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三军 《收藏家》2005,(4):65-66
为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10周年,2005年1月20日徐悲鸿艺术精品展在浙江台州书画院如期举行。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和他们的儿子徐庆平一同前来参展。当夜幕伴着蒙蒙细雨悄然降临的时候,廖老下榻的凤凰山庄的寝室门铃按响了。原来是临海的收藏家扬平希怀着敬仰的心情把自己收藏的一幅徐悲鸿的《墨竹图》请廖老鉴赏,廖老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把审视的目光投在这幅逐渐展开的墨宝上……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画家徐悲鸿曾几次客居贵阳,他风尘扑扑往来于川黔道上,在贵阳举行画展,办过婚事。已故陈恒安先生当时任贵州省艺术馆馆长,与徐先生交往密切,他生前每当谈起这段往事,便充满怀旧之情。在各种回忆和纪念徐先生的文章中,对此或未提及,或多漏略,现待笔之于后,以供参考。徐悲鸿先生第一次来贵阳时,徐在许耀卿家下榻,许君是江苏宜兴人,与徐先生有同乡之谊。为筹备展览和应酬朋友,徐先生这次在贵阳作画很多,许耀卿也得到不少。徐先生后来是住在他的另一朋友杨德纯家中,杨先生战前曾在黔军袁祖铭军需部门任职,他在江西庐…  相似文献   

3.
正在徐悲鸿纪念馆一间复原的徐悲鸿故居画室里,有一张徐悲鸿生前没有画完的油画,画中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两位巨人—鲁迅与瞿秋白(图1)。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生前不止一次地讲述过:"《鲁迅与瞿秋白》是悲鸿1950年就开始着手创作的一幅油画,因为十分敬重鲁迅与瞿秋白,所以徐悲鸿非常想画。可是他当时身体一直非常不好,高血压很厉害,让他无法安心作画。他还担任着新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职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我与宜兴市徐悲鸿纪念馆前馆长蒋纪伯先生前往坐落于北京新街口北大街的徐悲鸿纪念馆访问了徐悲鸿夫人、徐悲鸿纪念馆长廖静文女士。  相似文献   

5.
爱国民主人工杨德淳先生是徐悲鸿的至交,海内外曾有报载文提及,在廖静文所著《悲鸿一生》亦有记述。杨德淳先生曾在黔军刘湘、王天培部任军需处处长,四川铜元局局长等职。杨德淳先生虽系军人出身,却爱结交文化界人士,素有“小孟尝”之称。1942年间徐悲鸿于重庆磐溪中大艺术系任教,每逢假期常住郊外谅风桠295号杨德淳家中避暑、作画、疗养,当时徐悲鸿积劳成疾并染铅中毒,体肤浮肿,是廖静文伴随照料。由于常在杨家作画,徐先生便携带一大木箱置杨家以存放画稿等物,此箱长86公分宽57公分,乃上好木材斗榫而成,做工讲究,垫在箱底隔…  相似文献   

6.
董三军 《收藏家》2010,(4):59-64
推荐词:作为著名美术教育家和融汇中西的画家徐悲鸿的夫人,廖女士保全并捐献了徐悲鸿先生大量巨作,创办了徐悲鸿纪念馆,并将徐氏收藏的大量珍贵古代与近现代名家书画一并捐赠国家,声誉极高。1953年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过世之后,夫人廖静文将徐悲鸿生前留下的全部艺术作品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徐悲鸿绘画作品1250余件以及他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名家绘画精品1200  相似文献   

7.
廖静文女士因为是徐悲鸿先生的 遗孀,自她与徐悲鸿先生结婚起就一直 为世人所瞩目。围绕着她与悲鸿先生的 婚姻、与悲鸿先生的前妻之间的恩怨, 多少年来众说纷纭。她与悲鸿先生短短 10年的婚姻生活,给她留下了许多说 不清道不明的是是非非。为了爱情,她 到底付出了多少?一个女人,为了爱 情,到底可以承受多少心灵的重负?  相似文献   

8.
1941年,徐悲鸿大师留筑期间,曾举办画展,并为力行中学募集基金,举行义卖。当时,我被安排为接待人员之一,同大师相处数月。现就记忆所及,叙述于后。教育家黄宇人先生当时在贵阳办有力行中学一所,地点在窄口滩,即今工人医院,经济来源均由各方募捐而来。黄宇人之爱人彭华琚,系旧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亦系徐悲鸿大师之得意门生。后曾赴英留学,回国后,随黄居住贵阳。是年,徐悲鸿大师来筑,彭前往迎接,设住所于贵阳社会服务处招待所一普通房间内。大师虽为当代名画家,生活极其简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经常穿着灰色或蓝色布料长袍…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我是贵阳百货业工会委员,在贵阳经营百货商店。由于喜欢书画,店里经营有宣纸、笔墨、古玩、字画。亦给人代销字画。我原知道徐悲鸿,收集有他书画印刷品。听说徐悲鸿从桂林来贵阳,我就到中国旅行社贵阳招待所去会见他。我们见面后,徐先生谈起要在贵阳搞画展,我立刻对他说我能帮助联系展厅等事情,徐先生很高兴,我们就这样认识了。画展在中华南路师范小学礼堂举行,徐先生展出了《八百壮士》、《川人汲水》(表现重庆人挑水辛苦状)、马、喜鹊、鸡、人象等画。我很喜欢徐先生的画,亦佩服他的为人,就捧场定了他的“狮子”、…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今逢瞿秋白诞辰百年,本刊特选登江西省文化厅的同志撰来此文,记述秋白同志当年在江西中央苏区领导文化工作的史绩,又在封四上选登由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女士提供的徐悲鸿先生当年所绘的“素描稿”之二———《秋白与鲁迅》,聊表我们对秋白同志的追思与怀...  相似文献   

11.
艺术大师徐悲鸿在一生中曾和三位女性产生浪漫又苦涩的爱情,前乃蒋碧微,后为廖静文,其间还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学生,画家孙多慈。孙多慈又名韵君,安徽寿县人,1912年出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熏陶,具有很高的艺术天分。1930年,孙多慈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翌年以满分成绩考入艺术系,其出众的才华和不凡的气质得到一贯爱护人才、奖掖后进的徐悲鸿教授激赏,并由激赏转为爱恋,徐悲鸿很快地爱上缄默矜待、聪慧多感的孙多慈。1930年冬,徐本有些不和谐的家庭出现裂隙,内政部次长张道藩的存在,又使感情的纠葛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2.
那片天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小时,总向往着这段美丽的文字。当然,也只有向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耻笑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禁锢在"水泥牢房"里?难道就是为了所谓的安全吗?于是,有一天,终于忍不住的我,悄悄走出安全所,去寻觅久久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晓宁 《贵阳文史》2007,(6):F0002-F0002
抗战期间,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先后五次来到贵阳,并举办了两次画展,同时绘制了多幅作品,此幅《回头马》是徐悲鸿先生1942年冬在贵阳所绘。图中马背面回头,产生大透视,不是很容易表现的,但是悲鸿先生用笔准确生动,马的动态结构无可挑剔,画幅上部的秋叶和马腿下的草地交相辉映,让人已觉寒风瑟瑟,秋高之气漫溢在画幅之中,该画意境深远,乃是悲鸿先生又一佳作精品。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编者按:本刊美术编辑杜宁同志是著名油画家冯法把先生的学生,而冯法把先生又是徐悲鸿大师的学生,故而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在给“杜宁画展”的题词中有“悲鸿再传弟子杜宁”之称。冯法把先生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油画系主任。以下是冯法祖先生夫妇最近从北京给社宁的来信:杜宁同志:你每期寄来的《文史天地》都收到了。我们每次收到刊物,都立即折开阅读,还没有告诉过你,我们每次都被文章中极少见到的、新鲜的、极想知道而暂时无法知道的史实所吸引,所感动,使我们受了不少教育。一本杂志很快就看完了。由此可看出你们编辑们的责任和…  相似文献   

15.
解放初期,我在五兵团《连队生活报》担任美编,因此结交了不少团队的作者,陶金和同志便是其中之一。陶金和同志曾几次对我讲:“我写写杨德淳是徐悲鸿的好朋友,他家有很多徐悲鸿的画,解放后我舅妈才从重庆运回贵阳。”金和同志说:“全是徐悲鸿亲手画的。”我说:“好吧!哪天咱俩去看看,如有,我请客,如没有,你请客。”就此约定。杨德淳先生是贵州天柱县人,早年因不满蒋介石而退出国民党军政界,抗日时期在重庆开了个火药工厂,徐悲鸿先生常借住他家作画。一个星期天,我和陶金和同志回到贵阳市余家巷四号拜望他舅舅杨德淳先生。杨…  相似文献   

16.
徐州云龙湖畔、铜山无名山下,有一座松柏拥翠、幽兰芬芳的玲珑庭院,黛瓦粉墙,大门悬一红底金匾“王学仲艺术展览馆”,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手书;门左巨石上,有国学大师文怀沙题写的馆名,显示着此馆极高的艺术品位。大门右侧墙壁,挂有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明其时代价值。步入大门,是一四合小院,迎面映入眼帘的,是我国当代艺术大师王学仲先生手书“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的题刻,笔力千钧,庄严雄浑,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北侧二门,上悬一黑地绿字篆书“黾学书院”,为日本友人梅舒适所书。其侧有徐悲鸿先生…  相似文献   

17.
抗战期间,我兄弟四人在贵阳经营阿嘛照像馆。因为抗战,当时在贵阳滞留的各界人士很多,照像馆的生意很兴隆。有一天,我与弟弟彭千里当班,照像馆来了一位穿灰色长衫的男子,很是面熟,却一下想不起是谁。与他同来的女子穿着阴丹士林布旗袍,文质彬彬,象一个女学生,年纪在20岁左右。男子说话很客气,带江南口音的普通话。他们照了一张四寸半身照。在给他们照像时,那男子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双聪颖、明亮、炯炯有神的眼睛。我才想起他就是报上介绍过的画家徐悲鸿。徐悲鸿与夫人的照片照得很好,徐取照时很满意,又放大一…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先生来贵阳先后凡三次:首次是在香港举办赈济战区难民的画展之后,取道长沙、桂林将返重庆中央大学任教,中途经过贵阳,时间在1937年冬天;其次是由昆明、保山举办捐赈画展,攀登鸡足山写景归来,于1942年秋冬到贵阳小住;后一次是1943—44的的冬春之交,由桂林而贵阳,转徙西南,仍回重庆。记得先生第一次来到贵阳,留住时间颇为短暂。我恰在病中,不能与先生见面,仅闻在原中山公园门前的省民众教育馆(含中山西路市委大楼附近),举行过较小型的个展。当时与本地人士往还甚少,据知,只有张鹤龄笔店曾以贵州特产的…  相似文献   

19.
爱在四乡     
正贵阳虽是移民城市——这在抗战中尤其表现明显,但贵阳的风月却不仅只城里的流行与现代,也有四乡的绚丽和奔放。尤其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长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贵阳少数民族,为贵阳的爱情增添了别样的韵律与调性。民国时一篇关于贵阳苗族同胞跳厂的报道开头是这样的:"他们以原始形式的歌舞来娱乐自己,并揭开彼此间爱情追逐的序幕……"可以说,这句话是对贵阳少数民族同胞爱情的准确概括,并不仅限于苗族。  相似文献   

20.
1984年11月15日,是贵阳解放35周年纪念日。为再现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和贵阳各族各界人民欢庆贵阳解放、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发展生产这段光辉的历史,中共贵阳市委邀请了解放初期在贵阳工作和战斗过的一些老同志回到贵阳,撰写回忆文章,以教育后人。解放初期首任贵阳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的老红军、老将军汪乃贵同志,应邀于10月初从武汉回到贵阳。当时他已是81岁高龄的老人,市委特意安排他和夫人张鸿志一行住在花溪奶牛场一幢小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