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从礼 《丝绸之路》2011,(12):11-15
本文主要结合传世文献记载,对上博楚简,包山楚简,金村八墓战国秦国银器铭,敦煌、居延汉简中与"中舍"相关诸词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中舍"一词在各个时期不但写法有别,而且具体含义亦不相同。上博楚简中"中余"为楚王侍御之官;包山楚简中"中舒"为掌官府财物出入之官;金村八墓战国秦国银器铭中"中舍"为秦国制造工官;汉简中"中舍"既指"从者",又指"从者"居住之所。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50年代起,贵州有一所唯一的综合性专业艺术院校,历经"贵州大学艺术系"、"贵州省艺术学校"、"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直至现在的"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曾经,有这样几位青年,按部就班地上班,却怀揣着艺术的梦想;后来,他们拜师学画,辞掉工作,考上了省艺校,在这个贵州艺术家的摇篮里,他们如鱼得水;再后来,他们学成毕业,仍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深造,孜孜以求;他们辛勤创作,苦苦思索,未敢懈怠半分。  相似文献   

3.
一位老司法工作者,在"关工"战线上耕耘18个春秋。他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倾心伏案编写了包括宪法、刑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18部法律法规讲义近50万字;他走遍海门市中小学校,声情并茂向中小学生宣讲法治知识150多场。  相似文献   

4.
吴筱 《文史月刊》2013,(4):72-73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儒家倡导的和谐思想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方法论上看,儒家试图通过调和的方式,最终达到一种和谐。从价值取向上看,儒家的全部道德理论,都是为了追求最终的和谐。儒家"和"文化讲究"和心","和心"在处理人自身、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表现出了我们至今仍需学习并加以倡导的各种素质;讲究"和而不同",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展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容纳力;讲究"天人合一",集中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陈海  成晖 《丝绸之路》2014,(21):18-25
在古老而又文明的丝绸之路上,散落着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金张掖,她既有"千里冰封,万壑雪积"的北国风光,又有"田畴沃野,河渠植茂"的南国水色;既是"林海涵水,草原牧畜"的沃土佳地,又是"农耕植茂,盛产粮油"的鱼米之乡……而今,在这块美景如画、充满希望的大地上,在千里河西走廊最美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绿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高端智慧与前沿思想交汇的“盛宴”——第五届绿洲论坛。  相似文献   

6.
如今公务员在录用、晋升上大多运用了考试这一方式,而关于官员子弟"萝卜招考"、"内定应试"的新闻不绝于耳,甚至引起人们对于"官二代"的疑虑。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重视增强考试的公开、公正、透明,避免原本为促进阶层流动的这一制度设计演变为所谓"拼爹"游戏,让那些出身寒门者拥有平等地站在考试这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九”在古中国从我国历史上看,在"一到九"九个数字中,最受宠的首推九。中国古代以九为最大的阳数。《素问·三部九侯论》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凡是高、大、众、多的事物,总喜欢用九来描述。请看:天之巅为九重、九霄;地之冥曰九地;纵横万千的江河...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形成及其含义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提出,既是中国人民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寻求自强独立的现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日本的影响,将本意为国家外交的"national diplomacy"译为"国民外交"。中国的"国民外交"概念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将人民主权思想应用于外交领域,含有视外交为国民的外交,政府应尊重民意办理外交的意思;二是指国民可通过国会参与外交,以舆论监督外交,将自己的意志反映贯彻于外交事务;三是通过国际民间交往增进友谊,进而改善邦交,促进世界和平。虽然今天的"国民外交"概念主要是从国际民间交往的外交意义上来说的,但不容忽视其原来政府外交须尊重民意,而国民有权监督政府外交的含义所具有的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盘古考     
刘夫德 《文博》2009,(2):34-40
"盘古"是我国传说中"首出御世"的圣王,"槃瓠"是传说中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宗族繁衍的始祖,二者在语言上应为同源,其本义应为蟾蜍。此外如蚕马、犬戎、烛龙等故事也应为同一事物所分化的不同传说形态。而槃瓠、蚕马故事中的"蚕"、"马"、"犬"等形象,则应是一种语言学上的谬误所致。槃瓠故事与重黎有关,应该是黎助喾杀鲧后留居在南方的一部,故其故事多流传于南中国。  相似文献   

10.
张丽丽 《神州》2012,(23):5-5
在南宋词坛上,吴文英词运意深杳、用笔幽邃。本文试从修辞和艺术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修辞上,梦窗词善于用典;比兴多统领全篇。艺术上,吴文英好以"梦"入词,客观生活经过梦幻的熏陶表现出高远的情致;作品还具有意象化与时空交错特点,近似西方"意识流"的手法。  相似文献   

11.
刘舜尧 《收藏家》2011,(6):53-58
"唐卡"原为藏语,可翻译为"卷轴画",是绘制在丝绸、绢面或布面上的一种绘画艺术,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和宗教用品。藏族的唐卡与壁画有着密切联系,绘制在墙上的称为壁画,绘制在布上的为唐卡。"唐"在藏语里是"展示"的意思,就是要用"唐卡"这种艺术形式将壁画上的内容展示给更多的群众,是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深刻奥妙的教理内涵。  相似文献   

12.
冯新 《神州》2013,(36):187-187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头堡",千方百计做好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信访工作,解决好职工难点问题、密切企业干群关系,维护企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干部职工法制宣教,是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基础条件 为了引导"信访人"依法信访,要根据《信访条例》中规范"信访人"行为的规定,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是要努力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争取普及到每一名群众;二是要宣传"信访人"的权利和义务、上访规则和受理机制等相关法规知识,自觉地将信访举报行为纳入既定的法制轨道;三是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网上登载、广播播放、电视讲座和文艺巡演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深入宣传,让他们便于接受、充分理解;四是要对多年没有解决的信访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准确掌握思想动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3.
状元居然被"蛮烟僰雨"、"鸟道蚕丛"、"红革紫姜"、"鸱张鼠伏"之地的贵州士人夺走,天下为之震惊。中外以为"异士在黔,对贵州的士人刮目相看。光绪十五年(1886年),贵阳青岩人赵以炯,在清光绪丙戌科殿试中才压群芳,成为贵州省以状元及第、魁夺天下的第一人。状元居然被"蛮烟僰雨"、"鸟道蚕丛"、"红革紫姜"、"鸱张鼠伏"之地的贵州士人夺走,天下为之震惊,以为"异士"在黔,对贵州的士人刮目相看。贵州人则扬眉吐气,欣喜若狂。李端棻先生在为这位后进举行的宴会上赠联一副:沐熙朝未有殊恩,听鸿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岂吾黔久钟灵气,忆仙笔留题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  相似文献   

14.
以思维与方法启动创新王家福历史研究不能自绝于社会目前,我国史学界在研究课题上多是"窄而小"、在思维上是"僵而死"、在走势上是"旧而杂"、在局势上是"冷而穷"。造成这一态势的原因相当复杂。在这里我只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15.
新华日报编辑部的"墙报事件",在1956年四五月间,曾轰动一时。所谓的"墙报",是设置在编辑部三楼楼梯口南北通道墙上钉的一块近三米长、一米多高(宽)的木板。"墙报"采用的稿件,用方格稿笺抄写好,再用图钉揿在板上;根据来稿情况,大约一个星期或十天左右更新一期。  相似文献   

16.
100年后,一场关于辛亥革命、堪称宏大的纪念开始。在历史教科书上,辛亥革命是史诗性的,几千年的帝制因之倒台,国人第一次摸到了一种叫做"民主"的政体的边。它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并且"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7.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无疑是一次非常特殊而又重要的会议:特殊在于这是我党党史上唯一一次这种类型的会议;重要在于它正式吹响了"大跃进"的冲锋号角。从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轨迹,在这里开始拐了一个大弯儿。详阅《吹响"大跃进"冲锋号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一文,使我们温故知新,警醒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一、"大国一致"规则 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的国际组织,也是大国利益的角逐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则是大国间相互较量、相互制衡的工具。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否决权的使用问题上,中国是相当谨慎的,但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却是原则性极强,可以说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使的"否决权"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2011,(8):146-146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是个热带岛国,形如印度半岛的一滴眼泪,镶嵌在广阔的印度洋海面上。"斯里兰卡"在僧伽罗语中意为"乐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有"宝石王国"、"印度洋上的明珠"的美称,被马可·波罗认为是最美丽的岛屿,因为它有美丽绝伦的海滨,神秘莫测的古城,丰富的自然遗产,以及独特迷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罗忠胜 《攀登》2010,29(5):57-62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总的原则和基本标准。从毛泽东提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到胡锦涛明确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探索经历了在表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的发展演变过程。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德才兼备标准的基本"内核"是相同的,即要求干部必须德才兼备;而区别就在于"德"与"才"在具体内容上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