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文书S.529《诸山圣迹志》记载了五代时期敦煌僧人巡礼全国所见"圣迹"。根据其中记载汴州入淮行进方向、里程,认为其所走路线是淮颍(蔡)水道,并非传统大运河通济渠段,文书中所载汴州到寿州一千里也符合事实,可勘正《元丰九域志》记载汴州至寿州九百里之误。根据汴州入淮水路的变化,也可以证明唐末五代时期南北交通的变革,淮颍(蔡)水道逐渐成为和通济渠同等重要的南北交通要道。  相似文献   

2.
论《诸山圣迹志》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敦煌文书斯坦因编号529(2)号《诸山圣迹志》,由于书写潦草,阅读困难,很少有人研究。这是一个僧人游历各州郡寺院和名山圣迹的记录。叙文中说:“幼践禅门,觅圣迹,……遐游江表,十有余秋,凡睹圣踪,并皆抄录,管窥之见,略记心怀,采  相似文献   

3.
《沙州城土镜》之地理调查与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为适应庞大的国家行政管理之需,十分重视地方志书的纂修,遂有图志(如《元和郡县图志》),图经(如《沙州都督府图经)、图(如《十道图》)、志(如《括地志》)书(如《蛮书》),录(如《南诏录》),记(如《扬州记》)等多种类型方志著作的问世。迨及五代,继唐之遗风,方志纂修沿而未辍,又新出现了《地境》、《土境》一类的志书,敦煌出《寿昌县地境》与《沙州城土镜》(p.2691背)即是此时期作品。仅依这二部志书观之,五代时期《地境》、《土镜》的特点为,胪列一地位置、山脉、河川、湖泽、城池、宙宇等主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而予以简要叙述,所列条目既粗,且记述又略,每一条目之下仅寥寥数言,虽记载过简,但一卷在握,对于一方地理事物亦可概知。这与如《沙  相似文献   

4.
李弘毅 《文献》2005,(2):209-219
徐乃昌(1868-1943),字积余,号随庵.<南陵县志>记之云:"光绪癸已(1893)恩科……覃恩一品封典赏戴花翎,二品衔,官淮安知府,特授江南盐巡道监督金陵关."①他以"积学斋"名其藏室,民国后寓居上海,享年七十六岁.②  相似文献   

5.
敦煌写本P.3973《往五台山行记》残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敦煌写本P .3973《往五台山行记》残卷的研究 ,探讨了该文书与《诸山圣迹志》的关系 ,以及该文书所反映的晚唐五代敦煌与五台山之间的北方交通路线 ,敦煌僧侣巡礼五台山及其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等。笔者由此认为敦煌与五台山关系密切 ,五台山佛教对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佛教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滕元发(1020—1090),初名甫,字达道,浙江东阳人,北宋神宗、哲宗两朝名臣。《宋史》本传称其"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而奇之"。初入仕,名将孙沔"见而异之,日:奇才也,后当为贤将。"遂"授以治剧守边之略"。才既奇,志更高,忠诚报国,欲大有为,却时运不济,仕途坎坷,滕元发初心不改,愈挫愈奋发。  相似文献   

7.
素以述地、记人并重见称于世的我国方志,深受<史记>以来的正史人物传记的影响,历来重视人物事迹的记述.人物志一向在志书中占有较多的篇幅,故有"古今方志半人物"之说.如清末<吉林通志>260卷,人物传就有50卷之多;民国<黑龙江志稿>共62卷(不包括<大事志>),人物传有9卷,若加上<职官志>卷四十九的"宦绩"的1卷,则共有10卷之多.  相似文献   

8.
英藏敦煌文献S.529(V)号《诸山圣迹志》(又名《失名行记》)记载了五代时期的扬州城周里数,为研究五代时期的扬州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以敦煌文献S.529(V)号的记载为依据,利用古籍记载和考古资料,论证了五代时期扬州城存在的事实,同时利用该文献对扬州城的规模和城门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游名山志》辨名及佚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灵运酷嗜山水,因而有"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1]的感言,他不仅遍游江南名山大川,而且还致力于对游历名山踪迹的记录与绘写,除了著名的大赋<山居赋>以及数量可观的山水诗之外,据载最著名者还有<游名山志>与<居名山志>两部专门著作.此二书的著录情况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文身与墨齿傣族男子文身,女子染齿,此俗起源甚早,迄今仍在流行。《唐书:南蛮传》载:“云南徼外三千里,有文面濮,俗镂面,而以青涅之。”陆次云《峒奚纤志》载:“哀牢夷,其人有数种,有刺面者,曰绣面蛮;有刺足者,曰花脚蛮。……八百媳妇,刺花鸟于眉间以为饰。……木邦,其俗,男衣白文身,髡发载髭。”《皇朝职贡图》“南蛮(?)夷”条载:“又有髡者,曰光头(?)夷。盖习车里之俗,额上黥刺月牙,所谓雕题也。”这都是自汉唐以来,诸书中关于傣族文身的记载。傣族染齿,始见于唐樊绰《蛮书》:“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种类也,黑齿蛮以漆漆其齿。”今云南境内的傣族,男子文身之俗尚很普  相似文献   

11.
<正>樊焯的《蛮书》(1)虽记载关于云南一些历史,但未成专门的云南地方志。民国时期的《新篆云南通志》认为"云南有志,当自李京的志略始"可见李京的《云南志略》不仅是元代的云南地方志,也可为简略的云南通史。该书又名《乌撒志略》,陶宗仪所说《云南杂志》也应为《云南志略》。作者李京(2),"其诗总题曰《鸠巢漫稿》"(3),已缺失,尚有在云南时所作之诗收在后世云南志书中。据虞集、元明善及其所作《云南  相似文献   

12.
隋时,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其厥稽部渠长突地稽率粟末八部胜兵自扶余城西北"举部落"内附.然近世史家述此或有称"举落"而不云"举部落"者.如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16<族俗考>云:"隋开皇中,其酋帅突地稽与高丽战,不胜,乃率八部胜兵千余人,自扶余城西北举落内附."  相似文献   

13.
陈浪波  林汉如 《岭南文史》2020,(2):79-82,91
正一、"英德"与"横石"今广东省清远市辖英德市(下称:"英德"),其域含汉置"含洭""浈阳"二县。"因县界洭水为名"的"含洭"[2]古县,在"英德"西部。其境古"水",今称"连江"或"小北江"。"英德"东部(下称"英东"),古属"浈阳"。清道光版《英德县志》(下称 "道光志")引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说,"浈阳县"因"在浈水之阳",故名。清宣统版《英德县续志》(下称 "续志")载,"浈水,一名翁江"。[3]"续志"所言"翁江"  相似文献   

14.
一、先秦两汉时吴地"用剑轻死"的流风及士子尚武的文化属性 先秦时期,地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吴地民风尚武,吴地文化被中原文化视为"蛮夷"文化.<汉书·地理志>记载说:"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①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引"<郡国志>云:‘吴俗好用剑轻死……',按诸说吴俗,盖古如此."②  相似文献   

15.
在蓬勃发展、百花吐芬的志苑里,省、市、县三级志书“蔚为大观”,村志只是小花小草。然而小花小草也有争芳斗艳的权利,亦有珍品佳志展现,朴实典雅的《理家庄村志》(以下简称《村志》)即是其一。为什么要编修村志,清康熙上海《紫堤村小志·弁言》云:乡城皆王土也。然村迹如县志则已略,如府志则尤略,以略始者久而心遗,况土地兼两郡之邑如紫堤者,安所得汇名乘而详观之,此村志之所由作也。”编修村志就是因为村庄的事迹在府县、乡镇志里得不到详尽地记载吗?诚然,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村情,保存一些史料,是需要的,但还有更深意蕴在。理家庄村党…  相似文献   

16.
王兰平 《敦煌学辑刊》2008,1(1):157-162
本文以敦煌藏经洞所出唐代景教写本<志玄安乐经>为例就景教入唐后与佛道交涉作个案研究.论文通过对<志玄安乐经>之"十观"的研究,认为"十观"内容基本忠实于<圣经>精神,而其表述方式则可能是模仿了佛道经典,比如<观无量寿佛经>、<太玄真一本际经付嘱品卷第二>等.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知唐代景教传教士尝试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种种努力,剖析这些努力方式与经验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也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应斌 《文献》2002,(4):44-46
繁钦,字休伯,汉末颍川人.他曾与王粲一样避乱荆州,"世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因而,繁钦也非等闲之辈.在荆州时,他与避乱的同乡颖川名士杜袭、赵俨等相善:"通财同计,合为一家"①.他是有名的文学家,名仅次于建安七子.《典略》云:"以文才机辩,少得名于汝、颍.钦既长于书、记,又善为诗、赋.其所《与太子书》记喉转意,率皆巧丽.为丞相主簿.建安二十三年卒"②.他著述颇富,但著作在南北期时已散失严重.《隋书·经籍志四》云:"后汉丞相主簿《繁钦集》十卷."注云:"梁录一卷,亡."残存诗文,赖后代辑得.明冯惟讷《诗纪·魏》卷七辑得诗6首,丁福保辑《全三国诗》卷三与此同②.  相似文献   

18.
<正>《漢書·藝文志》(下文簡稱"《漢志》")獨"詩賦略"把兩類(詩、賦)合爲一略且每種後面没有小序,所以後世學者疑說紛紜,甚至掀起有無類例的爭論。鄭樵批評劉向父子所校經傳諸子詩賦"冗雜不明",班固也"胸中元無倫類",但章學誠不僅以賦略"當日必有其義例"批駁鄭樵,還假借鄭樵之論肯定《漢志》"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能,學界遂多認同有類例之說。陳剛《〈漢書·藝文  相似文献   

19.
李贽《四书评》真伪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4)
《四书评》的真伪,也就是托名李贽撰述的问题,明末以来并没有分歧。周亮工说:"叶文通名昼,无锡人,多读书,有才情。留心二氏学,故为诡异之行,迹其生平,多似何心隐。或自称锦翁,或自称叶五叶,或称叶不夜;最后名梁无知,谓梁谿(按,即指其故乡无锡)无人知之也。当温陵(按,李贽号温陵居士)《焚》、《藏》书盛行时,坊间种种借温陵之名以行者,如《四书第一评》、《第二评》、《水浒传》、《琵琶》、《拜月》诸评,皆出文通手。"  相似文献   

20.
自居易作元稹墓志,称元氏著文一百卷,题日<元氏长庆集>.<新唐书·艺文志>又载元氏<小集>十卷.二书原本俱不传,<小集>是否从大集录出,亦不得而知.唐人别集,唐时俱无刻本问世,元集之最早刊刻本,是北宋宣和甲辰(1124)建安刘麟(应礼)募工刊行的,其序云: "元微之有盛名于元和、长庆间……其文虽盛传一时,厥后浸亦不显,唯嗜书者时时传录,不亦甚可惜乎?仆之先子尤爱其文,尝手自抄写,晓夕玩味,称叹不已,盖惜其文之工而传之不久且远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