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玉平 《神州》2013,(23):146-147
谐音是注重语音层面的一种修辞方法,同时又和文化密切相关。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是一个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话音组合方式,可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平仄相间使语言抑扬顿挫,使用韵脚让语言宛曲回环,谐音的使用则会增添语言的诙谐效果。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文化既表现在词;r-上、语法上,也表现在语音上。汉民族凡事讲究对称、和谐、平衡,善于联想,这样谐音表义正好适应其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谐音是注重语音层面的一种修辞方法,同时又和文化密切相关.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是一个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语音组合方式,可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平仄相间使语言抑扬顿挫,使用韵脚让语言宛曲回环,谐音的使用则会增添语言的诙谐效果.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文化既表现在词汇上、语法上,也表现在语音上.汉民族凡事讲究对称、和谐、平衡,善于联想,这样谐音表义正好适应其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不同语言间的翻译中,经常会涉及到可译还是不可译的问题。不可通约性是美国哲学家库恩提出的引起很大争议的概念,他提出不可通约性就是不可翻译性。文化领域存在着不可通约性的现象。文化的不可通约性构成了文化相对主义的哲学基础,但文化相对主义也有它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李周红 《神州》2012,(18):124+127
本文指出了我国公示语英译问题的现状,探讨了公示语英译失误问题在教学中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角度,结合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及社会语用学、母语迁移理论,找寻英汉翻译教学中关于公示语翻译教学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当前的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禁止类"公示语的现状,以兰州市区为例,对"禁止类"公示语英译在语言错误和文化失误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改译了部分典型的"禁止类"公示语。在此基础上指出英译失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旨在解决"禁止类"公示语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公示语的英译质量,以礼貌的原则、规范的语言、融入的文化来体现城市外宣窗口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6.
从语用学角度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推理过程或行为。翻译的交际行为是一种三元关系,有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交流行为,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与局限性——不可译性。本文结合霍克斯的《石头记》译本,应用明示--推理模式来说明翻译交际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认知环境和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和不一致,来解释翻译过程中不可译性不意味着不译,只意味着翻译中的一种局限性,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造成这种局限性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联系多年的翻译教学实践,分两部分对日本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再创作问题,结合具体译例进行了分析,据此论述了利用比较法在美学、修辞、句法等方面进行词语推敲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北 《神州》2013,(18):149-150
《汉语修辞学》中对"修辞"有三重定义:修辞活动、修辞和修辞学。在修辞活动中,要掌握四大基本原则:①适应环境原则②把握对象原则③保持自我原则④得体性原则。"修辞"的本来意义是分开的,"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文教",后来人理解为"修饰文辞"的意思。修辞单位是修辞意义和修辞结构式的统一,通过修辞单位表达修辞意义的手法或方法叫修辞方式。修辞方式可以概括为两类: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积极修辞又分为辞格和辞趣。修辞学则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交际活动中的语言问题。然而,在一个完整的修辞活动当中,修辞、修辞活动、修辞学实际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互相依存,不能割裂看待。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耗散结构理论角度特别是翻译活动中熵值的变化,通过对一些实例的分析得出文学翻译中某些文本存在相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0.
周立健 《风景名胜》2020,(1):0125-0125
多种语言间的交际促成了我们当今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翻译是一个重要的交流过程,并非简单的 “语言传递”。翻译是复杂的思考和沟通过程,满足语言在译入语文化内最大程度被读者所接受。本文主要介绍交际翻译理论,并运用例句来解释说明在该理论指导下的句子如何能够实现更好的让读者接受和理解。希望本文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该理论。  相似文献   

11.
赵鲜萍 《旅游纵览》2012,(11):148-149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旨在如实地把一种语言中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词语的内涵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处理动物词语的翻译及其内涵意义,对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都是必要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我国提出"全域旅游"规划理念,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但部分景区的公示语汉英翻译存在语义错误、语用错误、文化差异和英译遗漏四类错误。笔者采用"偶遇抽样法",对赣州部分景点的英译公示语进行拍照记录,运用翻译目的论对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语言环境创建为依托、肩负责任感、把好质量关和制定公示语英译规范三种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外来图书的翻译方式从"洋译华述"向"日文中译"的转变过程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并且反映了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尽管两种翻译方式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但两者都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国人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徐亮 《丝绸之路》2010,(14):61-62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汉英翻译中存在诸多不可译现象。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分析了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译者应该如何处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5.
谢碧原 《神州》2014,(9):31-31
“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是由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提出来的,其对日后的佛经翻译以及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甚大。本文阐释了道安在“五失本三不易”中所体现的翻译观,在肯定道安“开宗明义吾国翻译术”及在译论上的杰出贡献的同时,提出其翻译观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倡导译者应从现当代社会的实情出发,以辩证的思维看待前人的翻译理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创作出优质的译品。  相似文献   

16.
唐明丽  逯慧敏 《神州》2012,(23):131-131
马建忠在19世纪末基于比较语言学提出了有别于中国传统译论的"善译"翻译理论。笔者将从简要介绍了马建忠的"善译"论,试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马建忠"善译"理论的局限性:它并没有摆脱传统的"忠实、对等",也没有走出中国传统译论随想的樊篱;译者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彰显,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原文的约束。  相似文献   

17.
元青  齐君 《安徽史学》2016,(2):32-43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官方译书机构,集聚了多达50余人的中国译员群体。他们普遍热心西学且学有专长,其籍贯来源多集中于以江苏为核心的江南地区;除少数考有功名外,其多数出身于科举时代没有功名的普通知识分子;其教育背景新旧杂陈,接受洋务教育者居多。其群体构成反映了近代初期较早接触西学的新型知识分子的某些共同特征。在翻译西书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书目选择、专业名词创设及"西译中述"方式的译书活动,在与西人合作下,完成大量高质量的西学作品翻译,对近代西学传播做出巨大贡献。他们是晚清翻译高潮中相当数量的中国译员群体的一个缩影,是被动开放的中国在急需引进西学而又缺乏人才情况下的过渡时代的译才。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一种语言或文字的转换过程,一种思想文化交流的产物,一种跨文化的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活动,一种"扩大生存空间所必需的精神扩张。"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个"大种",它不但具有一般翻译的共性,更是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其特性更多地表现为审美意义上的再创作性、框定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是基本要素。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有所体现,对词汇的理解也必然能体现民族或文化之间的差异。"东"、"西"、"南"、"北"这些方位词不仅是地理概念,而且与民族文化、宗教思想、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是一种文化现象。挖掘中西方位词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其英译策略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及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四夷馆“女真馆”和朝鲜司译院“女真语学”均为教习女真语言文字并负责翻译女真文书的“译学”机构。四夷馆和司译院培养的通汉语和女真语言文字的翻译人才,在明朝、朝鲜与女真的交涉中起到了重要的语言媒介作用。自正统年间开始,部分地区的女真人与明朝交往时,往来文书改用蒙古语,以致出现了明朝四夷馆鞑靼馆代译女真文书的现象。同样,朝鲜司译院给女真部的文书也以女真和蒙古两种文字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