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关系我小时候第一次见到姐姐是在杭州。父亲由成都到祁阳时把姐姐留在了老家三堂街读书,此前的我太小,对她没印象。抗战胜利后父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几次搬家,父亲总小心翼翼地抱着一只旧皮葙。生怕别人不小心碰到摔坏了。旧皮箱里藏着什么?对我来说是一个谜。 直到我上了初中,父亲才解开谜底。  相似文献   

3.
我家和外婆家相隔十几里路,那些路全都是小路。小时候,每次去外婆家,我都累得气喘吁吁。有一次,我和父母一起去外婆家,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我就不走了,我说我走不动了,要父亲背我。父亲二话没说,当真就蹲下来让我爬到  相似文献   

4.
赵婷 《丝绸之路》2012,(17):22-23
"小时候很多事情都记不太清楚了,唯独对《四库全书》记忆颇深。本就对父亲极其敬重,加上父亲说《四库全书》是国宝,因此《四库全书》留给我的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印象。"何能贤说。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父亲(章伯钧)曾对我说“好的东西都令人不安。如读黑格尔,看歌德,听贝多芬。”[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父亲是建筑工,小时候见父亲与工友们铺设水泥地,总是用一些长长的小木条将水泥地隔成一个个方块,待水泥干爽后,再将木条从水泥里取出,每块水泥地之间便留下了一道道窄小的缝隙。我问父亲:每块水泥地之间为什么要留缝隙?父亲解释了一番热胀冷缩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东北,父亲的哥哥被称作大爷,大爷的媳妇就是大娘,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我大部分童年都在大娘身边度过。对我来说.大娘更像娘。  相似文献   

8.
我父亲就是放映员.我深知放映员的辛酸,小时候我随着父亲看露天电影,那时候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几个村的群众都在银幕下,是何等的快乐!放映员翻山越岭、不畏艰辛地为广大群众送上了无可言表的精神上的欢乐!我力挺放映员为自己讨一个公平的待遇! ——笑红尘(精荚博客网网友)  相似文献   

9.
玉烟斗     
爷爷在去世之前,送给父亲的最后礼物,是一个玉烟斗。这个玉烟斗做工精巧,上面雕刻了一条腾飞着的龙。在我的童年时代,我最想得到的东西就是这个玉烟斗,可是父亲却说要等到我长大以后才可以得到玉烟斗。我知道,父亲怕我把玉烟斗弄坏,就像我小时候把我的玩具弄坏一样。为了能够早一些获得这个玉烟斗,我渴望着快一点长大。渐渐地,我已经上初中一年级了。我对父亲说我长大了。父亲看了我一眼,没有明白我这话的意思。我又对父亲说道:″你承诺过的,等到我长大以后,可以获得玉烟斗。“父亲忽然笑起来:″我是承诺过,可是你才十三岁,还没有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10.
汉字     
从小我就对汉字充满敬畏。小时候,有时会突然莫名其妙地浑身出现一片片痱子,父亲就用毛笔给我在前胸后背左右臂分别写上两个字。过一会儿痱子就全消了——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父亲写的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相似文献   

11.
正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知道,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先生是父亲的恩师。在我小时候,父亲曾经带我去过王伯群校长贵阳护国路圆顶房的家。见面后叫我给王校长和夫人鞠躬行礼,喊太老师和太师母。他们都很喜欢,叫我常去玩。可惜因为那时年纪太小,加之相隔年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柺杖     
小时候父亲曾让我猜过一个谜语,“生出来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我怎么也猜下出来、我父亲哈哈大笑:“那是人啊!”这笑声还在耳边回荡,父亲却已拄上了拐杖。我写信给兄弟姐妹,告诉说:“年迈的父亲走路需要拐杖了。”不知是我没写清楚还是他们没读懂,每人都寄来了一概拐杖。一捆各式各样的拐杖够父亲拄上几个世纪的了。来信的内容就像复印件一样,都是问候老人、让我照顾好父亲的话,还说拐杖不合进再部R有大哥在信中说:“四弟,我寄出的只是一份孝心,而不  相似文献   

13.
残酷的年代和温馨的童年 我跟父亲(注:沈从文)虽然生活了很长时间,但是记忆真是奇怪得很,相隔越遥远的岁月,回忆起来倒越显得清晰。我小时候,全家生活在云南,最初是在城里,后来为逃避日军的轰炸就到农村租了一个房子。父亲每个礼拜到昆明城里去上两天课。那一段路父亲先是坐一个小时的火车,然后再骑马走十里地。每次父亲从城里回来,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光,  相似文献   

14.
放映员往事     
每当丧礼降临村子的时候,总会勾起王炳民对于过去时光的回忆。“我从小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父亲也是。记得小时候,村子里谁家有人过世了,父亲总会去帮忙。父亲是农民,没有钱,也没有文化,但他想着给人做点事总是可以的,扫地、摆桌子、打水、做饭……这些事情他都会去做。”  相似文献   

15.
谢光春 《世纪》2023,(1):52-53
<正>我的父亲田遨,在我心中就是一位充满敬意的先生。我们父子俩在一起,从来不谈家长里短,都是谈知识。教导子女读书做人小时候,父亲常让我练字、读书。要么让我写同音字能写多少个,同部首字能写几个。要么就到住的近外滩的汉口路附近去走走看看,回来就写观后感,由父亲评改。就是读书时,也要求把作者简介以及前言直至后记都要完整地看到,不能草率,要仔细认真。父亲说: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唐诗鉴赏辞典》,我特别喜欢,没事就拿来看,一看一下午。后来就被我爸注意到了,他用那种特别适合被事后写成作文的标准父亲的态度跟我说,孩子,悲诗哀歌,不要多看。  相似文献   

17.
残酷的年代和温馨的童年我跟父亲(注:沈从文)虽然生活了很长时间,但是记忆真是奇怪得很,相隔越遥远的岁月,回忆起来倒越显得清晰。我小时候,全家生活在云南,最初是在城里,后来为逃避日军的轰炸就到农村租了一个房子。父亲每个礼拜到昆明城里去上两天课。那一段路父亲先是坐一个小时的火车,然后再骑马走十里地。每次父亲从城里回来,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光,他总是带我们出  相似文献   

18.
夏泗 《南方人物周刊》2014,(29):112-112
我父亲名叫夏兆华,小时候过春节时,家里贴的春联是:“兆光耀彩;华祝三多。”春联把父亲的名字嵌了进去,同时点出了“华”字的来历。“华祝三多”出自《庄子·天地》,寓意期盼富、寿和多男子。以“华”字的内涵来衡量。  相似文献   

19.
他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跟着父亲下地种田;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他望着远处出神。父亲问他想什么?他说他将来长大了,不要种田,也不要上班,他想每天待在家里,等人给他邮钱。父亲听了,笑着说:“荒唐,你别做梦了!我保证不会有人给你邮。”  相似文献   

20.
<正>我出生在书香世家。小时候,总记得父亲喜欢读书,经常忙碌了一天之后在昏黄的灯光下翻看着各类书籍,那仿佛是他最放松快乐的时光。父亲偶尔会给我讲故事,也鼓励我自己去读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半床书”的故事。我家先辈中有一位做过帝师的大学士朱珪,朱珪去世,嘉庆上门吊唁,看到朱珪的宅子,哪像个一品当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