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潘懿 《钱币博览》2010,(2):40-41
古钱文字的释读,往往有一个渐趋合理的过程。 先秦圜钱中有一品种,一般认为是秦国所铸。旧读“重一两十二铢”、“重一两十四铢”(图1、2),然而有两个问题。一是“二”、“四”与“珠”之间均有一横画,读为“一”则不可通,于是只好跳过不读:二是即使假设其为砝码.形制上固然奇怪,实物的重量亦似出入不定。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关于“扶乩”之类的活动,近代以来称为“扶箕”,俗称“落簸箕神”等多种不同名称,迷信乎?游戏乎?甚或什么“神功”、“超人”乎?在此有叶春生先生一篇专稿,专门论述有关这方面的事情。本刊在此特别说明:这仅是一方之言,如有兴趣的读诸君,欢迎参加讨论,以期对此民间活动有个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咊”与“和”这两个字,都是以禾苗的“禾”为主干,仅仅是“口”的位置摆放不同: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在右的是现在的一个常用字,大家一见就认识。如“口”在左。恐怕认识的人就很少了。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人类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上的众多矛盾时,人们时常使用“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明显的歧异。193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把贯穿整个近代的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称为“基本的矛盾”.把中日矛盾称为当时的“主要的矛盾”。这里,他对“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这两个概念是区别使用的。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这两个概念的用法却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5.
冯治库 《丝绸之路》2014,(12):29-31
老子认识到了两种“无”,一种是绝对的、命名的、理论性的“无”,它是玄奥的,是人类思维的开端,是天地之始,它和命名的、绝对的“有”一起构成了“众妙之门”。只有命名了绝对的“无”和“有”,人类思维、认识之门才能打开。所以,这个“无”是理论的、抽象的概念。除了这种绝对的、命名的“无”之外,老子还深刻地认识到了“有”的否定性的“无”,认为这种“无”是和“有”相生的,并为“有”之用提供保障。老子还提出了两个层次的“无”之为(用):第一个层次是与“有”对应的“无”之为、之用,这是与存在、存在者(物)相关的“无”之用;第二个层次是讲人也就是主体不过分作为,要顺从自然。  相似文献   

6.
关于民俗研究的说三道四———个“非典型”的学术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举国上下遭遇“非典”围困的特殊时刻,使我们在本来是高等学校的大忙季节里竟有了读书和休眠的闲暇,颇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满足感。但《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上许多同志加兄弟的大作,却将我从昏睡中惊醒,催发了我摇唇鼓舌的冲动。由于以下所言均为读后随感,讨论的虽都是学术问题,但并未按照严格的学术评沦的规范展开,因此只能算是一篇“非典型的”学术评说,如若不妥,还望各位考虑到此刻仍处在“非典”时期,休怪则个!  相似文献   

7.
(一)下乡“四清”和“文革”序幕1966年,是暴风骤雨的一年,是我国社会剧烈分化动荡的一年,也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年。这年春节刚过,我和丈夫老韩便分头奔赴青海省“四清运动”的第一线。老韩担任湟源县社教团团长,我则被分配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一个山区的生产大队任工作组长。那时我们的两个较大的孩子小明、小秀,都已由我于1965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接到青海(当时党中央组织部有个通知,动员在外地工作的干部把子女接离北京)。我们两口都将下乡,四个孩子,最大的不满15岁,最小的不满10岁,如何安排好他们的确是个大问题。老…  相似文献   

8.
“麻胡”考     
刘大寿 《文史月刊》2003,(12):54-55
问题的提出儿时在平遥———现今世界文化遗产的乡下度过。每每夜间哭闹,母亲便以“麻胡”来吓唬,自己便恐惧,便用双手紧紧搂抱母亲,便哭闹声立停。“麻胡”,在我同代人的心中是一种凶恶的吃人的野兽。稍长,随母亲去邻村赶会(赶集)正正在玉米吐穗时。回家路上,见不远处田野里一只狼悠闲地正走向一片高粱地,大人们都说,那是“麻胡”,自己便紧紧拉住了母亲的手,催母亲快走。心中也便以为“麻胡”原来便是狼。至于“麻胡”两个字怎么写,是“麻胡”、“马虎”,还是“麻虎”?并不知晓。后来读了书,游了一些地方,知道以“麻胡”来恐吓小儿的,不仅…  相似文献   

9.
何满子有一篇文章《朱元璋惩“偶语”》。(见《五杂侃》)文中说:“朱元璋不但以文章罪人,也实行秦始皇的‘偶语者弃市’的苛政”。他先举一个例子:朱皇帝微行京都,听见一位老妇人“密呼”他为“老头子”,于是就龙颜大怒,“即令籍没民家甚众”,罪名是犯了“偶语罪”。为了提高读者对偶语罪的识别能力,何先生又举了两个例子,虽与朱元璋无关,但却都罪涉“偶语”。  相似文献   

10.
周朝有文王、武王;汉朝有文帝、武帝。为何历代都有“文帝、武帝”呢?这里的“文”和“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新继位的皇帝请大臣们根据死者生前的品行及谥法的规定,给予的一种称号。按照谥法的规定,谥号可以分为表扬、批评和同情三大类。“经纬天地曰文”,意思是善于治理天下的可谥为“文”。像汉文帝刘桓、隋文帝杨坚,都是以善于治理天下著称的,所以被谥为“文”称为“文帝”。“威强睿德曰武”,意思是说声威强盛又明智的可谥为“武”。像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晋武帝司马炎,都是以声威强盛著称,所以他们的谥号都是“武…  相似文献   

11.
“是真名士自风流”。一个“真”,一个“自”,道尽了名士浑然天成的风流气度。  相似文献   

12.
如果把幸福二字拆开来看,就会发现“幸”字是“土”和“钱”的构成,“福”则包含“衣”、“口”、“田”,这样看来,幸福是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家里的人丰衣足食,有房住、有田耕、有钱花。这是广州市长万庆良对“幸福”二字的新解。  相似文献   

13.
2014是农历马年。承续中国的古老传统。马年说马一时炙热。尤其种种源流不止的“马上体”祝语,诸如“马上发财”“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对象”“马上带金”.直接汉代便已出现的“马上封(蜂)侯(猴)”之遗风余韵,仿佛情到意到之外,真有祝啥有啥,马上“兑现”,“马”一到即成功的魔力了。  相似文献   

14.
刘金凤 《神州》2012,(2):78-78
有一则笑话讲某地理老师见校长来听课.便将地球仪往讲台上一放,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呀?”没想到学生们齐答:“校长”。老师急了,又问:“校长是个东西吗?”学生齐答:“不是东西”。  相似文献   

15.
我父亲万德永,跟伯父万德润(字泽生),都是“德”字派的,他们差不多有同样的经历。有一次我回乡里去.侄子辈的胜高告诉我:“伯父,我们屋里有个挑草头、挑谷捆子的冲担,用铜包了头的。是哪个刻了德永两个字。”  相似文献   

1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一个国家的宪法,最重要的是体现国家体制的性质。 早在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国体的性质,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实行“新民主义宪政”。这一思想具体地体现在毛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新中国建立前,毛在《论联合政  相似文献   

17.
滇中与滇南交界处的石屏彝族,自称尼苏,他称花腰。花腰彝聚居的石屏县哨冲镇水瓜冲一带,自古沿袭“德培好”习俗,“德培好”是彝语,意为“培养好的道德风尚”。它是“咪嘎好”的最高形式,“咪嘎好”是一年一次,“德培好”则12年一次(马年正月第一个马13举行)。解放50多年,只举行过3次“德培好”。第一次属民间性质,时为1954年;  相似文献   

18.
秦志军 《旅游》2007,(2):8-8
在诗集《一路唱回故乡》后,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近期又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新版。该书收入黄永玉上世纪90年代在法国、意大利近一年作画生活的札记以及百余幅当时所作之画。此次新版,还收入了黄永玉先生特意设计的藏书票:一位老人,肩负背囊,手提画箱,跋涉在漫漫旅途中,旁边是陆放翁的诗句“远游无处不销魂”。  相似文献   

19.
唐水  孙静文 《中华遗产》2009,(11):64-77
“死”、“骂”、“难”都是姓氏,“你”、“我”、“他”亦是姓氏,不过它们和许多古老姓氏一样,大都消失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使用过的姓氏有两万多,但今天专家的研究结果只有7000多,而其中亦有不少姓氏已经或正在变得稀有。稀有姓氏会死吗?与此同时,在我们身边,又有一些崭新的姓氏诞生出来,也相当稀有。姓氏,不只是古老的文化,足否也会成为当代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20.
史树青先生与启功、杨仁恺、徐邦达三先生齐名,为“四大文物鉴定家”,是“国宝”级的大师。当收藏成为一种“时尚”,并经媒体广泛宣传,各电视台“鉴宝”节目推波助澜,大有“旧时王谢堂前燕”,而今“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了。然而,当收藏成为一种“文化”,一个有眼力、有学识,判断力准确的鉴赏家,那可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呢!前几年启老已作古,而今史老又离世,则痛感我国文物鉴定后继乏人,暂缺将帅人物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