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东在美苏冷战中具有重要意义。中东的冷战可划为四个阶段:美国开始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苏联实现突破的努力失败;阿拉伯民族主义进入高潮,英法基本退出中东,美苏展开激烈角逐;英国彻底退出中东,苏联影响进一步增长,中东呈现不战不和局面;美国促成中东和平进程,苏联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衰落。冷战在中东的主要特点如下:中东是除东欧外非两大阵营国家唯一与超级大国苏联有陆地接壤的地区,是美国遏制战略的前沿阵地;中东是冷战的发源地之一;中东成为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双方各有自己的战略;中东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延绵不断,并与冷战相互交织,而后者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有限;冷战与中东起伏不定的民族主义相互影响;中东在冷战中诞生了高度敌视西方的极端伊斯兰主义。  相似文献   

2.
时代发展到21世纪,信息化高速运转,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及时,各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对外传播领域的竞争已趋白热化。以俄罗斯为例,为谋求重树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并扩大在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俄计划投资3500万美元开设一家阿拉伯语电视台,而中东地区是包括美、英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主要新闻台较量的热地;被称为“俄罗斯版CNN”的英语新闻电视台——“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已在2006年3月正式开播,  相似文献   

3.
艾森豪威尔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出台的中东政策,旨在引导部分阿拉伯国家参与其全球遏制战略,共同抵御苏联对中东地区的渗透,它构成了其后几十年美国中东政策的基础.而艾森豪威尔主义是在欧米加计划不能有效处理中东问题的基础上诞生的,是对欧米加计划的公开阐明,这突出体现了美国中东政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正>时代发展到21世纪,信息化高速运转,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及时,各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对外传播领域的竞争已趋白热化。以俄罗斯为例,为谋求重树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并扩大在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俄计划投资3500万美元开设一家阿拉伯语电视台,而中东地区是包括美、英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主要新闻台较量的热地;被称为"俄罗斯版CNN"的英语新闻电视  相似文献   

5.
罗旻 《环球人物》2015,(3):58-60
以色列的科技创业公司数量仅次于美国,被称为“创业天堂”在中东这个充满动荡与神秘色彩的地方,以色列无疑是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国家。以色列面积大约为北京市的1.5倍,人口约830万,但这个小国不仅在阿拉伯人的包围下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还创造出了无数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科技公司。在这个国家,平均每2000人中就有一个人在创业,科技创业公司的数量仅次于美国,被誉为“中东硅谷”。年过70的约西·瓦迪被称为“以色列科技创业之父”,他不仅是以色列第一批发展高新技术的企业家,也是著名的天使  相似文献   

6.
石油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迄今为止,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原料对国家命运、军事发展和全球贸易战略,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力。中东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所占的份额较高,是世界的油库。石油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东的政治和经济。石油所带来的贫富差距、石油富国执行的不同的石油政策以及石油价格等因素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东国家间的关系,石油供应问题也使得中东与区外大国关系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7.
中东史研究指伊斯兰教兴起以后的中东历史.近年来国内出版的著作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专著.首先是地区史和国别史,目前已经出版的有阿拉伯国家史、中东现代史、国别史、断代史,已经比较全面.其次是专题史,成果数量大,包括中东的政治史、国际关系史、现代化问题、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军事史、法律史、历史人物等.  相似文献   

8.
正中东地区作为世界储油最丰富的地区,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石油能源主要的出口地区,控制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中东地区的矛盾复杂多变,首当其冲的阿以问题就难以解决,二战后,引发了五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在阿以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由于军事力量的薄弱,在与美国支持的以色列作战时,总体上处于劣势地位,以色列在战争后不断地扩大领土范围,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民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在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  相似文献   

9.
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联合国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表彰他们在“全面销毁化学武器方面的贡献”。然而,今年35岁的英国男子艾略特·希金斯,被认为在这方面比联合国做出了更大的贡献。他从未接受过正式的情报训练,不会说、也看不懂阿拉伯语,他的“战场”不在中东地区,而是YouTube、推特等网络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为了有效争取美国的支持、巩固自己在中东的地位,英国麦克米伦政府提出了"相互依赖"战略。对此,肯尼迪政府虽然原则上予以接受,但实际把调整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关系、遏制苏联在中东的影响置于头等地位。也门危机期间,英国拒不承认也门新政权、也不寻求与纳赛尔和解的掣肘做法,让美国政府失去耐心,致使两国中东政策严重脱节。"相互依赖"战略的失败是由于中东敏感的地区形势和美英不同的利益诉求所致。该战略自产生之日就面临同盟内部权力失衡以及如何平衡本国利益和盟国利益的结构性两难,在遇到也门危机这类重大地区事件时,自然无法超越美英对各自国家利益的优先考虑,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相似文献   

11.
杨兴礼 《人文地理》1993,8(1):34-40
中东是个独特的政治地理区域,90年代以来正在走向多极化。影响中东地缘政治的因素丰富多样,本文对其中的地理位置、国土、自然资源、民族、宗教、地区霸权等最重要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在提出国家影响力、地缘政治影响力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了简明的公式,对中东地缘政治稳定度作了定量探讨,文间还结合当前中东政局中的重大问题和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严润成 《沧桑》2011,(6):75-77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东地区,特别是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石油蕴藏量而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美国政府通过宣传、渲染,制造苏联在中东地区石油扩张的紧张局势;通过建立中东军事集团,遏制苏联石油势力;通过“经援”、“军援”,拉拢中东国家。在两极格局下,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抵制苏联在中东的石油扩张,将石油作为工具为其冷战服务。  相似文献   

13.
敏敬 《民族译丛》2004,(6):17-24
库尔德人是中东地区除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之外的最大民族,人口近3000万,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其中,土耳其境内库尔德人的数量最多,有1800多万,约占该国总人口的20%,绝大多数居住在该国东南部各省。库尔德问题是中东众多热点问题之一,对上述四国以及地区安全具有重大潜在性影响。尤其是在土耳其,自1923年起,  相似文献   

14.
1991年10月30日,举世瞩目的中东和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中东和会的召开标志着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终于坐到同一谈判桌上,通过谈判来结束双方长达43年之久的尖锐对峙状态,谋求媾和。以前,阿拉伯国家拒绝同犹太人国家举行面对面的谈判,因此,中东和会召开的本身就是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一件大事。那么,中东和会为什么能  相似文献   

15.
何志龙 《世界历史》2007,(4):92-100
本文认为,巴列维时期伊朗与以色列结成“外围联盟”,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和激进阿拉伯国家的挑战。伊朗伊斯兰教革命后,尽管霍梅尼从意识形态出发强烈反对以色列,但因各自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两伊战争期间伊以仍然保持着秘密武器交易。随着冷战后苏联的解体和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被削弱,共同的敌人消失了,伊以为争夺在中东地缘政治中的优势地位展开了激烈竞争甚至对抗,伊朗以反对中东和平进程和支持阿拉伯激进组织来对付以色列;而以色列则竭力把伊朗排除在中东和平进程之外,大力渲染伊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伊核计划对中东稳定及世界和平的威胁,以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的关注、制裁,甚至军事打击,保持以色列在中东的强国地位。  相似文献   

16.
郭松 《史学月刊》2020,(4):132-136
在纷繁芜杂的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美以特殊关系自形成以来,形塑和创造着中东国际力量的对比变化。可以说,美以关系是研究美国中东政策的关键切入点,也是考察阿拉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冲突的重要线索。目前学术界对美以特殊关系的形成过程存在诸多争议,对其动因的研究乏善可陈,缺少一种清晰而全面的阐述。本文拟利用相关的美国外交文件等资料,对冷战前期美以特殊关系形成的过程及其动因略作论析。  相似文献   

17.
第四次中东战争打破了中东和平僵局,也加快了美国调停阿以冲突的步伐。为达到主导中东和平进程的目的,美国对交战双方推行了两条似乎相互矛盾的外交政策:既确保以色列不被打败,但又阻止它取得类似六日战争的胜利,迫使其具有谈判的压力和意愿;阻止阿拉伯国家军事上获胜,但确保其国家尊严。通过审慎又坚定的外交活动,美国基本实现了保护以色列、维护阿拉伯国家尊严以及实现军事停火的直接外交目标,这为它主导战后中东和平进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伊本·沙特复国初期,沙特国家安全受到阿拉伯邻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伊本·沙特选择主动向英国寻求"保护"。《卡提夫条约》的签署不仅使沙特摆脱了孤立局面,也使英国在战时的阿拉伯半岛获得了一位可靠的盟友。一战结束之后,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面临着挑战,伊本·沙特在对待泛阿拉伯主义及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这两个问题上与侯赛因截然不同的态度促使英国选择伊本·沙特取代后者。1927年《吉达条约》的签订是英国对战后阿拉伯半岛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这不仅有助于维护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及未来在阿拉伯半岛的战略平衡,而且标志着现代沙特国家从此诞生。  相似文献   

19.
李瑞宁 《神州》2013,(3):15+17-15,17
从2010年年底至今,一场百年罕见的巨大政治动荡袭卷大中东地区(北非和西亚)众多阿拉伯国家,被称为"阿拉伯之春"。这场运动的主要诉求大多关乎经济和民主问题,活动方式多以采取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为主。而在其中,埃及,作为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北非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国,深陷"阿拉伯之春"动荡之中。从爆发内因、行动方式和发展走向等各方面,成为这场由经济民生问题导致的政治剧变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尼克松时期,美国政府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经历重要转变。尼克松在执政初期,专注于全球性冷战议题,交予伊朗处理海湾地区事务,遂无意干预伊拉克库尔德问题。随着1970年代初中东局势趋于复杂,苏联意图将伊拉克扶植为地区代理国。出于地区策略的考量,尼克松政府决定援助伊拉克库尔德人,旨在削弱伊拉克复兴党政府,防止苏联在中东扩大影响力。在实施援助行动期间,基辛格无视伊拉克政府有意改善与西方关系的行动,坚决执行援助政策,同时又始终遏制库尔德人的建国倾向,避免其自治行动引发地区动荡。在美苏关系趋于平缓与中东形势日渐紧张的背景下,尼克松政府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体现海湾地区对冷战形势的特殊地位,成为美国对中东地区策略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