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的山     
成都,古称“益州”,因其位于成都平原之中、川西平原之西,所以,又有“西蜀”之称。至于“锦官城”、“蓉城”的美称,已是常谈,可是,成都是“山城”之说,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
郑蓉 《巴蜀史志》2008,(3):51-53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的汩汩清流膏润着成都平原数百万亩土地,养育着“天府之国”的亿万子民。“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李白《送友人下蜀》),成都平原呈现着一片美丽繁荣的景象,人们与水和谐相处.过着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饮水思源,成都人民对蜀守李冰的功绩感恩戴德,在每年清明节都要在都江堰渠首举行盛大的“开水”仪式,表示纪念。唐宋以来,李冰父子更被奉为“川主”,一年一度的“开水”大典.都要先到李冰庙祭祀,仪礼极为隆重。  相似文献   

3.
《成都美术志》编修工作的挑战性 位于西南部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历来就有辉煌的修志传统,蜀郡江原(今成都崇州)人东晋史学家常璩编著的《华,阳国志》被中外史学界称作为“中国地方志的初祖”。就美术而论,成都人从来不缺记录本土历史的热情.北宋黄休复撰写的《益州名画录》成为了一部最早记载地方区域画家创作状况的地方绘画史。  相似文献   

4.
试论成都平原早蜀文化的社会经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成都平原,据古史记载,这里曾是古代蜀人的活动区域。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不断地证实了这一点,如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十二桥遗址,指挥街遗址等均说明早在距今4500年至2500年之间,成都平原就已有一支古老的土著居民——“蜀族”定居。  相似文献   

5.
秦汉以来,成都平原持续不断的水利建设和“二江环抱”的生态环境的形成,是成都城市永不衰竭的奥秘所在。生态城市的形成,为成都经济、社会、化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使她成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城市。发扬光大这份历史遗产,是成都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藏》2009,(2):26-31
四川成都,历来被誉为西藏的后花园。之所以这么说,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含义。历史上,汉藏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茶马古道的一端,起始于成都平原边缘重镇雅安;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又从成都平原出发,踏上了解放西藏的征程,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一条蜿蜒在高山峡谷、举世闻名的川藏公路。从此,这条被藏族人民亲切地称作雪山彩虹的交通大动脉把西藏和祖国内地紧紧联系在一起;1965年,中国民航成都到拉萨的空中航线开通,成都更是成了西藏人进出藏的门户。陆空交通的便利,生活的安逸舒适,使众多在藏工作了大半生的汉藏职工把成都当成安度晚景的理想之所。  相似文献   

7.
《山茶》2011,(6):190-190
成都平原的春天,是一卷最生动的如诗画面。如果你带着相机去寻觅成都的春意。一定要细细地品味,因为一不留神,就可能被繁花迷了镜头。  相似文献   

8.
许宏 《四川文物》2022,(6):58-66
长期以来,围绕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以及相关文化遗存的命名问题,中国学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三星堆遗址先秦时期遗存从最初被归为一个文化类型,到后来被分为二至四个考古学文化,经历了分分合合的整合认知过程。三星堆文化早期遗存应属新石器时代,而不属于青铜时代。三星堆遗址祭祀区8个器物坑是迄今所知成都平原青铜时代最早的遗存,就目前的认识,其年代不早于距今3200年。因而,将原三星堆文化早期遗存析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月亮湾文化”的建议是合适的。此外,原来被划归三星堆文化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器物坑,和被划归为十二桥文化的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遗存前后相继,具有相同的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将其作为成都平原最早的青铜文明,命名为“三星堆—金沙文化”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彭博 《巴蜀史志》2009,(4):38-40
成都是一座典型的内陆平原城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的岷江流域盆地西部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之间的成都平原中央.秦汉以来就十分富庶,号称“天府之国”。成都人的闲适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隋书·地理志》说:其人“多溺于逸乐”。《宋史·地理志》也说:“其所获多为邀游之费,踏青药市之集尤盛。”元朝费著在《岁华纪丽谱》中也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明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入成都,号大西国。  相似文献   

10.
农田水利工程是成都稻作农业的命脉,也是成都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隋唐两宋时期成都平原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不断兴建和重修,使成都稻作农业进入了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不仅成都平原原有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且逐渐向北扩展到涪江流域的绵州地区,向南扩展到岷江流域的眉州地区。  相似文献   

11.
读志有益     
成都平原是古蜀化的中心,自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发掘出令世人惊奇的大量的物以后,人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李冰治水、翁化蜀”使四川,特别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地区经济和化更加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古化最璀灿夺目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成都合江亭处思蜀园由省文史馆研究员谭继和撰写的“鳖灵治水”碑文说:“鳖灵为荆人,相传逆水而上,死而复生,至郫邑佐望帝杜宇治水。凿玉垒山,导岷江诸脉,以归正流;疏金堂峡,人沱水干渠,以泄外洪;民得陆处,野成衍沃,养殖浸溉。蓄积饶多。成都平原,古‘梦郭’泽地,文明由兹而兴。杜宇禅位鳖灵,是为丛帝,传至开明尚,始迁成都。开明氏治水,实乃成都发展成为古江源文明中心之发端。”此段文字高度评价了丛帝鳖灵恩泽后世的伟大功绩:  相似文献   

13.
成都平原诸多古遗址都出土了不同质地、不同形制的酒具。较为典型的则有史前城址群和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市金沙遗址、成都彭州市竹瓦街青铜器窖藏、成都市商业街船棺遗址、成都市新都区马家战国墓出土的酒具以及成都邛窑、青羊宫窑出土的唐、宋酒具和成都彭州市宋代金银器窖藏、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2011,(3):30-33
Day1:成都集结在江南城市,繁花作为春之使者,并非稀罕之物,称得上"花城"、"花都"的城市多了去。可若说繁花似锦的春天,那就避不开成都。春天的芳菲,在这里,是以一种成都平原式的坦荡,把积蓄已久的斑斓锦绣都悉数呈现了。  相似文献   

15.
高大伦 《考古与文物》2003,(4):59-64,67
所谓早蜀文化,在考古学上是指分布在成都平原,其中心区域在成都广汉一带,考古学年代分期上指从三星堆遗址二期至成都十二桥文化,已发掘的遗存以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两处遗址出土物最为丰富。也最负盛名,几乎囊括了蜀文化的所有物质精华。这两处遗址出  相似文献   

16.
所谓早蜀文化,在考古学上是指分布在成都平原,其中心区域在成都——广汉一带,考古学年代分期上指出从三星堆遗址二期至成都十二桥文化,已发掘的遗存以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两处遗址出土物最为丰富,也最负盛名,几乎囊括了蜀文化的所有物质精华。这两处遗址出土物的一大特色是眼饰和眼形器特别多,许多人、鸟、兽的眼部很奇特。许多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但却是笼而统之地谈论的多,作专题研究者少,有的研究者,将主要问题集中于“眼崇拜”的讨论忽视对其仔细的研究。虽然金沙遗址出土有不少的眼形器和眼形饰,  相似文献   

17.
位于川西成都平原西陲之邛崃,古称“临邛”、“邛州”,与成都、郫城以及江州(今重庆)同筑城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其境内遗存有固驿瓦窑山、白鹤大渔村、南河十方堂、西河尖山子以及西河柴冲、孔明黄鹤村等一批古窑遗址。这批古窑址构成了南北朝至宋代临邛地方性民间青瓷窑系,按学术惯例称作“邛州窑”或“邛窑”,其中尤以南河十方堂邛窑遗址为其代表。因其保留面积最大,烧造延续时间最长,产品种类最丰富,产品最精美,传播也最广而成为“邛窑系”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成都平原的中江与前、后江郭声波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皆属于岷江——川江水系,古时河流取名常与“江水”相关涉,所谓“南、北江”、“大、小江”、“内、外江、“前、后江”及“中江”之类冠以方位、地位限制词的“江”名层出不穷,并且频有变改,令治史者十分头痛。...  相似文献   

19.
资讯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河南殷墟”申遗成功日前,“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河南殷墟”在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分别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庭,至此,中国已有33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四川是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区域,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位于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之间  相似文献   

20.
府河、南河合称府南河,是岷江水系流经成都的两条主要河流。自战国时期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以来,府南河一直是古成都通往荆楚的交通要道,是成都经济、化形成发展、繁荣的命脉,被成都人称为“母亲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