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新锋  林恺雯 《民俗研究》2023,(4):104-116+159
有关徐文长的散文叙事文本可以区分为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二者甚至存在难以完全割裂的中间形态。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有“稳定与隐匿”的情节基干、“组合与流动”的母题链、“断裂与变换”的情节单元,而徐文长传说的结构形态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服务于核心名词的稳定情节基干,作用于主体叙事的离散情节单元和服从地方特定功能的叙事。特定情节与名词性元素的脱落、增加和代换,使得作为狭义故事的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和徐文长传说之间发生持续而缓慢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武乡大云寺佛传壁画,为晋南地区佛传壁画重要遗存。其历史悠久,情节丰富,是难得的佛传壁画艺术精品。由于时代久远,部分壁画内容缺少题记或题记不全,有待辨识。在参照《释氏源流》基础上,新增佛传壁画情节,其余壁画情节呈现新的表现形式。艺术上,设色淡雅,构图均衡,极具乡村化气息,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馨 《丝绸之路》2011,(2):43-44
电影隐性广告做得好与不好,是衡量制片能力的重要标准。制作方将广告巧妙地糅合进情节之中而不影响情节的发展,才是好广告;相反,让观众觉得生硬、突兀,游离于情节之外,就是败笔。本文以冯小刚电影中的隐性广告为例,分析了隐性广告如何发挥"劝服"机制,从而更好地参与剧情、叙事,成为意义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影像符号。  相似文献   

4.
国木田独步的《源老伯》与鲁迅的《祝福》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文学有其共性,在文学史上,不同国度、不同作家的作品,在情节上相似的现象屡见不鲜。日本作家国木田独步于1897年发表的《源老伯》与鲁迅在1924年发表的《祝福》就是两篇在情节上相似的作品。但是由于作家所处的国度、时代以及作家的思想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就是在情节相似的情况下,小说的主题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这两篇小说情节上的相似性来发现其内在的联系,并通过探讨两篇小说主题的不同来进一步阐明作家的文学及人生观。  一、情节相似的两篇作品国木田独步发表于1897年的《源老伯》描写了一…  相似文献   

5.
论《离骚》“求女”情节的深层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人类深层化心理--即“恋母情结”心理对《离骚》“求女”情节进行探讨,笔认为《离骚》“求女”情节蕴含着强烈的“恋母情结”,表现了诗人屈原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6.
孙巍 《神州》2013,(8):3-3
《音乐之声》是一部成功的音乐歌舞片,自上映以来收获了无数观众,历久不衰,人们除了回顾如《Do-Re-Mi》、《The Sound Of Music》、《Edelweiss》等经典音乐外,也对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一部好的电影如同戏剧一样都离不开情节的铺垫,而冲突又是发展情节的关键。《音乐之声》中的人物、情节与冲突恰巧巧妙的发展了这部戏,也是该电影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在短暂的一生中,七到昌黎,六上碣石山,在此游玩亦或避难。表现出李大钊深深的故土情节,及对家乡无限的眷恋。本文按时间顺序对李大钊数次游历五峰山加以描述,并对李大钊的故土情节予以揭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两个神话故事的比较以及哲学认识论上的潜意识分析两个角度出发,试图对"俄狄浦斯情节"进行另一种解读。认为弗洛依德的作为潜意识体现的"俄狄浦斯情节",若从母子关系的角度看则含有意识成分,而不仅仅是个体潜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书与人     
《闲话三分》《三国演义》早已深入国人心中,很多人都不自觉地把小说情节等同于历史事实。章学诚评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著名学者陈迩冬借由这本关于《三国演义》小说情节与三国时代史实的带有考证性质的随笔,澄清了  相似文献   

10.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依;而胡编乱造,弄虚作假,是作文的大忌。但强调作文真情实感并不是不允许想象与虚构。可以说,不少中高考满分作文,都因运用情节虚构法而成功。所谓情节虚构法,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根据行文的需要,凭借联想与想象,合理地虚拟  相似文献   

11.
清明雨     
清明,是燃着亲情的一炷香,也是斟满忆念的一杯酒。袅袅香烟萦绕着多少人生往事,盈盈酒杯盛下了一个民族的魂魄。记得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每个人的清明都牵系着他的血脉,珍藏着他的人生底片。晚唐诗人杜牧曾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绘出一幅千年前的“清明放旅图”。我想,这首词平意远的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因为它写活了人生旅程中的落魄、困顿、乡愁和追寻,写活了伤感和希望。那在天地间纷飞的愁绪,那在迷中透露的清丽,虽已遥隔百代,仍然如在目前———人们的心扉,人类的情感,有时是不受时代…  相似文献   

12.
鄙小 《旅游纵览》2008,(4):72-72
<正>题记:清明节是一个特殊的出游之日,人们为了缅怀来到野外,国家也因为这样的中华民族习俗,从2008年起,把它列为传统节日放假日。当人们在  相似文献   

13.
隋初兴建大兴城 (唐称长安城 )时 ,充分利用“入水绕长安”的丰沛水资源 ,从城东、城南引水、氵 水、氵交 水修凿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引水入城 ,萦回曲流于坊市、官署、寺观、宫苑间 ,以供全城生活及环境绿化用水。唐以后 (可能从唐中叶 )各渠道陆续湮塞。近几十年来 ,清明渠遗址断断续续有所发现。本文从历史地理角度对隋唐长安城清明渠的流路、历史功绩、遗址现状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辉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5):112-140,162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相关文物考订,指出《清明上河图》卷中表现了党争事件的后果,画中所表现的女性盘福龙发式和短褙服饰等,时间指向皆为徽宗朝崇宁至大观年间(1102-1110)。作者用模拟航拍制图方式"俯瞰"画中的城市结构,发现无法对应宋代汴京地图,确定此图所绘并非北宋汴京实景。张择端概括提炼了汴京城内外一部分代表性景致,是汴京实情而非实景。作者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解开画中诸多图像的历史密码,特别是画家在展现清明期间商贸繁华的汴京城时,出乎常情地表现了惊马闯市、船桥险情、官员争道、军力懈怠、城防涣散、消防缺失、商贸侵街、党祸渎文、酒患成灾等街头弊端,呈现出北宋末年沉重的社会危机,暗含着画家对社会的隐忧。  相似文献   

15.
高占伟  叶涛 《民俗研究》2010,95(3):60-65
民俗作为传承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尊重民俗首先必须尊重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年节和清明为例,追溯传统节日在中国近代所经历的曲折历程,探求传统节日自身发展的特点,强调在当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尊重传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