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志浩 《旅游》2004,(3):12-13
闲聊人种与人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人类原本只有三大人种,即:蒙古黄色人种、尼格罗黑色人种和欧罗巴白色人种。 当人类开始跨洲迁徙和尝试人种交融后,人种的遗传基因就有了变异。 不同地域的水土,造化不同人种的肤色,加上人类种族的不断媾合,人类的色彩就日渐丰富起来。谁不见,肤色除了纯黄、纯黑、纯白之外,又派生出棕、褐、玉三色。毛发除了黑、黄、白外,更多出了金、银,红、棕、灰。眼珠的  相似文献   

2.
徐丹 《民族译丛》2005,(6):53-57
加拿大种族主义的产生和盛行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二战前,殖民主义的长期历史在欧洲社会培育了“种族优越论”。“种族优越论”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意识形态,持这种观点的欧洲白人认为人种与个性、智力、文化特征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势力在美洲大陆的扩张,“种族优越论”的观点也逐渐在美洲盛行开来。基于这一论断,加拿大的高加索白人被认为是“优等种族”,理应凌驾于其他“劣等种族”(如非洲黑人、非白人种族)之上,因此天生就有享受自由的特权,并具备创建民主体制的能力和统领世界各国的权力。与此同时,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制度也使部分欧洲公民养成了利益独占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试论南非种族隔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非本是清一色的尼格罗人种社会,自从1652年白人殖民主义者入侵后,南非的种族和民族就复杂化了。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变化,南非已经从单一人种社会发展为多种族多民族社会。据1984年估计,南非有人口3,180万人,分成四个居民集团,其中非洲人占2,330万,白人  相似文献   

4.
以雷洁琼1931年的硕士论文为原始资料,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论述了芝加哥学派对早期华人华裔研究的影响,华裔青年群体的成长过程、种族压力下的华人家庭生活、华裔学生在美国公立学校的经历、在就业上所受到的歧视以及渴望返回中国的心理状态。提炼出一个观点:在美国族裔关系中,只要整个华人族群的地位低下,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就无法摆脱“外国人”的阴影;华裔青少年在语言、思维、生活方式及社会举止上的美国化仅仅是一种单方面的改变,并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美国社会认可的美国人;在一个种族意识强烈的社会里,文化上的美国人不等于是种族上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5.
春节是传承华人身份最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情感纽带。论文指出,自1896年起,作为华人民族性的重要表征,庆祝春节已成为纽芬兰华人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当地社区所关注。在庆祝春节过程中,纽芬兰华人不断重新认识、理解和定义自我的族群身份,通过各种文化实践,应对和适应变化中的北美社会和历史语境,创造性地将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所处地方社会的现实经验进行改造和融合,构建了既尊重传统又反映现实的属于主体自身的文化意识和身份认同。论文认为,族群记忆与地方性知识的交互融合所形成新的文化样态,是建构跨越种族、民族和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石,为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族裔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多样化的种族/民族构成一直是美国人口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外来移民始终是改变美国人口结构和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十年以来,墨西哥裔人成为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族群之一,这部分人口主要由两种成分组成:出生于美国的墨西哥裔人和来自墨西哥的移民。作为拉美裔群体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墨西哥裔占全部拉美裔人口2/3左右;目前,墨西哥移民在美国全部外来人口中所占份额最大,达到30%;墨裔人在美国总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墨裔人口不断膨胀源于其较高的生育率和移民的持续增加。墨西哥移民增加了美国的外国出生人口的数量;改变了美国人口的种族/民族构成,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族群异质性;人口多元化还影响到种族/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春常 《史学月刊》2003,1(6):69-75
在面临由自己设定的种族界线时,杰斐逊天赋权利信条的普遍性受到了其人种特殊性观念的挑战,同时天赋权利也面临着与财产权观念的协调性问题。对此,他试图以一种两全其美的移民方式解决潜在的矛盾;当形势发生变化时,杰斐逊就从贯彻理想的目标撤退,被迫听命于本阶级利益的自然律令。  相似文献   

8.
正由美籍韩裔学者朴尹正撰写的《荣誉至上:南非华人身份认同研究》一书,于2004年9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以作者博士论文为基础,立足于在南非田野调查和第一手资料,以认同为主线,考察南非华人的社会认同——种族、族群、文化和国家认同问题,并借此追溯新一代华人移民的认同轨迹。在种族差异和分裂的南非,微小族裔群体的认同建构充满了挑战,使得华裔南非人的认同建构复杂化。本书试图揭示华人如何应对认同建构带来的挑战,探讨他们如何与主体族群黑人和手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潘洪钢研究员的著作《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从族群和社会的角度重新梳理八旗驻防的历史,概念界定明确、史料挖掘充分,丰富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拓展了研究内容,是该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一、概念界定明确,主旨鲜明。在中国民族学和民族史学界,"族群"一词是借用西方的高频词,"一般是指由共同语言、宗教、信仰、习俗、世系、种族、历史和地域等一种或数种因素构成的文化复合体"(吴泽霖主  相似文献   

10.
《华夏地理》2003,(5):130-134
在纽约住了近三年,我走遍了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成天看着各色人种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我已经练就了一个本领,从背影就能八九不离十地判断一位女性的种族:上身三分之一,下身三分之二,不是白人就是黑人;上下各半,且臀部下垂,亚洲人一般不会错;上身三分之二,下身三分之一,胖起来像个磨盘,肯定是拉美人.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类起源的理论问题龚缨晏现代人类在生物学上一般被称为晚期智人,现代人类又分为不同的人种;在现代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生息着被称为早期智人的古人类。现代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现代人类与早期智人的关系如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形成的?从远古神话到达尔文的进化...  相似文献   

12.
刘平 《神州》2011,(6X):93-93
语言不仅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个人生存立命的重要认同项目。同时,语言也是种族最明显的表征,更是族群形成的客观因素之一。如今生活在知识的时代,人类已经具有“全球思维,地域活动”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不断吸收新知,持续进步,与其他国家共同立足于世界舞台则首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对于我们而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为了交际而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3.
近三十年印尼华人族群文化适应初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陈秀容 《人文地理》1999,14(3):56-60
印尼为世界各国华人最多的国家。近三十年来印尼政府实施一系列同化政策,华人族群适应环境,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原住民文化精髓,融合现代西方文化,形成华人族群新型文化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但由于印尼华人总是成为当地各种社会矛盾的牺牲品,使本来就存在的种族隔阂因此而加深,极不利于民族间的融合。论文概要回顾了这方面的历史原因,分析了华人族群以本民族思维和行为准则在社会生产、医疗、体育、社团、宗教等方面积极主动为当地社会繁荣和进步作出的贡献;并指出,印尼华人族群能否以少数民族的资格,享受民族平等的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印尼政府的政策、作用和有目的地正确引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劳动骑士团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最强大的工会组织。传统观点认为,劳动骑士团的种族政策是建立在族群差异的基础上的,具体表现为包容黑人、排斥华人。本文考察了"对工作竞争的担忧"、"种族偏见"和"阶级意识的强弱"三个因素及其互动关系在劳动骑士团的种族政策形成中的作用,发现劳动骑士团的种族政策并非因族群而异,而是因地而异。在美国南部和西部,对工作竞争的担忧加深了白人骑士固有的种族偏见,它不但令南部骑士排斥黑人,也导致西部骑士仇视华工。同时,美国东北部的许多骑士具有较强的阶级觉悟,不同程度地克服了种族偏见,能够团结和善待中国移民。  相似文献   

15.
"被歧视部落"源自日本古代的贱民。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建立了近代天皇制下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一君万民论"原则下,将部落民编制为一般国民,利用神道教化等方式,规范部落民的共同体意识,将其技术、劳动和土地资源吸纳到工业生产乃至战时体制中。在"文明开化"旗帜下,知识界围绕部落民"人种"问题的争论影响了民众在人种观、卫生观、地域观与良贱观等方面针对部落民的歧视态度。普通民众与部落民之间的激烈冲突直接推动了部落民走上寻找身份重构之路:试图融入新兴民族国家的"同和"之路,或作为"特殊"的"他者"而追求解放。部落民的职业、社会地位与自我认同意识的转型,伴随着日本近代国家的建构过程。部落歧视持续至今,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种族歧视、种族主义和种族和解是种族问题研究中彼此关联的三个重要概念。种族歧视是一种根据种族的生理特征而予以区别对待的行为;种族主义是一种程式化、概念化和系统化的种族歧视,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集体行为特征。种族歧视或种族主义不仅造成种族之间的隔膜与敌视,而且有可能演化成冲突与战争,所以,种族和解被视为破解上述困局的一种手段或路径,意味着有利害冲突的不同种族基于一种共同体意识,在相互尊重等原则下实现利益共享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是个多民族国家。自1819年英国人开埠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迁入新加坡。如今,在这个土地面积仅有680多平方公里的国度里,生活着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苏格兰人、荷兰人、阿拉伯人、犹太人、阿富汗人、日本人、菲律宾人、泰国人、缅甸人、尼泊尔人以及欧亚混血人等东、西方各色族群,成为一个“民族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族群之间彼此友好相待、和睦共处,共同绘制出一幅多元和谐的新加坡“族群地图”。这种多元和谐的社会局面反映着新加坡族群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日益成为相关学术工作者们关注、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与地之纠葛:鄂伦春社会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人类学意义的文化而言,人与地、地域与文化、特定族群与其繁衍、生息的土地,存在着从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到精神信仰等千丝万缕的纠葛。由此形成的地域意识行为,发挥着构建和维护社会的重要功能。将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从地域意识行为作为民族物质、精神资源,民族自我认同,社会体系调整的重要作用作为路径分析,测度影响小民族生存状况的因素及社会健康水平,会带给我们一定的认识启迪。世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森林地区,以传统狩猎文化为特征的鄂伦春社会生活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具有典型意义。对此,本文提炼的探讨方向是:地域意识行为与物质、精神资源;地域意识行为与社会功能;地域意识行为与当前鄂伦春社会。并通过历史追溯与现实归纳,提出鄂伦春族地域意识行为处于转型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族群一直是国内外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热点,族群认同研究对于处理现代社会的族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族群国家,客家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族群,它分布广泛,人数众多,但族群内部凝聚力很强,直到现代都保留着非常鲜明而独特的客家文化,这与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是分不开的。本文以广西防城港市的客家人为例,旨在通过客家人自我认同的各种文化表征来体现客家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20.
从不同的宗教信仰对马华两族的融合与通婚的阻碍、自成体系的语言与媒体对彼此沟通的影响、族群政治动员在强化族群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等文化特征和族群政治的角度,探讨了影响马华两族关系的原因。结论是:马华两族宗教信仰和语言教育的区分、马来西亚特殊的族群政治态势,是影响马华两族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