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金陵大学设立了最大的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最多时达3万余人,因此对金大难民收容所的研究是南京大屠杀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多年来,由于资料的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依据新近发现的相关史料,对金大难民收容所作个案研究,以期加深对其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暴行.  相似文献   

2.
金陵大学附属中学难民收容所是南京大屠杀期间规模较大的收容所,其存在时间也较长。由于位于安全区边缘且缺乏西方人士驻守保护,这个收容所频繁遭受日军侵扰。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帮助下,收容所所长姜正云带领管理人员与义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难民争取生存空间。他们为难民安排住宿、施放米粥、实施医疗救助,积极开展难民救...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日军当局与南京安全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20余位西万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区,对南京难民进行了人道主义的保护与救济。日军当局在攻占南京之前拒绝承认南京安全区,在攻占南京初期,又默认了安全区的存在,但其后不久日军便认为南京安全区的存在妨碍了他们对南京“新秩序”的建立。因此,日军当局对南京安全区便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压迫,直到扶植“自治政权”以取代之。可以说。由于西方人士倡议成立和管理的安全区违背了日军当局的战略意图。南京安全区被迫解散的结局实际上早已注定。  相似文献   

4.
南京沦陷初期,由于恶劣艰苦的生存条件,难民收容所内陆续出现了传染病病例,传染病防控面临对传染病危害认识不够,卫生防疫资源短缺,以及应对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留在南京的欧美人士,特别是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在收容所管理人员的配合下,多方筹措卫生防疫物资,加强对收容所卫生检查与管理,给难民注射疫苗,收容所内终未形成“大疫”。这主要得益于欧美在宁人士对传染病的危害与应对有清醒的认知,难民收容所的有序组织与管理,以及其他慈善团体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南京沦陷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南京的医疗救助任务空前繁重。虽然绝大多数医生在沦陷前离开了南京,但是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慈善机构、隐匿身份生活在难民收容所内的军医以及参差不齐的民间医生出于人道主义立场,以各自的方式投入南京的医疗救助。南京内外信息交流初步恢复后,西方在宁人士又积极申请外援,经历一波三折,方才成行。上述努力为南京难民挺过难关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湖南文史》2013,(7):42-42
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当法官要求金陵大学美籍历史学教授贝德士估计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时,贝德士教授回答说:“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相似文献   

7.
关于南京军民对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反抗,社会上和学术界在认识上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看不到这种反抗行动的存在;二是,人为地扩展南京大屠杀的时空范畴。事实证明,南京军民在南京大屠杀中有着惊心动魄的反抗,主要表现在:有的中国军人用手中武器拯救被难平民,部分被俘军人赤手空拳冲向行刑日军,部分市民面对日军暴行勇敢反抗,许多...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南京广州路小粉桥1号是让人敬仰不已的拉贝故居所在地,当时主人拉贝就是在这个院子里撑起了一块长6米、宽3米的帆布,在帆布上画了圻字标记的德国国社党党旗,也就是在这么一点大的院子里,1937年南京沦陷后,拉贝曾收留近600人在此避难。  相似文献   

9.
同为女性战难日记的《程瑞芳日记》与《安妮日记》,都是见证战争与灾难的历史档案,两者固不乏共性,却各有千秋。两位女性作者在许多方面迥异,一个是饱经风霜、见惯生死的六旬老妇,一个则是天真活泼、敏感多思的妙龄少女。两人均兼具女性柔弱、坚韧的品性,悲悯、良善的人文关怀,拥有直面苦难迸发出惊人勇气与超凡毅力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基金评审委员会正式启动第5批(2008年度)南京大屠杀基金项目申报工作.  相似文献   

11.
经盛鸿 《百年潮》2009,(5):62-67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立即对手无寸铁的民众与放下武器的战俘进行疯狂的血腥屠杀,伴之以抢劫、强奸、焚烧.日军的恐怖暴行持续了6周,南京城成了一座人间的"活地狱".日军为了掩盖其惨无人道的屠戮,避免引起国际国内民众的抗议,用大量的图片精心"制造"南京"祥和"景象.  相似文献   

12.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破坏。本文从南京市民呈文的角度作些分析,由于市民呈文所涉多为私营工商业,因而本文不包含国营工商业在内。文章主要从日军破坏范围、破坏方式以及对市民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深刻揭露侵华日军对南京私营工商业造成的巨大破坏、对南京市民...  相似文献   

13.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前后,由西方基督教会创办与主持的金陵大学(鼓楼)医院的中、美医护人员,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领导下,抱着人道主义精神,不顾危险,奋勇抢救中国伤病员,与日军的暴行进行坚决的斗争,还克服重重困难,向国际新闻界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他们在日伪的政治高压与经济封锁下所进行的重要而崇高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是我们研究南京大屠杀史与抗日战争史中不应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威尔逊(Robert O.Wilson,中文名韦如柏)是金陵大学附属医院(即南京鼓楼医院)美籍外科医生。南京大屠杀期间,他留在医院,救治了许多遭受日军暴行的难民。在此期间,他以日记的形式致信家人,记述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及金陵大学附属医院对难民的救治情形。威尔逊1938年3月6日的日记(节录)曾发表于美国《读者文摘》1938年10月号上,《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收录了该日记的部分内容,而未全文收录。海伦·丹尼尔斯(Helen·Daniels)是金陵大学附属医院美籍院长霍顿·丹尼尔斯(J·Horton·Daniels,中文名谈和敦)的夫人。她于1938年11月回到南京后,经常以日记的形式致信家人,其中1938年11月4日、11月9日和11月15日三天的日记,记述了她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及亲身感受。信中还揭露了南京大屠杀后日军仍对平民施暴,以及南京城内鸦片毒品泛滥、市民生活困苦等社会现状,同时对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籍教师魏特琳在南京开办实验学校救助难民表示高度赞赏。上述信件收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伯克(Burke)图书馆特藏室霍顿·丹尼尔斯与海伦·丹尼尔斯的私人档案中。  相似文献   

15.
张宪文 《民国档案》2011,(3):136-139
经盛鸿教授继2008年出版《恶魔的吹鼓手与辩护士——战时日本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上、下册)与2009年出版《西方新闻传媒视野中的南京大屠杀》(上、下册)以后,最近又推出新著《战时中国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上、下册)。此书系前两书的  相似文献   

16.
王树林 《百年潮》2008,(2):62-66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系列暴行中最突出、最典型的案例,是现代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南京大屠杀事件伊始,中外媒体即给予高度关注。1938年1月11日,中共主办的《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此时南京大屠杀尚未停止。1月至5月间,《新华日报》报道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新闻就有10余篇。透过这一媒体的窗口,可以看到日军的野蛮和残暴,以及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和屈辱。  相似文献   

17.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已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与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实施数十天的血腥大屠杀。——这是不容抹杀的铁的事实,不仅由亲见亲闻的西方记者与西方侨民向世界进行广泛的揭露,有身受其害的数十万难民幸存者向中外作了血淋淋的控诉,日本  相似文献   

18.
每每翻阅这些发黄的日记本。当年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又浮现在脑海里。如今我已是垂暮之人,而日记却让我一直停留在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19.
由于工作关系的缘故,20年来,我曾经接待过许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一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遗属,其中很多人在历史回忆中都提到明妮·魏特琳的中文名字——华群,亲切地称她为华小姐。正因为如此,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的史料陈列厅内,一共只有三尊历史人物的雕像,魏特琳女士的雕像成为其中之一。魏特琳女士在南京大屠杀...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2月,南京出版社出版旅美华侨陆束屏先生的新著——《英国外交官和英美海军军官的记载——日军大屠杀与浩劫后的南京城》一书,这是继2012年他授权本馆编辑出版《美国外交官的记载——日军大屠杀与浩劫后的南京城》以及《腥风血雨话金陵》两本书后,再次与本馆合作编撰南京大屠杀新的史料书籍,并再次同意将此书汇人本馆负责编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