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欣瑀 《上海地方志》2023,(3):47-54+95
随着贵州内地化进程深入,清代成为贵州地方志修纂的高峰期,保存流传的地方志数量多。与前代相比,清代修纂的地方志体例趋于完备、内容趋于翔实。这一时期,贵州地方志中保留大量的灾害相关记述,除了专门设置《灾祥》篇目外,在《祀祷》《艺文》《物产》等篇目中也有灾害记述。不同篇目灾害记述的来源、繁简、侧重不同,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灾害灾情、灾害理性认知、禳灾祈福、灾害文学四类。灾害记述中隐含官方对自身正面形象的塑造,蕴含对民众安分守己、积极行善的教化引导。本文对清代贵州地方志中的灾害记述进行探析,分析文本所显示的灾害文化,透过文本看到官方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看贵州     
刘齐 《贵阳文史》2007,(3):55-56
旅游如看书。书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的书,一种是借来的书。借来的书总要抓紧看。美国是我借来的书,这几年我开着车,把美国都跑遍了。而中国的河山是自己的书,反倒不着急阅读,至今仍有许多地方我还没去过。西南旅游胜地贵州,我去得就挺晚,一去,就被贵州的美丽折服了,发现自己真是孤陋寡闻。  相似文献   

3.
我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来到贵州,特别是来贵州省方志办看望大家,同大家座谈有关地方志工作的问题.首先,我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陈奎元同志,向大家表示亲切慰问! 我这次来,应该说是来还愿的.这几年每当地方志系统开会,彭主任都邀请我来贵州,我也都答应.我是很喜欢往下跑的,特别是分管地方志工作以后,下去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全国到处都有方志办,要想下去很容易.但我的主要工作不是地方志而是当代史,实在难以抽出时间到处跑.这次利用到遵义开会的机会,终于实现了来贵州的愿望.当然,我想来贵州也不仅仅是因为彭主任的邀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贵州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越是这种地区的地方志工作,越需要中指组给予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曾轰炸贵阳等地并一度攻至独山,给贵州地方造成严重的破坏;贵州人民为支援前方抗战,曾积极承担责任,出人、出物、出钱,作出了重大牺牲和不朽贡献。直至抗战爆发时,贵州地方社会经济仍处于落后、停滞状态,并不具备自身即能迅猛发展的良好环境与条件,然而,就在此国难当头的艰难时势下,贵州地方经济却出现了自辛亥革命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迅猛发展的局面。不可否认,这是贵州人民和内迁贵州工厂企业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国民政府开发、建设大西南后方基地所取得的具体成效之一。长期以来,贵州地方社会经…  相似文献   

5.
岑永枫 《贵阳文史》2010,(4):104-109
<正>在贵州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传承着多元文化、至今仍留存于各地的会馆,作为记录贵州历史与文化的经典符号,无疑是见证贵州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物,是研究贵州历史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依据。会馆真实地记录和见证了自明代贵州建省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外省移民大量进入贵州的状况,同时也记录了历史上的贵州不断广纳中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上贵州的高等教育历史上贵州教育事业不发达。明代嘉靖以前,贵州无乡试,考个举人,要远到云南去应试。嘉靖十三年(1534)贵州巡按王杏上疏皇帝,以道路艰阻,请开科于本省,乡试免附云南。嘉靖十四年(1535)明朝廷才“许贵州自乡试,免附云南,解额贵州二十五人”。即是说,要每隔三年才按定额分配,准许贵州录取举人25名。定额以外,哪怕学识再高,也不能应举。这便给贵州出人才强加了很大的限制。清袭明制,贵州乡试应举者,仍受定额所限。到了公元1926年,桐梓周西成统治贵州时,成立过贵州大学。不管他当时建大学的个人  相似文献   

7.
雍文涛同志病逝广州的消息传来,感到惊讶和悲痛。翻开1993年第6期《贵州文史丛刊》上他留下的两张照片,这是应文史馆和历史文献研究会的邀请,和夫人廖志同志来座谈,听这位文献会顾问,发表关于贵州文史、文献工作的意见,他翻阅了《贵州通志·前事志》和《文史丛刊》,赞赏贵州近十多年来在研究贵州和宣传贵州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实在的事。就便还到我家里看了自198O年贵州修志以来,上架的一百多部志书,慨叹地说,在北京不知道贵州修志已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接着又说:“我的年岁已上SO了,也许这次回家乡来,是最后的旅程吧!”真不…  相似文献   

8.
“我想过若干次要关闭微博。我想,我一个演员该不该说这么多,我是否应该拿我的作品去说话,而不是我的嘴。看微博上又出一啥事,唉呀妈呀,又受不了了,转,写……”  相似文献   

9.
夜郎湖这个旅游景区,我是在贵州电视台播送普定地区天气预报时荧屏上的画面上看到的。虽只是冰山一角,己撩起我向往之情。  相似文献   

10.
公元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大明王朝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自此,贵州成为了全国第十三个行省。这意味着贵州的国家化、内地化,与中华大地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融为一体。毋庸讳言,贵州地处西南山区,直到今天,它的经济社会发展仍位居于全国各省区后列。在过去,一则"黔驴技穷",一则"夜郎自大",两个成语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有着强烈的压迫感。难道,这片土地仅仅是个"天  相似文献   

11.
怀念故乡     
金蛇十月,我回到了魂牵梦想离别快十年的故乡。车一进贵阳,处处高楼林立,青山绿水,乡音环绕,乡清感人。我是贵州人,很关心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在昆明,我每天都要看“贵州新闻”。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全国新闻媒体对贵州的报道,无不令我振奋。但荧屏上的情景,怎比得上亲临其境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贵州通史》2 0 0 3年 1月由北京的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五册 ,精装 ,计二百七十余万字 ,篇幅远远超过清朝乾隆年间所修的《贵州通志》。因而 ,更不是我以前所见过的一些几十万字小本的关于贵州历史的书所能比的。可以说 ,此书无论在内容的丰富上 ,还是叙述的全面上 ,与我所见的各种贵州地方志相比 ,都是空前的 ,因而这是贵州历史编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该书叙事始于旧石器时代 ,止于当代的2 0 0 0年 ,凡是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都容纳于书中了。所以 ,该书的显著的特点就是“通” ,通贵州的古今之变 ,显…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2009年2月8日,《贵阳文史》杂志在南明区永乐乡举办“知我贵州爱我贵阳”知识有奖竞赛。《贵阳文史》杂志副总编辑介绍了“知我贵州爱我贵阳”知识有奖竞赛,与培育“多彩贵州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贵州在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跻身中国的前列。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沃野千里,声威震动殊俗,局促在贵州的夜郎王还不知道自己与汉朝皇帝谁大谁小;三国鼎立之际,成都平原已是天府之国,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仍称贵州为“不毛”;唐代的长安是万国宾客,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里依旧说“播州非人所居也”。直到今天,贵州还有不少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话说到这儿,总会有人理直气壮地说贵州地处偏远,向来不被中央王朝所重视,山高水深、土地贫瘠,限制了贵州的发展。如果我们从历史上考察,除了发现过去的事实未必尽然以外,还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启示。历史…  相似文献   

15.
2016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影印出版的《贵州历代方志集成》应是当前贵州历代方志收集整理中最完备、最权威的成果。与2006年巴蜀书社版《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相比,有三个特点:一是编排合理,阅读使用更方便;二是版本来源渠道多、质量高;三是收集影印的志书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张新民《贵州地方志考稿》考证的不足。不过,贵州现存历代旧志200种以上,《贵州历代方志集成》只影印收录137种,仍有至少69种旧方志没有影印收录。我们期待全面而系统影印收录贵州历代方志的大型图书的问世,从而将所有现存的、未能影印收录的方志全部影印汇集成册,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贵州历代地方志的研究与阐释。  相似文献   

16.
郑莹 《文史天地》2024,(1):83-87
<正>提起水城黄土坡这个地名,老一辈的贵州人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在1971年便成了水城县机关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20世纪60年代起,黄土坡几乎就是贵州水城、贵州六盘水的代名词,在贵昆铁路上熙熙攘攘的乘客中,总能经常听见“我从黄土坡来”“我到黄土坡去”“我在黄土坡下”的交谈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对贵州的历史文化研究产生了兴趣,作画之余,喜欢翻翻地方志和其他文史资料。我看过贵州几部方志,读过周春元、王燕王教授的《贵州古代史吸黔南、黔东南的有关资料,也研读过陈训明先生的《贵州书画家简论》和相关文章。很想知道《明妃出塞图》这幅宋代名画作者宫素然的一些情况。然而遗憾得很,我什么也没有查到,她似乎已被故乡遗忘。明代以前的贵州,向称蛮荒,偏僻落后,但也出现过像尹道真这样著名的人物,当然也曾出过不少的画家。因种种原因,他们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却没有给后人留下片言只字,即使是留下一些精湛的…  相似文献   

18.
流浪的假期     
牧羊女 《旅游》2002,(1):10-11
我同一堆当地人挤在一辆在贵州山区颠簸着的中巴上.同车的还有一头猪和两笼鸭子。我旁边的侗族少女已经快把苦胆吐出来了,她长长的乌黑的头发粘腻腻的挂在额头上。  相似文献   

19.
周林 《贵阳文史》2005,(1):21-24
1964年下半年,在贵州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运动,这就是贵州家喻户晓的“四清运动”。这场运动迄今已30年的时间过去了,但那段往事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作为一个当事人,就自己的经历,谈谈在那段历史中,一些至今仍鲜为人知的经过。  相似文献   

20.
1937年,我曾亲身经历了南京守卫战后,在九死一生中历尽艰险,横渡长江,冲出了重围。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经历仍历历在目,永远不能拂去。 1937年11月份贵州部队103师与东北军112师协同防守江阴要塞。江阴失陷后,全师奉命退守南京,我所在的103师618团于12月5日退入城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