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古语有云:"贤臣起于州县,良将发于行伍"。自古以来,县治一职都是历练国家贤才、选择政治栋梁的不二人选。宋代的宰相文彦博,从翼城知县起步,历仁、英、神、哲四朝,仁宗朝两度拜相,英宗、神宗朝为枢相9年,哲宗朝除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出将入相50多年,在政事、军事、民事、文学、书法方面均成就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订与辨析 ,力图揭示宋河清县治名称及位置的发展演化过程 ,以澄清学术界对于相关问题的误解。河清县是唐宋时期黄河重要渡口 ,其县治设于黄河北岸白波镇。金代 ,河清县废 ,白波改称白坡。河清县治始终位于黄河北岸 ,而没有设于南岸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古大昌县,西晋分巫县和秭归县设置,旧名泰昌,北周改为大昌。治今巫山县大昌镇北。宋代大昌县治所曾有过迁移,今日学者对此说法不一。一说西晋至明清,大昌县治均在今巫山县大昌镇;一说自北周以来大昌县治今巫溪县城厢镇,宋宁宗嘉定八年,移治水口监,即今巫山县大昌镇水口村;一说北宋大昌县在大宁监南六十里,南宋嘉定八年,知监张或请复还大昌于旧县,徙治水口监。但监南六十里为今何地不明。事实上,宋代大昌县治地在端拱元年以前、端拱元年至嘉定八年(988一1215)和嘉定八年以后有所不同。北宋开宝六年,在大昌县设立大宁…  相似文献   

4.
唐邺县两治所考附:隋邺县两治所张之唐之邺县县治,较早见载于《元和志》,后,《旧唐书》也载,然二者并非一处。兹分别考述之。其一,《元和志》相州邺县条云:"故邺城,县东五十步。"此言元和时,邺县治位于古邺城西五十步处也。此邺县治至北宋熙宁五年废为镇,即元...  相似文献   

5.
王博文 《文博》2023,(1):66-70
本文依据文献及考古资料,重新探讨了西汉安定郡彭阳、安定、抚夷县治的具体位置,认为彭阳县治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太平镇茹河北岸的阳湾遗址,抚夷县治在今三岔镇蒲河北岸的梁台遗址。笔者认同《中国历史地图集》关于彭阳、抚夷两县治所方位的标注,并为之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进行佐证,且进一步确认其位置。本文对标注在今泾川县的安定县重新进行了考证,认为县治在今镇原县东南10千米处城关镇茹河北岸的后河遗址。  相似文献   

6.
四川乡城县位于两大世界级风景区——稻城亚丁和云南香格里拉相夹的地带,是一个尚未被藏区旅游热潮过分冲击的纯净之地。以县治所在地香巴拉镇为中心,乡城的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风景,自然的生态,独特的民俗,真正符合了《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对“香巴拉”的描述:一块可以看见雪山,永恒宁静的土地,一个充满诗意和梦幻的国度。  相似文献   

7.
汉晋广信县治的地理位置,初设时范围很大,包括今梧州和封开县,到隋代,在原广信县地分设苍梧、封川两县,原广信县治究竟在苍梧一方还是在封川一方,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唐初章怀太子李贤、中唐的杜佑认为汉晋广信县城在今广西梧州市区内,但宋代又有了新说,乐史《太平寰宇记》认为是在封川(今封开县),至于以后的地方志中,有的说广信在梧州,有的说在封开。本文根据梧州的考古发现,从汉晋墓葬的分布状况,认为汉晋广信县治在今梧州市区内,即桂江与浔江汇合的河口,白云山西南麓,应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王结华 《东南文化》2021,(4):93-101,后插6
"小溪"问题是研究宁波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关键所在.根据部分方志记载,宋时小溪镇曾经设有句章、鄞州、鄮县、明州等多座州、县治所.然而,从唐代以前史料、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三个层面分析,该地历史上并未设置过任何县级以上的治所,东晋末年迁移后的句章县治(包括隋代开皇九年即589年并句章、鄞、鄮、余姚四县为一县的句章县治)和唐代武德四年设立的鄞州州治、武德八年设立的鄮县县治、开元二十六年设立的明州州治应该都在今天的宁波城区三江口一带,与"小溪"之地没有任何关涉.  相似文献   

9.
<正>在南宋以来的宁波地方志书记载中,距今宁波城区西北约25公里的鄞州区鄞江镇(古称小溪镇)一带(图一),历史上曾建有句章县治、鄮县治和明州初治等不同时期的州、县城邑。中华书局1995年版《宁波市志》1、1996年版《鄞县志》2等曾依据历代方志,简要梳理出鄞江建城情况如下:东晋隆安四年(400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间为句章县治;唐武德八年(625年)至开元二十六年(738  相似文献   

10.
"遗存县治"是县级行政区划变迁的政治(行政)聚落遗存。论文以浙江省为例,在历史地理研究的基础上,从遗产保护的视角分析了"遗存县治"遗存特点,认为"遗存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行政)文化和城镇规划思想的重要载体,即作为曾经的中国古代地方基层政治(行政)中心,遗存了丰富的地名遗产,保留了古代基层行政文化,反映了传统城市规划思想,保留了较好的传统政治(行政)城镇格局,仍能与周边山水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东方)农业文明背景下的聚落遗存代表,拥有较高的遗产价值。加强对"遗存县治"类小城镇的学术研究是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为我国历史城镇遗产特别是历史小城镇遗产的申报提供了案例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东汉羌汉战争动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患”是长期困扰东汉王朝的重大问题,几乎与整个东汉王朝相始终的羌汉战争对东汉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分析史料,借鉴考古学、民族学研究的成果,尝试对东汉一朝羌汉战争的动因提出新的诠释,力图从宏观的背景、长时段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东汉一朝的羌汉战争。  相似文献   

12.
淇县城     
淇县位于豫北平原,属河南省鹤壁市管辖。与汤阴、卫辉、浚县、林县接壤。淇县古称沫乡,古朝歌地,殷纣所都。周王朝卫国都城,春秋时改为朝歌邑,属晋,秦时归三川郡。汉置朝歌县,属河内郡。隋代改置卫县,唐初卫县升为州,宋熙宁年间降卫县为镇。元代改为淇州,因淇水而名。明洪武元年改为淇县,明、清皆属卫辉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仍为县治,1954年撤淇县并入汤阴,县城改为朝歌镇,1962年恢复淇县至今。淇县,是一古老的城镇,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朝歌是殷代晚期帝乙、帝辛的都城,现  相似文献   

13.
在清末,咸丰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它存在的十一年,几乎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英法联军侵华之役相始终。可以说,咸丰朝始终处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和风雨飘摇之中。其间连续出现的三次财政危机,使咸丰朝其去覆亡,更是间不容发。但是咸丰朝竟出入意外地一次次地逃过险关,避免了覆灭的命运。其中的“奥秘”何在?很值得探究。这对太平天国兴亡史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局的认识,都会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西汉西域都护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王朝之一。西汉一代,自武帝刘彻始,历经昭、宣二帝,逐步完善了对西域的统治,为以后各朝治理西域奠定了基础,也为各朝治理边疆提供了经验。西汉王朝对西域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历来为史家所重视,西域都护的设立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史书记载欠详,目前尚鲜有人对西域都护的来源、职责及与西汉西域所设其  相似文献   

15.
王结华  许超  张华琴 《南方文物》2012,(3):56-58,65
句章故城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与乍山翻水站一带(图一),是在今天宁波境域范围内出现的最早城邑。按后世文献记载,句章故城始筑于春秋末年,为越王勾践灭吴后彰表霸功所建,秦汉之际为句章县治,两晋因之,东晋隆安年间城废,前后沿用凡八百余年。但由于相关史料既简且晚又相抵牾,且城址表面迹象早已湮没难寻,因此关于句章故城的具体方位,乃至其兴废年代等等始终是  相似文献   

16.
晏子(公元前580——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号平,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出身世袭之家,父亲晏桓子为齐灵公时大臣。晏子自齐灵公二十六年袭封大夫,步入政坛。历经灵公一朝的衰落,庄公一朝的变乱,以及景公一朝的积弱之政,兢兢业业,上效君王,下恤百姓。晏子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直而不迂,机智幽默,在内政外交方面显示了他治理国家的才华和智慧。  相似文献   

17.
左邑县是秦因晋都曲沃而置,故址即今山西闻喜县所在;闻喜县则是汉武帝升左邑之桐乡而设,其地望在今闻喜县东北、涑水南岸的东王村附近;东汉时并左邑入闻喜,县治则由桐乡迁到左邑故址。北魏时,闻喜县改属正平郡所辖,县治由汉晋故址迁于甘谷口,即今闻喜县东北之东镇稍东;北周武帝时,闻喜县与州、郡一并移治柏壁城,在今新绛县西南二十里处;隋开皇十年(590年),县治又迁回甘谷口;唐元和十年(815年),再西南迁于桐乡故城,亦即西汉闻喜县故址;五代时,闻喜县又移还左邑故城,历宋、元、明、清至今未变。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犍为县治所有过迁徙。目前学界已形成多种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分析文献资料,认为唐末犍为县治所先由岷江东岸迁至西岸,北宋中期再由马边河河口地区向上游的今清溪镇一带推进,直至元初再无变动。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封建刑律的一项原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实行这项原则,是为了维护封建伦常和家族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亲亲相隐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进一步得到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  相似文献   

20.
乌江古称延江水和涪水,源头为汉水。秦始皇于乌江下域置黔中郡,西汉将黔中郡改置涪陵郡、丹兴、万宁二县分别在思南、沿河。犍为郡、?柯郡分置的敝邑县治所在今黔西甘棠龙滩一带,邑敝水即黔西沙坝河。汉阳县治所在今赫章可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