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艳梅 《神州》2011,(9X):18-18
川端康成的《古都》运用清淡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引入幽境,充满艺术的魅力,显示出日本的自然美、人情美,同时写作手法新颖独特,层次鲜明,在写景、抒情上匠心独运。此外,作品还反映了日本的节日文化特色,突出传统美,令我们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2.
Kurt 《世界》2012,(4):104-111
夏季昼长,尚未到夕阳晚照的时分,还不是一抹寂寞的天空。上空燃烧着璀璨的红霞。睿山和北山兴许是抹上了那种颜色,变得一片深蓝了。 ——川端康成《古都》  相似文献   

3.
唐迁乔 《风景名胜》2012,(4):99-105,98,14
川端康成对京都浓重的爱让他笔下展现的京都风情美不胜收,开篇樱季繁花似锦的华彩乐章,中篇北山的青松红叶的鲜明对比,结篇的寓意分离的白雪纷飞,配着对京都街市与和服的细致描写,让书页翻飞之间仿佛便片片粉红的樱花飘出。因此,我一直很希望能在某个三月的春天拜访这座千年古都,站在被层层叠叠的花丛压得垂下枝条的八重樱下,看身着各式艳丽和服的女子游走在花树庙宇间。然而,我的第一次京都之行却是在一个细雨纷飞的冬日开始,却意外地,读到了京都独特的三味禅意。  相似文献   

4.
《世界》2009,(4):2-2
因独具一格的沉静之美成旅行者热议的日本关西地区。我只在8年前匆匆到访过京都。这个有“日本灵魂”之称的千年古都,物化为清水寺的一支“交通御守”护身符,几年以来如影随形不曾离弃。这少见的对“纪念品”的眷恋里有情有独钟的执着,也有期待深交的守望。  相似文献   

5.
大阪的金秋季节,天高气爽,凉风褶褶。 今年10月12日,周末。我趁受聘关西大学客座教授之机,偕太太庞秀声去日本古都奈良市秋游参观。在车上,陪同我们前去的庞新平博士介绍,奈良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首都(第二个是京都,第三个是东京),是一座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6.
(一) 古都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和文化史等学科互相渗进结合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其中文化史与古都学的关系尤为密切,我国对古都的研究。开始得很早。战国时成书的《周礼·考工记》,所记我国古代建都的一些原则,可以看作是我国古都学研究最早的开端。在(<史记》、《汉书》中虽载有关于古都学的材料,但都不够系统。直到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成书后,我国古都学的研究才有进一步的发展。该书第一卷《关内道一·京兆府》,开首即论述历代建都西安的意义。郑樵在《通志卷四十一·都邑一》中说:‘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也;城池者,人之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以为固。大河自天地之西,而极天地之东,大江自中国之西,而极中国之东。所以,  相似文献   

7.
《世界》2011,(11):2-2
曾多次游历于日本,也顺其自然地熟悉了东京的繁华,京都的古韵还有箱根的温泉,却未有一次可深入其间,探寻这片土地原本的悠远。信手翻看早年川端康成的小说《山音》,不由得又被大师洁净大气的笔触所感染,片刻沉静后不免自问:  相似文献   

8.
蒋博 《神州》2012,(20):9
川端康成认为物哀是日本文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他的《雪国》体现了他对这种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挖掘《雪国》中体现的传统物哀精神,并着重分析川端康成对物哀理论新的发展:不同于本居宣长的观念,川端康成的"哀"有时会脱离"物","心"成了审美主体;他的物哀又向佛教走了一步",心"进入"无"之境。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晚年的代表作《山音》仍然表现出“处女性”崇拜这一主题。信吾精神饥渴和委顿,内心充溢着怅惘、空虚、失落、孤独和死亡的哀怨与恐惧,他希望获得解脱,希望得到精神的救赎。他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归宿,寻找一种救赎的精神力量。信吾潜意识中所期待的能使之获得救赎的力量是通过女性来体现的,他探寻的目标也具体化为女性,尤其是女性美。以信吾为代表的男性形象在这种“处女”的爱中汲取无限的生命力量。川端康成作品中对“处女性”的崇拜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憧憬。对“处女性”的崇拜源于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也是作者对自己孤儿根性的一种解脱和拯救。  相似文献   

10.
王磊斌  房存 《神州》2013,(14):16-16
汪曾祺是位横跨现当代的作家,地位比较特殊。他接续了自废名,沈从文等人的抒情化小说的传统,在当代文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这也使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美,尤其是其代表作《受戒》,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之文美。本文就以其代表作《受戒》为例,分析汪曾祺先生在这篇作品中所要表现出的在创作手法上运用自如的空白之美和在创作内容思想上竭力突显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雪国》表层故事的禅佛意识和虚无主义情调具有明显的消极颓废色彩,只有当表层故事之后潜故事投射到表层,大大改变了表层故事的形态,所谓虚无和死亡之美的审美形态才臻于完整。在驹子潜在视角与形式叙述者、岛村的视角对抗中,潜故事逐渐浮现;此时由于驹子潜在视角是价值独立的,故《雪国》叙事结构又有复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河南为大古都之省,洛阳无疑为大古都之市。因为在中国七大古都中,无论是从建都的时间(一是早,二是长)看,还是从建都的朝代讲,洛阳都无可争议的列诸都之首。这是历史,在此姑且不论。值得一提的是,特别钟情洛阳这一古老而又年轻城市的大家竟是《中国七大古都》主编、《中国都城辞典》主编、电视系列片《中国七大古都》顾问、我国名学陈桥驿教授;而维系陈老先生与洛阳情结的,又是由《洛阳市志》、《河洛史志》来实现并巩固发展的。这实在是洛阳志人的一大幸事。陈老先生对《洛阳市志》第13卷中的一段记述称作“千古章”,并在其至少6篇作中提及与引用,对《河洛史志》的学术性、动态性、指导性、实践性“十分赞赏”,又使洛阳志人常常感到难受此荣。本再现了陈老与洛阳方志割不断的情结。  相似文献   

13.
浅析《九歌》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是《楚辞》中一组比较特殊的诗歌,它是中国文人文化和民间宗教祭祀文化的伟大结合。屈原以一颗浸透辛酸的丰富心灵感受着生命、爱情和时间等这些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命题,从而使《九歌》具有独特的悲剧意蕴。本文试从悲壮美、悲伤美和悲叹美等三方面论述之。得出结论,认为《九歌》的悲剧意蕴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对后代文人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悲剧文学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伊豆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它同川端后来的一些作品比较起来,似乎容易把握。但是,这篇看似充溢纯稚之情的作品也往往容易被简单化,许多重要的东西被忽略。因为对《伊豆舞女》的深入研究与理解川端一生创作的许多重大问题密切相关,我们有必要对这篇作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六八年,川端康成的以《雪国》为中心的作品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由此步入世界文坛,他的代表作《雪国》也相继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读者。对于《雪国》的评价,目前尚众说纷纭,分歧主要集中在主题方面。大凡一部平庸之作,是不会在评论家中引起见仁见智的评说的,而一部长期争论不休的作品,则往往不是那种艺术上的廉价物。寻到《雪国》的“其中味”,对于衡量这部作品艺术价值的关系极大。别林斯基在论及莎士比亚时曾说:“如果欣赏他的无与伦比的精确和逼真表现一切的本领,而不惊奇于创作理性所赋予他的幻想形象的价值和意义,那将是很奇怪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总是相依为命的,即便对于川端康成这样的资产阶级作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任务之一,也仍在于从他的  相似文献   

16.
《千只鹤》的主题与日本传统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中,《千只鹤》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这部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创作的独特风格。同时,《千只鹤》也是一部十分复杂、非常容易引起歧义的小说。一《千只鹤》和《雪国》一样,是曾长期在报纸上连载的作品。这部小说共五章:《千只鹤》发表于1949年5月《时事读物》别册,《森林的夕阳》发表于1949年8月《文艺春秋》别册,《志野彩陶》发表于1950年《小说公园》,《母亲的口红》发表于1950年11~12月的《小说公园》,《二重星》发表于1951年《文艺…  相似文献   

17.
唐迁乔 《风景名胜》2012,(4):98-105
川端康成对京都浓重的爱让他笔下展现的京都风情美不胜收,开篇樱季繁花似锦的华彩乐章,中篇北山的青松红叶的鲜明对比,结篇的寓意分离的白雪纷飞,配着对京都街市与和服的细致描写,让书页翻飞之间仿佛便片片粉红的樱花飘出。  相似文献   

18.
精致京都     
《世界》2008,(10):I0022-I0035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京都都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地方,因为它是一个繁荣了1200年的古都。在这座城市里游走,即使漫无目的,一路下来也成了旅行最好的理由。来京都的人,恐怕有90%以上是为了“访吉”。  相似文献   

19.
释秦淮     
一、问题的提出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一定程度上,秦淮成为南京的代称,秦淮意境几可代表古都南京的意境。杜牧的《泊秦淮》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即是用月夜秦淮之意境联系起古都之沧桑。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20.
陈桥驿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之一,从陈先生的一封复信中可以了解到当代中国大古都研究的诸多学术史信息。陈先生提出"古都"、"大古都"的条件,认为大古都属于学术问题,杭州应该成为六大古都之一,七大古都说可以成立。陈先生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都城辞典》三书,属于大古都研究的标志性著述,体现出陈先生丰富的大古都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陈先生的大古都研究具有自己的学术特点,他在中国大古都研究中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在当代中国学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