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博览》2010,(6):32-33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说:季文子每事必三思才去做,孔子听到后说:经反复考虑就可以了。在这里,孔予批评季文子做事谨小慎微、犹疑不决、优柔寡断。  相似文献   

2.
《湖南文史》2010,(6):32-33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说:季文子每事必三思才去做,孔子听到后说:经反复考虑就可以了。在这里,孔予批评季文子做事谨小慎微、犹疑不决、优柔寡断。  相似文献   

3.
王靖 《丝绸之路》2014,(10):48-49
目前,有关《论语》的注本里,对于“六十而耳顺”的理解,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尤其是对于句中“耳顺”的解释,都比较模糊。然而,同样记载孔子言行的《孔子家语》一书中,那句人人所熟知的“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句意却是毫无争议的,“逆耳”的意思更是清楚明了。《孔子家语》的成书年代与《论语》几乎为同一时期,“逆”与“顺”也早在春秋时期就是一对反义词,所以,根据“逆耳”之意来推论“耳顺”的准确意思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篇.正确理解这句话,须从孔子的“天命观”入手进行研究.根据《论语》提供的资料,结合《礼记》等《论语》以外的传世文献和《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加以分析,“子罕”句应理解为孔子很少谈论利,但他敬畏天命,称举仁德.  相似文献   

5.
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可补充后代学从残存的郑玄《论语注》等材料中辨别《古论》、《鲁论》、《齐论》异同的不足。今本《论语》中属于《鲁论》的部分,或《鲁论》对古《论语》解读的一些内容,是从今本《论语》中难以辨别和看到的,但幸运的是竹简本《论语》的出土提供了一些线索,从中可看出一些端倪。竹简本《论语》“君子于义,小人踰于利。”一句与今本《论语》在字上就有差异,笔认为竹简本中此句当属《鲁论》,“踰”应理解成“超过”、“超出”的意思,这种理解是与孔子思想相符的。  相似文献   

6.
"事君数,斯辱矣",孔子的这句名言,其实是对"人治"的总结和体会。孔子毕竟是"圣之时也",对人情世故有着最透彻的观察,对荣辱贵贱有着最深刻的感悟。一部《论语》,有不少的篇章可以用来给孔子"圣之时也"的评价作注脚。譬如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即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原则,反对跟别人走得太近,过于密切。  相似文献   

7.
<正>《论语》自东汉起跻身儒家经典之列,至南宋时,经理学大师朱熹之手位列"四书",是儒家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同时也被公认为认识孔子和了解孔子思想最可信、最直接的原始资料。《论语》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海外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是最早进入欧洲视野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早在16世纪末,传教士利玛窦已将《论语》翻译为拉丁文。1687年,由耶稣会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在巴黎出版,其中包含《论语》的部分章节。《论语》的欧文译本众多,以英译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不过,在主要欧洲语言译本中,《论语》德语译本影响力不容小觑。如果要推举一部最负盛名的德语译  相似文献   

8.
刘泽华 《炎黄春秋》2012,(10):71-76
一、"天王圣明"的思想意义在中国学界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认为"道"与"王"是二分的,在儒家看来"道"掌握在孔子手里,因此孔子是最高的思想权威。这种看法从孔子在世时就逐渐兴起。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后来孟子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更明确提出"道高于君",孔子则是道的化身,自然也高  相似文献   

9.
对《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现行一切《论语》版本,都一无例外地断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许多批孔者便以此为孔子视“民”为群氓之依据,对孔子作无数“严肃”、“认真”的批判。且不言以一语概一人之为是否有妥,但论是种断读是否唯一正确。对是种断读,前人曾有疑之者。清代刘宝楠疑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中国类型文化源头的代表作.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而其注解、讲解、研究之作简直多得惊人,竟有三千种以上.其中自然有研精殚思的,也免不了有俄而测度的,结果造成词句讲解众说纷纭,句读亦不乏历史悬案,今举一例.《论语·公冶长》第二十八章“颜渊季路侍”.孔子首先发问:“盍不各言尔志?”紧接着是子路的对答.子路的那句答话,常见的句读为:  相似文献   

11.
刘文一 《神州》2013,(14):35-36
在《论语》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孔子对内心塑造的要求内涵,归结起来就是"诚"心,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现今社会,无论是执政者还是经商者,"诚"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品德。《论语》中有多处提到"诚",且大多强调内心的"真诚"。本文通过总结《论语》思想,从"孝悌"、"君—臣"、"师生"之"诚"三个方面阐述孔子关于"诚"的思想,以及"诚"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上博楚竹书《仲弓》篇记载有与孔子历史观、入仕观相联系的内容,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另外,对比《仲弓》与《论语》的有关记载,可知《论语》在编定过程中,孔门弟子曾对孔子言论予以选裁,《论语》编纂有其内在取舍标准。这一标准即在于巩固孔学的根本与核心。《仲弓》篇为我们认识这些问题,了解《论语》一书的编纂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正"梦周公"这个典故出自于《论语·述而》。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被称为周公。周武王死后,成王姬育继位。当  相似文献   

14.
《文史博览》2010,(1):36-36
<正>"血气方刚"是个常用成语,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其实,对于"方"的解释,是一个沿用了多年的错误。"血气方刚"出自《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  相似文献   

15.
楔子:从《论语》说起在《论语》中,孔子的一位名叫陈亢的弟子和孔子的儿子孔鲤有过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大意是陈亢想从孔鲤的口中知道老师是否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结果“问一得三”;不仅明白了“诗”和“礼”,还明白了“君子不偏私”的道理。据说后世文人家中厅堂里挂的“诗礼传家”的匾额即源于此。  相似文献   

16.
《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儿时读之如此,本自明澈。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引武亿说,谓当以“闻韶三月”为句,与《史记·孔子世家》:“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相合。按:《世家》有“学之”二字,故可如此断,若云“闻韶三月”,则韶岂能如今日之录音机日日得而闻之耶?且“三月”云者,亦当以汪中《释三九》之文为解,不必果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文献,其中关于孔子对历史认识的丰富内容,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总结。一、“告诸往而知来”在《论语·学而》篇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谈话,其中提出了“告诸往而知来者”的重要思想:“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可以看出,“告诸往而知来者”是孔子称赞子贡时提出的观点。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是强调孔子表扬子贡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8.
蒯乐昊  曾年 《华夏地理》2007,(7):76-101
往年要到9月孔子诞辰日前后才热闹异常的曲阜,今年4月下旬就先热闹了一把。“今天站在杏坛,我心里很忐忑,但又很坦然,因为天在我的头顶,地在我的脚下,圣人在我身后。”4月20日晚,容纳三千人的曲阜杏坛剧场座无虚席,在这里举行的“于丹教授孔子故里再谈《论语》暨《杏坛圣梦》2007首演式”上,于丹的开场白一半是自谦,一半似乎是在回应网络上说她“圣人故里班门弄斧”的批评。而在一个小时的演讲期问,一尊巨大的孔子雕像,就笑眯眯地立在她的身后。 孔子以及他的学说从汉代开始就为政府所用了,不过那时是用他“教化”百姓,维护王朝的统治,现在则是用他来促动旅游帮助赚钱。作为曲阜市“于丹教授孔子故里再谈《论语》心得暨2007曲阜春季旅游推介会”的主宾,于丹头天晚上在杏坛剧场谈论《论语》,第二天在阙里宾舍为曲阜市如何利用孔子带动旅游业赚钱出谋划策。靠解读儒家宗师孔子而名利双收的这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借箸代筹的姿态似乎更接近先秦的纵横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隐逸观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孔子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却被忽视。本文试作探讨。一孔子隐逸观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关于隐士的衡量标准孔子关于隐士的衡量标准是双重的,即政治标准和伦理道德标准,两者之间互为表里,并非相互分离。政治标准即为士而不仕。在儒家看来,读书是为了做官。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曾说:“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则说:“三年学,不至谷,不易得也”。(《泰伯》)因此,“学而优则仕”(《子张》),“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便是儒家指点给文人的一条虽非唯一但极重要的出  相似文献   

20.
李聪颖 《神州》2014,(18):25-25
孔子在《论语》中充分得论述了"孝"的思想,对如何行孝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并认为"孝"是实现人道之仁德心理情感基础,百行孝为先。研究《论语》中"孝"思想,对加强个人修养,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