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娟 《神州》2013,(31):181-181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科学创见始于提出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为此必须提倡独立思考,提倡怀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传统的观念质疑、向权威质疑、向现实存在的事物质疑,从小培养学生怀疑事物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因为没有对事物的怀疑,就没有对现实事物存在的问题、弊端的探讨和发现,就不可能有新的思路、措施和方法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李薇 《神州》2012,(18):89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娟 《神州》2012,(3):354-355
从培养高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出发,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从内心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同时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做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观念转变,变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为愉快的主动学习知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魏志强 《神州》2011,(7X):143-143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分析后提出的问题。它不仅是思维的开始,也是有所发现的前提,是创新的开端。创造发明的第一步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共识。本文对物理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历史过程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思想水平,提出能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但是,仅仅由教师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对于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主动性来说还是不够的。历史教学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考,对所学习的历史知识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质疑的过程中更能细化透彻的了解历史知识。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师、生两个方面的双向质疑。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其实,随着课堂的教学改革,大家也越来越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学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转变观念、培养质疑意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没有注意学生的情绪;再  相似文献   

7.
李伟芳 《神州》2013,(1):54+56-54,56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科学的质量观的同时,不断更新知识、研究和探讨有关的问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阐述学生质疑能力养成的重要性,并且尝试论述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9.
满正荷 《神州》2011,(9):131-131,133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主动探讨式的,注重思想沟通的。各个因素相互交流的,注重于对学生质疑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教学。本文通过对探究性阅读可行性的论证,提出在高中实施探究性阅读的一些办法,可能会对有志在课堂内推行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老师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高培军 《神州》2012,(6):217-218
培养小学生的猜想能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这样课堂上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数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满正荷 《神州》2011,(20):131+133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主动探讨式的,注重思想沟通的,各个因素相互交流的,注重于对学生质疑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教学。本文通过对探究性阅读可行性的论证,提出在高中实施探究性阅读的一些办法,可能会对有志在课堂内推行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老师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史劲光 《神州》2012,(6):347-347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本文通过“创设质疑平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创设交流平台,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创设想象平台,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  相似文献   

13.
杜军伟 《神州》2012,(21):124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质疑的具体表现。同时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一、预习质疑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能力,首先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文从字顺"的基础上。这就要求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的能力。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有什么词不理解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  相似文献   

14.
柴群 《神州》2011,(6X):29-30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为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霍亚欣 《神州》2012,(22):155-155
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  相似文献   

16.
尚玉红 《神州》2012,(28):95
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成功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新知,增强个人能力。  相似文献   

17.
郭丽玲 《神州》2012,(6):204-205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的兴亡在于创新”。数学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趣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巧设质疑,教导学生乐问;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学会创新,优化练习设计,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品质,养成优良性格;增强开放性,养成主动创新习惯。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质疑能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引导学生质疑可以促使学生认真读书,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志凤 《神州》2014,(15):66-66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古人言:“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本文就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几点浅显的做法:1、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佳动力。”要培养学生的质疑  相似文献   

20.
张娟  王红 《神州》2014,(17):134-134
目的 通过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更新实验内容,开放实验室,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及科研思维。方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结果 培养具有创新和探索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结论 实验教学改革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和科研思维,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