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论证,戊戌政变,袁世凯没有八月初四日在北京告密的必要与条件,徐世昌初四日告密说没有根据.奕劻亦非接受袁世凯告密之人,荣禄才是告密的最佳人选.袁世凯并未党附维新派,光绪帝对袁世凯的知遇之恩远早于维新党人,而保全光绪帝,是袁世凯保全自己的必然选择.袁世凯日后的飞黄腾达,并非慈禧太后对其告密的奖赏.  相似文献   

2.
再论戊戌政变中袁世凯的"告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卫东 《清史研究》2002,3(1):31-40
戊戌政变中袁世凯的“告密”是聚讼百年仍未能定谳的疑案。是案历经政治、道德和学术的评判阶段,具体而微地映证出近代学界在重大“问题人物”的研究中所走过的颇具共相的曲折历程。关于是案,笔者既不同意八月初五日(9.20)袁世凯回津告密是引出次日政变原因的旧说;也不接受袁世凯告密并没有引出政变而只是引出“戊戌六君子”被害的新解。笔者以为:袁世凯是告密了,但不是在初五日返回天津之后,而是在见到谭嗣同后的初四日(9.19),袁告密是造成慈禧提前回宫发动政变的最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白云涛 《炎黄春秋》2007,(12):67-72
关于戊戌维新时期的袁世凯,长期以来,人们都揪住其戊戌告密不放,似乎袁世凯告密导致变法失败。人们大都不去想:为什么维新派在做孤注一掷的最后一击的时候,不去求助别人,而去求助袁世凯?因为袁世凯也是力主变法维新和支持康、梁变法维新之人。  相似文献   

4.
1898年8月,即清光绪24年,按阴历甲子计算是戊戌年,满州大臣和内务府的顽固保守分子跪请慈掉太后拒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提出的新政。老好巨猾的慈相笑而不答。那般历史绊脚石又涕泣跪请禁止,想擦边笑边骂“你们管这些闲事干什么,难道我的见识还不及你们?”这些时候,这个宫廷老妇已和总督直隶节制北洋三军的荣禄密谋,袁世凯也大玩其两面派的无耻伎俩,向荣禄密告变法维新派的计划,他们伙同一批大臣向慈接谎称光绪帝与康梁等逆谋将回颐和园。荣禄即由天津至北京,囚光绪帝于濒台,慈接再次垂廉听政,捕杀谭嗣同、杨锐、刘光第…  相似文献   

5.
戴逸 《江淮文史》2010,(6):4-13
但凡提及袁世凯,多半带有贬义:投机政客、乱世权臣、复辟逆流、窃国奸贼,承认"二十一条"、破坏戊戌变法……然,这些解读就是完全的袁世凯吗?这个近代政治舞台上的著名反派,他对戊戌六君子的出卖是卖友求荣,主动告密,还是身不由己,被迫为之?请看清史大家戴逸先生如何在如山史料中抽丝剥茧,慧眼拨迷雾,还您一个袁世凯告密真相。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日、俄加紧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袁世凯为维护东北主权、利权,最早提出对东北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将军府制改为行省制,在东北全面推行新政。日俄战争后,袁世凯积极收复失地,恢复行使中国主权。袁世凯不仅是东北改革的促动者,而且在东北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洋集团在东北推行新政,加强了东北的国防力量,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的作为,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1876年2月16日(光绪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是光绪帝开蒙第一天。像当年入值弘德殿那样,翁同龢未及天明,就趁着晓月晨风,肩舆来到了养心殿东暖阁。这一天,除了他与夏同善外,在场的还有恭亲王奕(讠斤)、伯王(伯彦诺谟祜)、贝勒奕劻、额驸景寿。光绪帝坐北朝南,面前放着一张矮小的桌子,上面摊着纸墨笔砚。君臣行礼过后,翁同龢不慌不忙,以笔蘸墨,写了“天下太平”、“光明正大”八个端庄的颜体大字。接着,握着光绪帝又白又嫩的团团小手在事先准备好的朱书红格纸上将八个字重写一遍。写字过后,便是认字。翁同龢拿出事先已用黄绫硬裱成的两个方块字:“帝”“德”,放在光绪帝面前,随声念了两遍,光绪帝亦应声口诵。接下来,讲讲《帝鉴图说》的首篇《三皇五帝》。翁同龢以手指画,反复陈说,讲得既浅显, 又明白,光绪帝“似有所悟”,并用手  相似文献   

8.
《百年潮》1998,(4)
这是为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而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依据在日本外务省档案中发现的毕永年日记及其他档案、文献,以生动、明快的文笔,披露了过去人们知之不详或传之有误的一段悲壮历史故事:康有为与梁启超、谭嗣同、毕永年等为实现变法,密谋包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后因袁世凯告密而败露,招致“六君子”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9.
肖荻 《炎黄春秋》2009,(6):79-80
素所景仰的文化老人黄苗子、冯亦代等先生,经章怡和《谁把聂绀弩送进监狱》、李辉《写好一个‘人’字》等文章对其当年在运动中卧底告密等往事的梳理和曝光,令人愕然、痛惜、责备……比见到一个坏人做坏事,还要百感交集。众说纷纭中有一种看法是:“那段历史就像一部绞肉机,有多少人能问心无愧?”似乎是善恶难分、一团乱麻。好在那段历史,银发一族很多人都“欣逢其盛”,个中款曲并非“不知有汉,遑论魏晋”。那么,难道当时就只剩下“告密自救”这一条路了吗?  相似文献   

10.
戊戌政变前夕,光绪皇帝颁发的两道“密诏”,是研究维新运动的重要资料,也是康有为后来保皇活动的重要凭借。然而,“密诏”发布,即有人发生怀疑,和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的王照也说是“伪作”。近年来,关于“密诏”的来源、时间、内容、性质诸  相似文献   

11.
正袁世凯是慈禧太后在李鸿章之后最为信赖的汉大臣,在慈禧太后最后几年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对当时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作出过重要贡献。当然他也得罪过不少人,多年来弹劾他的奏章一直不断。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对袁世凯信任有加,所以,袁世凯并没有因受到弹劾而受到任何处罚,反而步步高升。但是,1908年下半年,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反对袁世凯的潜流一直不断,在慈禧太后活着的  相似文献   

12.
唐踔 《文史精华》2007,(9):32-38
戊戌政变的发生,直接的导火线是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出卖光绪皇帝和维新派,慈禧太后遂发动政变,重开训政,这已经成为教本的同载和国人的共识。然而历史的真相却并非如此,历史教科书的传统说法有着太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破绽。戊戌政变发生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袁世凯是否告密了?他在何时告的密?他与维新派有何瓜葛?  相似文献   

13.
关于北洋六镇的编练及沿革,众说不一。本文略作考察,就教于大家。 一九○○年冬、一九○一年,驻跸西安的清朝逃亡政府,多次颁发谕旨,实行“新政”,其中心是“筹饷练兵”。刚刚爬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高椅的袁世凯,以其“应变”“长才”,接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办综合大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初名京师大学堂。这是光绪帝在爱国志士的鼓吹与支持下实行新政的一个实绩。不久,慈禧在旧派官僚协助下扼杀了这次维新变法运动,在施行的新政中只留下了这所京师大学堂,得天独厚的大学堂遂成了戊戌变法仅存的硕果。 京师大学堂里是维新运动的产儿,是参照欧、美、日等国近代大学的模式创建的,但由于从总管、教习到学生均是旧官场中人和王公贵族子弟,因而并不能革除那些封建的陈规陋习,学校风气非常腐败。一些学生的官阶比教员还高,在学校里,常是“大人”…  相似文献   

15.
陈宝箴死因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梦溪 《百年潮》2001,(2):60-67
100年前的戊戌维新以及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遭受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变、大悲剧。其事变过程之复杂微妙、人物关系之扑朔迷离、文本资料之若实若虚,至今尚有未得其真相者。湖南是变法维新的发祥地,巡抚陈宝箴所领导而由其子陈三立襄助筹划的湖南新政,可以说是清季改革的模范域区。正因为如此,政变后湖南新政以及义宁父子所受之打击格外沉重。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通缉康、梁,杀“六君子”于京城菜市口。10月6日(农历八月二十一),发出惩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的上谕: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着一并革职。  相似文献   

16.
光绪死因新悦新证 颇多争议的清光绪帝死因疑案,在百年后通过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终于得以确证:光绪帝突然“驾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据报载: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谜案,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同时,这一研究也被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纳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  相似文献   

17.
1913年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当上了正式大总统。当年12月11日,参政院两次上书劝进,“恭请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次日,袁世凯发布命令,承认帝位。31 日,袁世凯下令次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相似文献   

18.
民初逸事     
袁世凯的狡诈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极欲帝制自为,袁的心腹大将冯国章(当时任江苏都督)闻讯,于六月二十二日亲赴北京见袁,欲探真象。袁坚决否认此事。据有关史料记载袁、冯两人这次会面时的谈话:冯言:“帝制运动,南方谣言颇盛。”袁答;“华甫(冯之字),你我多年在一起,难道不懂得我的心事?我想谣言之来,不外两种原因;第一,许多人都说我国骤行共和制,国人程度不够,要我多负点责任;第二,新约法规定大总统有颁赏爵位之权,遂有人认为改革国体之先声,满、蒙、回族都可受爵,汉人中有功民国者岂可丧失此种权利?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19.
戊戌政变之真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戊戌政变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分歧比较多的问题,分歧主要集中在袁世凯告密与政变的关系上,对此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袁告密引起了政变;一种认为袁虽告密,但政变时慈禧太后尚未接到密报,政变另有原因;一种认为袁告密是在政变之后。①我在1983年曾写过一篇《戊戌政变史实考辨》②,持第二种看法。现在仍持这种看法,但是由于近年来陆续发掘出一批新史料,特别是档案史料,使我对整个政变过程有了些新的认识。其实政变经历了一个过程,其间事机杂出,几个看似偶然实则互相关联的事件促成了政变的发生和升级,使不必…  相似文献   

20.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到15日下午,24小时之内,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发生更替。慈禧太后在病逝前,先授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为摄政王,命其将3岁儿子溥仪送入宫内;后又立溥仪为嗣皇帝,命摄政王载沣监国,掌管国家军政大事。光绪的亲弟弟成为大清帝国实际最高统治者,这对袁世凯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载沣一直对袁世凯在维新期间出卖光绪帝怀恨于心,再加上袁权倾朝野,成为满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