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2年明朗的一天,在洛 杉矶的一个公园里,美国 拉斯基影片公司正在拍摄一部电影。在旁观的人群中,有一个面部平平、鼻子宽宽、嘴唇厚厚、眼睛明亮、小个子的中国男孩、他叫黄宗。他好奇地观看着这拍摄电影的场景,久久不肯离开,一直到天快黑摄制组离去后,他才走开。一连几天,他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的都是拍摄电影的场景,特别是那架摄影机,他从幼年时代起,就对摄影痴迷若醉,几年间,收集了大量的废旧瓶子,从一家药店换回了一台盒式照相机,一直摸索着摄影的庆术。那天在R园里曰到拍摄电影后不久,一位朋友击诉他,拉斯墓公司正在招工石宗沾决定圭…  相似文献   

2.
肖莹 《环球人物》2012,(32):30-31
作为一个美国人,"中国通"库恩在20多年中一直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中国,并力图在太平洋上架起一座中美友谊的桥梁。他见过不少中国领导人,真正接触后他发现,"这些领导人是很好沟通的,也是很好的聆听者"。"到了中国就兴奋"1989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  相似文献   

3.
爱新觉罗·溥仪是大清帝国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后来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他又做了几年的儿皇帝。这样奇特的经历,大概只有他一个了。1937年,他的侄子、14岁的爱新觉罗·毓嶦进入了伪满洲国的皇宫。此后的20年,毓嶦一直生活在溥仪的身边。  相似文献   

4.
书与人     
《中国思想之渊源》牟复礼的名字取自《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他曾主持编写《剑桥中国明代史》。本书涉及儒、道、墨、法、名诸家思想和代表人物。"孔子一直尝试着用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想法,他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有体  相似文献   

5.
萨苏 《文史博览》2013,(11):32-33
章照止先生是老一辈数学家,当年就住在我家的对门,然而,在数学圈子以外,他的名字并不太响亮。因为他的研究方向带有一丝神秘。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国际上一直认为,中国有一个神秘的人物,在他的面前,设计多么巧妙的密码都如同草芥。他们把他叫做“中国的眼睛”。中美建交的时候,双方曾经互赠礼物。美国赠送给中国的,是日本“宝船”阿波丸号的沉没地点,中国后来组织力量打捞,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由于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他蒙上了一个不光彩的名字,但在海峡对岸,他是一直受到尊崇的。近年来,他的作品在大陆得以介绍,我们也才明白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真正地位。这篇关于他夕阳恋的文章,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位一代学人。  相似文献   

7.
前田光繁,抗日战争中第一个参加八路军的日本人,以他为首的7名日本人创建了当年八路军根据地内第一个日本反战组织——日本士兵觉醒联盟。他还帮助建立了我军第一个航校——东北航空学校。现在,前田光繁已经是90岁高龄,但是,他仍时刻关注着中国,经常参加各种中日友好活动和反战活动。因为被日本右翼政府认为是“危险的赤化分子”,前田回日本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直到80岁还在烧锅炉。当笔者提出,建议中国有关方面给他一些生活补助时,前田急乎乎地说:“可不能,可不能,中国已经给我很多很多,我只能感谢中国,哪能伸手要什么?我反对,我反对……”靠退休金过日子的前田,生活一直很简朴,但只要遇上有关抗日战争的书刊,不管多贵他也要买。前田好友的儿子小林阴吉对笔者说:你别看前田老爷子这么大岁数,谁要说一句中国的坏话,他就跟谁急眼!  相似文献   

8.
陈姝颖  张海元 《神州》2012,(23):20-20
对于中国文坛来说,王小波一直是一个异类,独来独往,无门无派。他的独特不仅是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更是作为一个精神世界的自由主义者立于当代文坛中。本文将在作者生平、创作缘由以及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王小波小说创作艺术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郑传烈一直主张创建自主品牌、坚持创新的思想,还开创了TCL逆向型科技创新模式。他见证了TCL从家庭作坊式的TTK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传烈是TCL的创始人之一,前副董事长,已退休。郑传烈说:在创业初期,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在中国的电子工业里面占有一席之地。1981年,TCL集团成立,并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大、全球性规模经营的消费  相似文献   

10.
余华 《风景名胜》2010,(12):60-63
著名作家余华一直毕恭毕敬地称福克纳为"师傅",说是福克纳启发了他的文学灵感。不妨来看看这位中国学生,来到福克纳精神之都奥克斯福时的所见所闻。而他眼里的奥克斯福,又是怎样一个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一、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就建国以来所开展的外国史学史研究而言,如果我们无视张芝联先生(1918—2008)的贡献,那么这段史学史的历史不但会显得苍白,甚至还会出现空白。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史学界欧洲史、法国史和史学史研究的一流学者,张先生从不主张东施效颦、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的史学潮流。相反,在他的论著以及与外国学者的交往中,他一直坚持保持自己一个中国学者的立场。这一立场,意味着中国学者在接触、引进西方学术的时候,必须基于中国学术的传承,符合中国学界的实际需要。张先生1986年在美国威尔逊中心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迁。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外国的经验有许多启发、示范作用。但他同时强调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照搬一个既有的模式或者按照一个现成的菜谱做菜”。①他在这里描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形,但也可视为是一种夫子自道。张先生在1991年为高毅《法兰西风格》一书写的序言中也称赞说,“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是亦步亦趋地效颦某种流派”。②概括张先生的观点就是,史家必须与时俱进,不应囫囵吞枣、不分青红皂白地照搬、照抄,因为学术思潮的形成,通常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而文化背景则个...  相似文献   

12.
前中共广西省委常委、副省长、广西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陈再励同志离开广西已经39年了,离开人世也有21年了。对于在广西工作的中青年干部来说,他是一个不被知晓的人物,对于很多在广西工作的老年干部来说,他也许已被淡忘了。但是,对于曾经与他同命运共患难的老战友的我,却一直怀念着他,猜测着他离开广西回到湖南以后的吉凶祸福。一直到最近,我从《当代湖南人名辞典》关于“陈再励”的条目中,才发现1997年11月,是他诞生100周年的纪念,顿时想到了自己不可推御的责任,必须要写一篇关于陈再励同志的回忆文章,缅怀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对广西人民的热爱,  相似文献   

13.
《神州》2011,(10)
爱国是屈原精神中最为重量级的元素。正因为此,人们更加感念他的忧国忧民,并且传诵千载。值得庆幸的是,屈原并不孤独。他的爱国精神一直都在延续,在一个又一个,一群又一群人身上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14.
黄 ,是位中国画坛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画中总洋溢着一种浩然之气和浓郁的民族精神。因而他的艺术受到了国家和海内外人民的喜爱。人民大会堂等国家高级活动场所以及国外许多博物馆和著名人士都收藏了他的精品。他为华夏灿烂的文化增添了光彩,为祖国获得了荣誉。 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艺术家。是永远不会停止对艺术事业之追求的。如今已功成名就并在国画艺术上自成一派的黄 ,又开始了新的追求和奉献。为了保存、收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拖着不方便的腿,奔走呼吁,和夫人郑文慧女士策划筹建了炎黄艺术馆。并将一直珍藏的中国历代大师名家精品和…  相似文献   

15.
邹玮 《神州》2011,(9X):14-14,16
在中国当代文坛中,张炜是位有着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在他文学创作的三十多年里,他执着的坚守着他的文学天地,对文学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从《古船》到《九月寓言》,然后是《柏慧》、《家族》、《你在高原》、《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他以一个大地之子的朴素情怀写作,以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写作,以一个诗人的真性情写作,这也铸就了张炜小说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附会武当山     
陆布衣 《风景名胜》2014,(11):172-173
即便如此,真武大帝也是通情理的,他不会报复,他能理解,保家卫国需要真枪实弹,泥塑毁了还可以再塑。于是,他一直红,一直红,红了六百年。日积月累久了,就成了传统,传统久了就是文化。看来,附会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附会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集成的主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宫格二是日本著名短歌诗人,1939年8月应征入伍,随侵华日军独立混成第三旅团开赴中国战场,之后4年多,他一直在山西一带作战。期间,他写下了短歌(日本古诗体,一般两句)374首,编成短歌集《山西省》,从一个侵华日军士兵的角度,描写了侵华战争的惨烈场面,吐露了他作为侵华战争机器中的一员的精神重压与痛苦。  相似文献   

18.
夏自强  蔡公明 《纵横》2012,(11):8-14
有这样一位美国人,他出生于中国杭州,说一口地道的中文,在中国生活了50年;他子承父业在中国传教、教书,一手创办了与清华齐名的燕京大学,并且担任校长达28年之久;后来他在国共两党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他,就是司徒雷登。司徒雷登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相似文献   

19.
侯文娟  齐永新 《神州》2014,(2):243-243
高剑父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倡描绘现代生活,所以飞机和汽车这些当时的现代化工具成为他绘画的主要题材,他的绘画作品在中国传统的技法基础上融合了一些日本和西洋的技巧,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新画风,并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他认为绘画是综合的、集众家之长、真美合一、理趣兼得,有国画的精神气韵,又要有西画的科学技法,高剑父在自己的创作中一直贯彻这种理念,他的这种思想对于今日的中国山水画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三年七月一日,尹达同志不幸病逝于首都。噩耗传来,我悲痛难言,不能自己。他的逝世,对于我国史学界,特别是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是一个重大损失。就个人而言,尹达同志和我合作共事几三十年,而在十年浩劫中,我们更是患难与共的知己,他溘然离世,使我失去了一位亲密的同志和兄弟。悲痛之中,往事历历,思绪万千,谨以此表示我对他的深切悼念。尹达同志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考古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怀着对科学真理的追求的态度,一直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着,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是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原始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建国以后,又是历史学科的组织者之一。无论在考古发掘、史学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中,他都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