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萍 《民国档案》2003,20(4):116-120
经济是战争的基础 ,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国防 ,也不可能打赢现代战争。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现代战争。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 ,也还是两国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较量。 2 0世纪 3 0年代的中国 ,不仅在军事上 ,而且在经济上都与日本存在很大的差距 ,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虎视眈眈已久 ,中国绝不可能等到自己的经济发达了再与日本对抗 ,而必须在日本的步步紧逼下作出自己的回应。从 1 93 1年九一八事变至 1 93 5年华北事变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步步升级。中国人民一致呼吁和强烈要…  相似文献   

2.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美国进行的一场全方位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周恩来以其敏锐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外交艺术,开展了对美国的外交斗争,不仅打破了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外交围堵,捍卫了抗美援朝军事斗争的胜利,而且树立了新中国...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无数次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革命战争。在这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殊死较量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方法,正确分析国内外政治形势,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认真贯彻执行一系列团结抗日的民族政策,为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抗日觉悟,争取全民族抗战的彻底胜利开辟了道路,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族理论。重温这个时期的民族政策,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指导和推动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  相似文献   

4.
张刃 《炎黄春秋》2011,(6):72-76
1946年夏季爆发的国共内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交战双方在东北地区的较量,决定了国共最终胜负的走向。对于这场战争,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  相似文献   

5.
杨飞 《文史精华》2009,(1):48-51
西北地区,尤其是陕北,地处中国东西部接合处,地势险峻,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就有“欲统中国,必据关中”之说。1935年红军三大主力在此胜利会师,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更是把制定战略决策、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大本营放在了陕北。从此,陕北地区成了闰共两党军事较量的竞技场。其中彭德怀与“西北王”胡宗南之间的较量,构成了西北战场上国共较量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中国抗日战争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奴役、争取解放的正义战争,同时又是积极支援和配合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再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终于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铺平了道路。中国人民通过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江浙战争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我国东南地区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这场战争实际上是直系军阀与反直系军阀势力之间的一次重大较量,也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导火索。本文从战争原因、战争准备、战争经过、战争影响等方面对这场战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远东的满洲地区即中国的东北地区.成了美苏国共三国四方角逐的一个焦点。美苏等大国对东北地区采取的政策,或直接干涉,或支持国民党,或援助共产党,在不同程度上对东北采取了一场较量。而国共两党及军队在东北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人民东北野战解放军终于发展成了百万大军,将蒋军逐回关内,赢得了这场角逐的胜利。从而为逐鹿中原、席卷天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侵略当局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俄罗斯陆续公布和解密了一批有关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的历史档案,翻译出版美国、韩国、日本等学者研究著作的增多,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认识。中国人民为进行这场战争付出了重大代价和牺牲,应对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积极意义应给予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要健步走进21世纪,并在21世纪取得更大的辉煌,就必须用更大的力气来批判封建主义。20世纪在和封建主义的较量中,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动。但封建主义的影响还远没有肃清。源远流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其封建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惰性,这种惰性就像一个巨大的包袱,重压在中国人民的身上,使中国历史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这种惰性有时还表现得很活跃、很顽强,危害性极大。19世纪中叶,“西学东渐”开始了新学和旧学的斗争。这场斗争有收获也有反复,有时反复还很大。这说明封建主义在中国还很有市场。160年前,当林则徐、魏源提出“…  相似文献   

11.
正80年前的1936年,在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西班牙内战打响。世界各国对这场战争的反应是空前未有的强烈,谁代表正义?谁代表邪恶?一时间,各种意识形态和国际势力在此较量,来自全世界的热血青年,满怀理想主义的激情纷纷奔赴西班牙援助参战。这里不仅有人们熟悉的海明威、奥威尔、卡帕、伊文思以及白求恩等人,还出现了近百名中国人的身影。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会千里迢迢、不惜付出生命而投入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历史舞台上最激烈、最复杂,决定中国命运的斗争中,活跃着众多的风云人物。毛泽东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历史巨人代表,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李宗仁,也是当年政坛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名人。虽然李宗仁参加过反共、反人民活动,与毛泽东进行过较量,但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又曾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与其联手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初,摆在刚刚翻身做主人的中国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巩固浴血奋斗建立起来的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那些刚刚被赶出历史舞台的反动势力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他们以各种方式与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相抗,试图夺回失去的天下。于是,正义的力量与残存的反动势力之间,在新的领域以新的方式展开了较量。针对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68周年和抗战胜利60周年.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广西人民为取得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纪念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0周年,对这样一场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战争和运动,理应进行隆重的纪念。但是,如果只满足于一时的热闹那是没有意义的。历史的价值不在于回味,而在于因回味而引起的思考,因思考而产生的启迪。对于抗美援朝,今天的很多人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中国当初能以那样的弱势战胜了强大的美国?战争是军力的角斗,是心智的搏杀,这是一般常识所能理解的。但是,战争又不仅仅是人力物力的较量,也是民心的较量,民族精神的较量。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时,党和政府没有简单地号召人民去打仗,而是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  相似文献   

16.
关于重庆国民政府的几个问题杨光彦,张国镛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同德、日、意法西斯势力之间进行的一场生死大搏斗。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日战争,为这场反法西斯大搏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这场全民族抗日自卫战争中,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号召、推动...  相似文献   

17.
日俄战争期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对这场战争给予了关注,对战争中与中国有关的事件进行了评论。他希望通过这场战争能够增强国人改专制为立宪的决心,以实现救亡图存。他认为,清政府不应该采取"局外中立"的政策,并由此引发了对满洲中立与主权问题,满洲人民的权利、义务问题的论述。战争结束后,俄国占领的旅顺口、大连湾应归还中国,是否租借应由中国决定。通过和约,日俄两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瓜分了满洲。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国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普选运动。本文以河南省为个案分析,通过大量史料论述再现了这场普选运动的过程和特点。回首新中国初期这场为加强人民民主政权建设而开展的选举运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和现状,以期不断完善选举制度,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李晶 《沧桑》2010,(2):122-123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国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普选运动。本文以河南省为个案分析,通过大量史料论述再现了这场普选运动的过程和特点。回首新中国初期这场为加强人民民主政权建设而开展的选举运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和现状,以期不断完善选举制度,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1945年8月,毛泽东有生以来第一次乘坐飞机,前往重庆参加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新中国诞生前后,国民党空军频频袭扰、轰炸大陆,这让毛泽东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空中的威胁以及建设一支人民空军的紧迫性、重要性,正在他的号召下,人民空军在朝鲜战场上与世界头号空中强国美国的较量中,迅速地壮大起来,从而让毛泽东由衷地希望亲近自己亲手缔造的人民空军,乘坐自己空军的飞机翱翔蓝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