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入夏了,早上最想吃"炒肉馅团子"。书院巷里的明月楼糕团店倒是赶早,五月初就有得卖了。"炒肉团"是苏州暑夏的一款时令早点,其最大特点是"熟粉制"。一般团子都是用生的米粉,包入馅心后上笼蒸出来的,而炒肉团则不然,是将米粉先上笼蒸,变成熟粉备用。还有个特点是"现做现卖"。炒肉团的馅心叫炒肉馅,主要原料是肉丁、笋丁、虾仁、金针菜、黑木耳、扁尖、香菇等。除虾仁外,所有原料都要切细,起个油锅把馅心炒熟,汤要宽,还要淋点麻油以增  相似文献   

2.
在和一所小学的老师座谈中,我听到一件令人非常伤心和感慨的事情。在小学五年级的一节劳动课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教学生缝制椅子垫儿。后来正好赶上“三八”妇女节,老师为了教育孩子们关心父母,就号召同学们回家给妈妈缝一个椅子垫儿。孩子们听了,积极性很高。有个孩子,回家顾不上做作业,翻箱倒柜地找出布啊,针线啊,忙了半天,辛辛苦苦地给妈妈缝了个椅子垫儿。他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把椅子垫儿先藏起来,不让妈妈看见。妈妈下班回家,劈头问道:“写完作业没有?”孩子回答说:“还没有呢。”妈妈一下来了气:“放学这么半天,你干什么  相似文献   

3.
1925年1月15日北京的《晨报·文学旬刊》上登载了徐志摩的《残诗一首》:怨谁?怨谁?这是青天里打雷?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别瞧这白石台阶儿光润,赶明儿,唉,石缝里长草,石上松上青青的全是霉!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草,谁给喂?要不了三五天准翻着白肚鼓着眼,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顶可怜是那几个红嘴绿毛的鹦哥,让娘娘教得顶乖,会跟着洞箫唱歌,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现在,您叫去!就剩空院子给您答话!  相似文献   

4.
城里城外     
百尺 《中国土族》2010,(Z1):73-73
有一首青海民间小曲《转亲家》,歌词挺有意思:乡里的亲家母城里永不来,见了个城门洞舌头吐出来,这么大的炕洞门,能煨掉多少粪,这么大的炕上能睡多少人。城里的亲家母乡里永不来,见了个麦子地舌头吐出来,这么大的韭菜地,一块连一块,为啥不吃给个韭合儿……  相似文献   

5.
提起季凤翔,凡是解放前经常到天桥去玩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因为他的那种玩艺儿太奇特了。要看这个人的外表,未免太差。他不但衣服破旧,而且还很脏,他用的那些器具更是粗劣得很。他最享盛名而又让人难以猜测的是那三个“助手”。一个叫做歪毛儿,一个叫做淘气儿,一个叫做小三儿。这三个“助手”都是用破布和烂纸做成的小人儿。歪毛儿和淘气儿是装在就地放着的小瓷罐里的。小三儿是绑在地下铁丝架上的一个小纸人儿。他手里拿着一棍木棍儿,口里要叫谁的名字,再用那木棍儿一指,谁就马上动弹起来。例如嘴里一喊“歪毛儿”,再用棍儿一指,那个假人便…  相似文献   

6.
小费在国外     
到国外,小费问题是令众多国人头痛的事。给不给,给多少,什么时候给,都不好把握。给小费要讲点艺术。给钱过多,会被看成是故意炫耀自己的富有;给得太少又会被人看作小气,甚至因此而受到报复。给小费的时机也很重要。假如你在临别时才给几个钢儿,是无法补偿所出现...  相似文献   

7.
谎溜儿     
《中国土族》2002,(4):48
从前,有一个人很爱撒谎,人们都叫他“谎溜儿”。有一天,他到外地去办事回到自己的村口,有三个老汉坐在一条凳子上闲谈。他们一见谎溜儿就问:“谎溜儿,你到哪里去?过来扯一个谎了再去。”谎溜儿忙说:“哪里还有扯谎的功夫,下面三个毛驴兜着一个臭棍上来了。”说完就走了。三个老汉听了他的话感到很奇怪,三个毛驴怎么能兜一个臭棍呢?我们看看去。于是他们就朝下走去,一看什么也没有,三人就往回走,走回原处坐下。才知道谎溜儿在讽刺他们呢。  相似文献   

8.
解放前,重庆奉节县有一个祈子的“胡瓜节”。因为乡人对爱子的昵称“乖乖儿”听起来好象是“瓜瓜儿”,因此,每年中秋节的晚上,要由一群八九岁的顽童,特意给那些新婚夫妻、或多年未育的夫妇送去一个黄酥酥的老胡瓜。  相似文献   

9.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寡妇和她的三个女儿一起生活,大女儿叫门墩儿,二女儿叫门窝儿,小女儿叫门栓儿。有一天,寡妇对女儿们说:"门墩儿、门窝儿、门栓儿,我想去趟娘家,看看你  相似文献   

10.
想亲亲     
<正>民歌《想亲亲》:想亲亲想得我,手腕那个软呀呼嘿,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儿呦,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花乱,呀呼嘿呀呼嘿,煮饺子,下了一锅山药那个蛋,呀儿呦呀儿呦,头一回眊妹妹,你不那个在呀呼嘿,你妈妈劈头打我,两锅那个盖呀儿呦,想你呀想你呀,实个在在想你,呀呼嘿呀呼嘿,三天我没吃了,一颗颗颗米,呀儿呦呀儿呦,茴子白卷心心,十八那个层  相似文献   

11.
很古的时候,在高高的大青山下,有个彝族村寨叫浬嫚畴,村里有个养蚕的少女叫浬嫚姑娘。有一天,浬嫚姑娘从村后的树林中捉了六条蚕儿,拿到家里喂养。她摘了一枝飞松和一枝棵松放在蚕的嘴边,又采回一些树叶来,把蚕儿放在树叶里,让它们住得舒舒服服的。但是,蚕儿既不吃食,也不吐丝。于是浬嫚姑娘怀疑棵松和飞松不是蚕吃的食物,她便把蚕儿拿到门外面水塘边的树上去。蚕儿爬上树去后,浬嫚姑娘因为太  相似文献   

12.
看到身边一个个孩子都进了幼儿园,盼儿妈心里急得不得了。盼儿今年4岁,早就过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本来他在去年已经上了一段时间的幼儿园,可呆了没几天,他就再也不肯上幼儿园了,又是哭,又是闹,整天喊着找妈妈,而且还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弄得盼儿妈和老师筋疲力尽。最后,盼儿妈只好将盼儿带回了家,由自己亲自在家又带了他一年,打算第二年再送他入园。可从眼前的情况来看,盼儿根本就没有上幼儿园的意思,整天尾在她的身后,一步也不肯离开。送孩子上幼儿园吧,盼儿肯定还是无法适应;可不送盼儿上幼儿园吧,又不太现实,盼儿妈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3.
皮影戏,庆阳人又叫灯影戏。在庆阳北部由于皮影戏的全部戏箱常常被驮在一只毛驴儿的脊背上,走乡串户,所以,人们又给它送了个雅号叫“一驴驮”。皮影戏是庆阳民间文娱乐活支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宋代,皮影始由“北豳”走向全国;明清时代皮影戏在庆阳  相似文献   

14.
云南鹤庆白族群众有句俚语:好吃不过新米饭,最鲜要数小鱼汤;新米饭,鲜鱼汤,一口吃三梆(梆,即升子,鹤庆的量具,一升盛三市斤)。这话是对白族美食新米饭佐鲜谷花鱼汤的赞誉。 谷花鱼,是稻谷扬花之际,在稻田中蜉化、生长而又专门靠吞食水稻落花生长的一种小鲤鱼。长不盈寸,形如瓜子,浑身金黄,有龙种之称。这谷花鱼简直是个小肉团,连仅有发丝细的鱼刺,都是油噜噜的。若把小鱼对着阳光一照,嗬,它吞下的谷花清晰可见。若耐心剖开鱼腹查看,呀,它早期吞下的落英,都已变作了鱼油啰。  相似文献   

15.
争美女     
从前,在一个渡口,来了三个乘客,二男一女,加船老板共四人。那女子长得亭亭玉女,犹如天仙一般。男的是文武两状元。上船后,三个男人见女子这般漂亮,表面上默默无言,内心都在打着鬼主意。船来到河中间,文状元为了讨得女子的欢心,显示自己出口成章的本事,就随口念道:“我笔儿尖尖,碟儿圆圆,船上的美女,是我的晚年。”武状元一听,那怎么行,看我的:“我箭儿尖尖,弓儿圆圆,船上的美女,是我的晚年。”船老板也不示弱:“我篙儿尖  相似文献   

16.
《树叶儿多》是清代流传较广的一首民歌。其开头几句是:树叶儿多,我妈养了我独一个。长大了给我说婆婆,金盆里洗,银盆里卧。十个公,十个老头挫磨我。北京西郊火器营中流传的一首《酸枣儿颗颗》与《树叶儿多》大体相同。其开头为:酸枣颗颗,树叶多多。清早几起听掐莱去,额娘生我,就一个哟。下山来呀喂秒秒(猪)呀,金盆里洗,银盆里卧哟。打甜水呀沏茶喝呀,长大了啊,做个婆哟。说个婆婆呀。打苦水呀喂鸭鹅呀。给的哪儿呀,井台高啊,绝地南沙河呀,细呀,一个’kjk,一个婆婆,谁给我爹娘送个信去,一个小姑子管着我呀。多多带点…  相似文献   

17.
很古的时候,有一个拉祜大头人,名叫扎路。他先后娶了三个妻子,一个叫娜儿,一个叫娜拉,一个叫娜娥。扎路眼看自己一年年老了,还没有一个儿女,非常忧愁,成天坐卧不安。一天,他对三个妻子说:“你们当中那个先生得儿子或姑娘,那个就做大妻子。”不久,娜娥生了一个儿子。娜儿和娜拉眼看娜娥就要成为大妻子了,就商量出一条毒计,趁娜娥生产昏迷,用一只小猴子换了娜娥的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庙小神灵大,庄小怪人多。柳林庄庄不大,可专出怪人。别的怪咱且不表,单说周大奎。此人长得五大三粗,年青的时候,二百斤的麻包扛在肩上,还能一边走一边吃烙饼。打谷场的石碌(石毒),他轻轻用脚尖一窝,能连着翻三五个筋斗。他力气大,牛气也大,一根细篾儿,到他嘴里就能吹成旗杆。也别说人家吹,还真吹出去了。那一年,周大奎正给城里天昌号扛脚,刚一出门,正碰上一起笛儿喇叭出殡的。一打听,原来是胡杰三的闺女死了。小伙子哪有不贪热闹的,扛着麻袋就站在那里看开了。  相似文献   

19.
蒙元时期的畏兀儿人为蒙古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早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不辍。相对而言,海外学者的研究比国内起步要早,加上国外学者精通多种语言,而且拥有国内难得的资料,推出了数量丰富而学术价值甚高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畏兀儿家族及其变迁、宗教活动、文化素养、畏兀儿与蒙古关系等多个领域。对这些学术成果进行简略评介,有利于促进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正沐浴阅读阳光的小禾苗作为妈妈,为了让我的孩子记住阅读在她人生中的价值,我给我孩子写过这样的一封信:亲爱的梧桐:你好:我最亲爱的孩子,妈妈没什么能给你的,我这辈子最想给你的就是让你有好的阅读习惯,让悦读伴你成长。我亲爱的孩子,你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每天为给你阅读一些感人的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