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著名人物,今人对其形象的了解和认识,多集中在他的愤怒、勇猛、任性、荣誉、友谊、刀枪不入、"阿喀琉斯之踵"和"早死的"上,把他看成是一位英年早逝的英雄,总体上持肯定态度。然而,这些看法并非无懈可击。多数人认识的是被层层包装后的、而非荷马史诗中那个原始的阿喀琉斯。本文对阿喀琉斯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进行研究分析,还原"荷马史诗的阿喀琉斯"。  相似文献   

2.
迈锡尼文明、“黑暗时代”与希腊城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早期希腊国家的兴起,主流观点认为,迈锡尼文明衰亡后经历了一个黑暗时期,之后城邦于公元前8世纪中期遽然兴起,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中断。这一观点为古典学界普遍接受,成为诸多研究的出发点。本文意在重新审视这一说法,提出西方学者之所以强调两者之间的中断,是因为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起了作用。城邦文明历来被看成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因此它必须同被认为带有专制王权色彩的迈锡尼文明区分开来。然而这样的解释忽略了迈锡尼文明和希腊城邦文明之间的诸多联系,而且考古学证据表明所谓"黑暗时代"亦非通常认为的那般黑暗,希腊人群体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还有,荷马史诗所反映的历史面貌更可能是公元前8世纪以前而非此后的情形。由此本文认为,更为合理的解释是把城邦兴起看成是迈锡尼王国解体之后希腊社会渐次演化的结果,而非所谓革命性变革的结果。荷马史诗所描绘的情形很可能是迈锡尼文明和城邦文明之间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3.
希罗多德著《历史》卷首冠有一段开宗明义的序言,其核心概念“探究”(historia)与其他几个相关联的概念构成一个特殊的、意蕴深厚的语义场,对于读者领会整部《历史》的旨趣至为关键。本文将该序言置于早期希腊思想史的语境(主要是荷马史诗传统与新兴的伊奥尼亚思想)之中加以考察,旨在提出《历史》序言的结构、内容和功能与荷马史诗的序诗,尤其是与《伊利亚特》的序诗存在着多重的互应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希罗多德的“探究”虽然是一种新的认知方式,但更多地沿袭着荷马史诗的传统。通过“叙事”(logos)来展示自己的“探究”的希罗多德,就实现保存荣耀的目的而言,既是史诗诗人的竞争者,亦是他的追随者。  相似文献   

4.
不管是在古希腊的宗教、神话还是文献中,波塞冬都是一位重要的角色.他的宗教职能、神话地位和文学形象,很大程度是由荷马史诗所奠定.波塞冬在荷马史诗中频繁出现,是其中重要角色之一.然而荷马史诗并未清晰介绍和归纳波塞冬的基本形象.本文指出,荷马史诗中的波塞冬既表现出神性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人性的一面,这暗示波塞冬的原型是一位世俗君主.  相似文献   

5.
古代城邦问题的讨论在我国学术界已引起广泛的兴趣。本文作者以非洲东部古代城市为例,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他对城邦问题的见解。作者认为古代城邦不是古希腊所独有,古代东非也有城邦。东非的城邦是有统一经济的奴隶制城市国家。 东非城邦不能发展成大国的原因是政治制度沿袭阿拉伯的素丹制、不与当地土著融合、文化落后,但主要的还是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打断了城邦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6.
希腊古典时期著名的教育者伊索克拉底在演说辞《海伦》序言中对公元前5世纪的智术师高尔吉亚斯展现出了前后态度不同的评价。一方面,伊索克拉底批评后者围绕某些哲学观念进行空谈,主张修辞学教育必须为城邦利益服务,认为演说辞的创作必须关注相关的重大主题,竭力将自身与智术师群体相区分;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高尔吉亚斯探讨荷马史诗中神话的传统,赞扬后者将古希腊文学传统中的著名人物海伦作为演说的关注对象。在伊索克拉底看来,采用何种形式探讨神话与关注神话的内容本身同等重要。这位教育者试图以赞扬海伦美德的方式重述神话,从而服务于他演说辞创作应重视道德教育的主张,这便是伊索克拉底质疑高尔吉亚斯以颂辞为表象、实际创作辩辞做法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何晓霞 《丝绸之路》2013,(16):71-73
柏拉图是雅典乃至整个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坎坷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对"理想城邦"的向往。他尝试从哲学、美学、政治、伦理、教育、经济直至婚姻、妇女、优育、养生等诸多方面,来塑造他的"理想城邦"。在谈到对"理想城邦"的运转问题时,他开始将视野转向统治者、护卫者的教育问题。他认为护卫者之上没有任何护卫者,护卫者的唯一护卫者是一种适当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与诗     
正周恩来爱诗、爱写诗,留下近20首脍炙人口的诗。周恩来的一生与伟大光辉相连,本身就是诗——名诗、瑰丽之诗,曾引发数以万计诗歌为他吟咏,此情绵绵,直至现今,叹为观止。一诗,是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说到周恩来的诗,我记  相似文献   

9.
舒秋玲 《旅游》2007,(9):70-77
《格萨尔》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它通过口耳相传,已经神奇地流传了近千年。近十年,我一直在青藏高原四处游走,听的最多的就是格萨尔的传说;见的最多的就是格萨尔的遗迹。对于藏族这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来说,格萨尔不仅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英雄化身,而更像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家喻户晓的故事和星罗棋布的遗迹使我逐渐地对格萨尔从陌生到熟悉,以至于这几年的旅行一直都围绕着康巴藏区和安多藏区,似乎一直是在追寻着格萨尔的足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荷马时代的“pol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马社会并非传统所说的血缘氏族部落 ,而是 polis。作为一种政治组织 ,它是以某一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乡村形成的共同体。对于共同体 ,荷马英雄们大体认同 ;在其内部 ,公、私领域分明 ;集体行使权力的机构已经产生 ,军事制度已经发生变化 ,宗教权力已经世俗化 ,因此具备了古典城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第90届古希腊奥林匹克赛会举办于公元前420年。其间发生了两件不同寻常的事件,一是斯巴达城邦被禁止参赛,二是雅典贵族阿尔基比阿德斯在赛场上大肆炫耀他个人的财富。本文通过对这两个事件及其背景的解读分析,将古代奥林匹克赛会与当时希腊的城邦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分别论述了赛会中的希腊城邦关系以及城邦贵族这两个层面的内容,证明古代奥林匹克赛会不仅在宗教和体育史范畴内具有意义,其中更蕴含着多方面的城邦社会因素,与古代希腊城邦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审判被认为是雅典哲学家与民主政治冲突的典型案例,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苏格拉底与雅典民主的一致之处。苏格拉底将父子关系从私人领域转移到公共领域,认为公民是法律的产物,公民的出生、成长、教育都仰仗于雅典法律的规定。他之所以能自由地从事哲学事业,也是拜法律所赐。为了报答城邦,公民就应该遵守城邦法律、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并使用自己的"特殊禀赋"为城邦服务。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特殊禀赋"就是做一只教育公众的牛虻,叮咬雅典这匹懒惰懈怠的马,这也是履行公民职责、报答城邦的一种方式,符合雅典人共同的政治理念。因此,苏格拉底的哲学与雅典民主是兼容的,而审判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后特殊的历史社会条件下的偶然事件。  相似文献   

13.
西方以荷马史诗为范例建构起来的"英雄史诗"观念有两个要素,一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战争,一是凭勇敢获得财富和荣誉。"英雄史诗"只是解读《亚鲁王》的一个维度,而不能囊括其作为口头史诗的本质特征。在苗族丧葬仪式上面对亡灵展演的史诗《亚鲁王》是一种活在民间仪式中的文学,它以仪式展演为主要生存形态,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具有鲜明的活态性。  相似文献   

14.
周永章 《铁军》2024,(2):23-24
<正>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全国妇孺皆知。有一位英雄,同样也是在战争年代舍身炸碉堡,时间比董存瑞早两年多,都鲜为人知。他就是被陈毅元帅称为“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英雄”陈金合。陈金合,1921年出生在山东滕县善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父亲早逝。为了生计,他打过短工,当过和尚,学过打铁。  相似文献   

15.
张自忠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上将,他亲临前线,身先士卒,屡建赫赫战功,是第…位战死沙场的上将。解放后,国家追认他为烈士。为了纪念抗日英雄,北京有三条马路以抗日英雄的名字命名:张自忠路、赵登禹路、佟麟阁路。  相似文献   

16.
自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提出史诗概念以来,历代学者所言“史诗”一词,专指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通过英雄的业迹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远古史诗,及至近年,随着各国创世史诗的大批发掘问世,史诗学界的看法有了新的变化,史诗被分为创世、英雄两类,这无疑是一项新的开拓。然而作者犹嫌不足的是,许多论者将迁徙史诗归为英雄史诗一类,故依据自己对哈尼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下简称《聪坡坡》)的调查,撰文提出以迁徙史诗为代表的叙诗性史诗与英雄史诗、创世史诗三体分列的看法,但因篇幅所限,论述甚简。  相似文献   

17.
鄢然 《巴蜀史志》2007,(4):60-60
史诗是人类“童年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和对英雄的“绝唱”。其EPJC一词,由希腊文“叙事”(EPOS)演变而来,意为“神托”,是古代人在祭祀的时候代表神念出来的祭诗。这种“神托”的祭诗后经民间说唱艺人的口传,文人的加工润色,形成一种规模宏大的古代民间故事诗,成为了一种“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英雄史诗。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英雄”的忏悔 1956年夏季的一天,在日本的一个农村小站的站台上;站满了附近的乡亲们,手举着太阳旗和“武运长久”旗,在等待从中国归还的一名亲人。他们要以欢迎英雄的仪式来接待他。不料这位“英雄”一下火车,就向欢迎者发表了一篇沉痛的演说。他说自己不是什么英雄而是一名罪人。他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烧杀奸掠,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真相.又讲了中国人民给他的人道待遇和宽大处理。最后他说;没有什么圣战。那都是肮脏的侵略战争;没有什么男子汉英雄,那都是屠杀像你们一样的善良劳动者的刽子手;这场以天皇为最高统帅的战争、给世界人民造成…  相似文献   

19.
本期寄语     
本期"古代地中海文明"栏刊登了朱毅璋所作的《论荷马史诗中的波塞冬形象》一文。该文认为,古希腊宗教、神话和历史文献中的波塞冬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由荷马史诗所奠定的;荷马史诗中的波塞冬在神性之外还有人性一面,其原型可能是一位世俗君主。"拜占庭与欧洲中世纪"栏刊登两篇文章。马锋的《从戴克里先到查士丁尼时代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乌托邦思想的起源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巨平 《世界历史》2003,(6):94-102
乌托邦思想是古希腊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它源于荷马史诗,发展并成熟于古典时代后期与希腊化时代之初,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的类型。其一是神话乌托邦,即诗人笔下所反映的人类对美好生活及境界的向往,具有神话传说的性质。其二是政治乌托邦,即立足于对现实城邦的改造和重建,但其理想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其三是自然乌托邦或远地乌托邦,即将人类生活的美景嵌置于遥远的海外孤岛之上。正是这类乌托邦故事与柏拉图式的乌托邦理想对后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社会空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