位因"怨亲之辱,白日报仇",取仇首祭母,因而被皇帝封赐的孝子——董黯。然由于"董黯"与"董永"皆为"董孝子",故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二位董孝子的传说可能即已产生了相混的现象。到了唐代以后,一方面由于董永的传说更富于传奇性,而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唐代以后,由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再容许血亲复仇的行为存在,致这位杀仇祭母的"董孝子",逐渐被"孝感动天"的董永这类更具正面形象的"董孝子"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黄益飞 《中原文物》2020,(5):136-140
大河口墓地出土叔骨父簋铭文关乎西周宗法制度和祭祀制度,内容重要。大河口墓地出土铭文显示,霸国国君不称"侯",故叔骨父簋铭之"侯"应非霸国国君。叔骨父为侯之子(或弟),不能继统为君,须别立宗庙,故侯为叔骨父另立宗庙,此为叔骨父簋铭文的制度背景。簋铭"侯休作叔骨父庙"可与《礼记》"别子为祖"对读。,即餉,实即竈祭。叔骨父簋所记祭行于新成之宗庙,与竈祭祈食、主生养的特征吻合。叔骨父为卿大夫,卿大夫祭竈与《白虎通》所记天子、诸侯、大夫皆"祭五祀"的祭祀制度相合,知《白虎通》所记为西周制度,而《礼记·祭法》所谓天子七祀、诸侯五祀、大夫三祀的祭祀制度应非西周礼制。  相似文献   

11.
正荔波县境内的布依族称"傩祭"先生为"卜掌魔"(布依语)或称"卜掌三元",通常称"卜掌"、"卜三元"。布依傩书先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祖师神龛,布依族人根据傩师的行道种类授予不同的称呼。布依傩书是布依族进行"傩祭"仪式活动的演唱本,种类繁多,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避邪驱邪"、"崇拜敬神"、"祈祷平安"三大类,人们分类进行"傩祭傩戏"等各种仪式活动。布依"傩祭"有各种各样的避邪之术,如语言避邪、文字避邪、图像避邪,以及傩  相似文献   

12.
付邦 《史志学刊》2022,(6):24-29
宋人笔记中所谓唐“观风使”,其职名不见于唐代文献,应非唐廷设立的正式差遣。实际上,这一称呼是宋人对诸道采访使、观察使、监察御史、刺史等唐代官职的别称,因其权责大体不出“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的范围。“观风使”一称来源于《唐会要》中记载的“观风俗使”,巧合的是,与前者类似,这一称谓也为宋人的权且之作。《唐会要》的编撰者认为,以“观风俗使”为名的差使自贞观八年(634)后不再设立。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不仅于有唐一代延续始终,更是观察处置使一职的滥觞。影响及后世,清雍正时期,出于加强对地方管理的需要,效仿唐制复古地设置了“观风整俗使”,但这一措置实质上是对唐代职官的一次误读。  相似文献   

13.
“丈人”辨     
“丈人”辨汝凯《云梦睡虎地秦简》图版167.168,为从军士卒惊与黑夫兄弟二人所写的两封家书。其上有“丈人”一词,学者多释为“岳父”义。笔者认为,这样做是缺乏根据的。先秦乃至魏晋时期,“丈人”并无“岳父”之义。《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相似文献   

14.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教的称呼,唐代敦煌景教文献研究一直为国际学界所关注。《志玄安乐经》是学界公认的出自敦煌藏经洞的唐代景教写经,在唐代景教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据最近日本杏雨书屋新刊布的该经彩版影印件,按照古籍整理尊重原典的精神,对该经文本进行了最新辑录和考释,为学界提供一个释录准确,并尽可能反映最新研究信息的文本,以期有益于中国景教之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引古代文献以及相关考古发现,详细考证了"祭"字问题、"祭伯"和"祭公"的爵称呼问题、祭城村早期古城与食邑的问题、"祭国"之城发现的意义以及"祭国"的存续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半个世纪之前,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提出,清顺治皇帝死后是被火葬的。他说,关于清"帝与后的火葬问题,此事过去尚无人道及,可以说是我发现的。"他的依据,除《五灯全书》(艹卬)溪传中有关记载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发现了《清圣祖实录》对顺治皇帝棺椁的称谓,有从"梓宫"到"宝宫"的变化。他说:"顺治十八年四月,康熙所祭者尚为‘梓宫’,而时隔不逾一年的正月,则所祭  相似文献   

17.
正"婆姨"一词为陕北、山西一带方言,陕北地区主要指妇女,山西一带主要指妻子。但如果走在大街上,看到有两个年轻"婆姨"在逛街,这里就不是"妻子"的意思,而是指"已婚女性",所以"婆姨"不止是对妻子的称呼,也是对女性的称呼,民谣中也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一  相似文献   

18.
礼貌称谓是礼貌语言的主要内容之一,尊称和谦称是古代礼貌称谓的两种基本形式。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称之为“称谓礼貌式”,并有精辟的论述。对汉代以后礼貌称谓的发展变化情况,王力先生没有详细介绍,只略举了一些例子。为了比较系统地总结古代(不仅是先秦)称谓礼貌式,我们不妨将时间延续到晚清。古代礼貌称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语言形式上,从表尊谦意义的方式来说有表现形式,从称用的情况来说有称呼形式。这些形式之中又含有各种方式,尤其是称呼形式更为复杂。限于篇幅,本文仅对三类情况加山花明。一、用“公称”作尊称…  相似文献   

19.
正今天如果称呼一个人为"市侩",那是语感非常严重的骂人话。唯利是图的奸商,贪图私利的人,政治上随波逐流、道德上虚假伪善、作风上粗鄙庸俗的人都可以称作"市侩"。这个称谓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侩",读作kuài,是指两伙人之间的中间人或代理人。《史记·货殖列传》:"予贫金钱千贯,节驵侩。"在这句话中,  相似文献   

20.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的称呼,唐代敦煌景教文献研究一直为国际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最近日本杏雨书屋新刊布的《序听迷诗所经》彩版影印件,按照古籍整理尊重原典的精神,对该经文本进行了最新辑录和考释,为学界提供一个释录准确,并尽可能反映最新研究信息的文本,以期有益于中国景教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